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談古論今古代服飾中的各種花紋

談古論今古代服飾中的各種花紋

時尚 更新时间:2024-12-01 11:59:16

談古論今古代服飾中的各種花紋(服飾文化古代帽子趣談)1

中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帽子是古代“頭衣”的一種,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種,據載從黃帝時就已經開始出現。主要包括冠、冕、弁、帻(幞頭)等。

中國古時的“冠”不同于現在的帽子,它隻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一部分,不像帽子蓋住全部。關于冠的記載很多,如《後漢書·輿服志》中說:“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獸皮縫制帽形,戴在頭上,起到禦寒和裝飾的作用,沒有任何貧富貴賤之分。在《禮記·曲禮上》載曰:“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歲開始戴冠,戴冠時要行“冠禮”,表示已成年。進入階級社會後,帽子作為“禮”的象征,成為統治階級權利和地位的标識。古代冠制是中國服飾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冕”是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所戴的禮帽,因而皇位繼承者才能加“冕”。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後方的長方形冕闆,冕闆前後垂有“冕旒”。

這種“冕”前低後高,表示恭敬之意。前面用絲線垂面,以便目不斜視,兩旁用絲線遮耳,表示不聽讒言。

“弁”指古代貴族男子戴的一種次于冕的帽子,通常配禮服用,分為兩種。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是文冠,為祭祀之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冠上鑲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為田獵戰伐之用。

“帻”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或巾帻,或稱帕頭。帻最初在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帻束發。北周時期,武帝為易于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幞頭”,經隋唐宋幾代,幞頭不斷改變樣式,成為主要的冠帽。

帽子經曆代演變,出現了許多不同樣式。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它的概貌。

冠,就是貫,表示一以貫之,始終如一的意思。古人把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即便到死,也不能免冠,與古代社會禮制及生活有密切關系。《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述了孔子的信徒子路“結纓而死”的故事,這是公元前480年冬天的一個悲壯的犧牲。衛國發生内亂,子路被人砍斷了系冠的纓,他說:“君子死,冠不免。”于是,停下戰鬥來“結纓”,結果被對方殺死了。

從一些文學作品裡也能一窺帽子的蹤影。唐代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有“虹裳霞帔步搖冠,钿璎累累佩珊珊”的詩句,形容女子出閣時享受穿戴鳳冠霞帔的殊榮。杜甫在《夢李白》一詩中寫道:“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詩經·衛風·淇奧》詠到:“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是說那些有文采之人所戴的帽子,垂着美石之類東西,如玉潤澤;或玉圓羅列,多如星星。

唐代李延壽所着的《北史·熊安生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北齊有一位名叫宗道晖的人,平時喜歡頭戴一頂很高的帽子,腳上穿一雙很大的木屐。每當有州将等級官員到來,他都要以這身打扮去谒見。見到官員時,又總是向上仰着頭,舉着雙手,然後跪拜,一直把頭叩到木屐上,極盡阿谀奉承之能事。

從這以後人們便把吹捧、恭維别人的行為叫做“給人戴高帽”,把喜歡别人當面阿谀的人稱為“喜歡戴高帽”。《笑林新雅》裡就有這樣一個關于“戴高帽”的笑話:有個門生出京去做地方官,去和他的老師告别。老師說:“出外做官,很不容易,千萬要謹慎小心!”門生回道:“請老師放心,門生已經預備好高帽子一百頂,每人各送一頂,管叫地方上人人高興!”老師發怒道:“我們應以忠直之道對待别人,何須如此呢?”門生裝作無可奈何的樣子說:“天下像老師這樣不喜歡戴高帽的人,能有幾個呢!”老師聽了很高興地點頭說:“你講的也不錯!”門生出來對朋友說:“我的一百頂高帽子,已經隻剩下九十九頂了!”

帽子與現代人們的生活也密不可分,由此還衍生出許多與之相關的成語。如冠冕堂皇、怒發沖冠、沐猴而冠、張冠李戴、彈冠相慶、衣冠楚楚等,不一而足。在體育競技場上,人們将繼續保住上次冠軍名次的冠軍稱為衛冕冠軍。在足球比賽中,如果有獨中三元的表現,就叫做“帽子戲法”。這些均反映了帽子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說明帽子曆史悠久,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凱風智見:範仲淹“甯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纨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