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布鞋十大品牌京味兒?老話兒說:“爺不爺,先看鞋”北京人出門在外,腳上沒雙好鞋那可不成腳底兒有了勁兒,臉面上才有光俗話說,鞋子舒不舒服,隻有自己穿上才知道北京人那個年頭買鞋,在腳上試來試去,最後認定了内聯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老北京布鞋十大品牌京味兒?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老話兒說:“爺不爺,先看鞋”。北京人出門在外,腳上沒雙好鞋那可不成。腳底兒有了勁兒,臉面上才有光。俗話說,鞋子舒不舒服,隻有自己穿上才知道。北京人那個年頭買鞋,在腳上試來試去,最後認定了内聯升。
内聯升最早是在東交民巷開店,第二家店在燈市口,後來随着時局動蕩,又遷到前門外的廊房頭條,才算最終安穩下來。剛開業時,内聯升是以做館鞋出名的。
清鹹豐三年,天津武清縣人趙廷創辦了内聯升。趙廷十幾歲時,從家鄉來到北京,在東四牌樓一家鞋鋪學徒。他腦子聰明,肯吃苦能幹,幾年下來,學就了一手好活計。出徒之時,竟得到京城達官丁大将軍的資助。丁大将軍出資白銀千兩入股,使得趙廷得以籌銀萬兩,開了一家鞋店,可見趙廷一出手就根本沒想賺普通老百姓的錢。
開店得有個字号啊,趙廷對店鋪的客戶群體定位非常清楚,于是腦子一轉就想出了“内聯升”這3個字。穿朝靴的人,不是文官就是武将,皇宮大内,哪個不想步步高升呢,穿上“内聯升”的朝靴,就保你在皇宮大内連升三級。“内聯升”這個字号一叫出來,上至朝廷大官,下至衙署小吏,都來排隊買鞋。就連對面鋪子裡剛出徒的夥計也盼着能升個掌櫃,非要買雙“内聯升”穿不可,你說這鞋店能不火嗎?
人們還傳說,内聯升的買賣興隆,不全是因為他的字号好聽,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有一本不示人的密檔。這本密檔叫《履中備載》。多少年來,内聯升的人照着這本《履中備載》上記的東西,把北京城裡所有達官貴人做鞋的生意全攬到自己的店裡,使北京城裡其他的鞋店幾乎都斷了買賣。
這本《履中備載》的出爐有個故事,一天,内聯升掌櫃趙廷坐在櫃台裡,看夥計給一位官員量鞋的尺寸。那位官員對夥計說:“這次好好給我量準了,前些日子做的那雙就不大跟腳。我嫌麻煩就沒再跑一趟,不然非要讓你們給我重新做一雙。”雖然趙廷看這官員官品不大,但仍是走過去,臉上堆着笑對人家說:“這位大人您别客氣,您要是穿着不合适,我讓夥計到您府上去,重新給您量好了再做一雙”。官員說:“我可沒那譜兒,能請得動你們内聯升的,也就是那些王爺。在這北京城裡,一品大員都不在你們眼裡啦。可你們一雙鞋幾十兩銀子,也不能讓我穿着不跟腳啊。”趙廷一聽這官員的話重了,忙讓夥計仔細地給量好了尺寸,又免了鞋錢,并承諾一定做好并送到府上。
送走了這位官員,趙廷琢磨出一件事來。這位官員雖然有些抱怨,但話說得沒錯,内聯升雖然開着門,但上門來的都是一般小官小吏,那些四品以上的大臣,一般都是派人來,叫内聯升去人量尺寸、畫樣子,回來照着做。對于内聯升來說,這樣很麻煩。派出去的夥計要特别留心,萬一把尺寸記錯了回來,把鞋做大了些還好說,要是做小了,那就要吃不了兜着走了。趙廷想,不如做一本冊子,以後凡是在内聯升做鞋買鞋的顧客,不管他是達官還是小吏,把他的姓名、年齡、尺寸、樣式、穿鞋的嗜好,還有家庭住址等通通登記備案,以後這些達官貴人再做鞋,讓下人傳個話來,店裡就依據冊子上記的尺寸,做好了送去,既合适又省事。從第二天開始,内聯升就建了專門的冊子,起名《履中備載》。
這《履中備載》本來是為了方便内聯升自己用的,但沒想到,這本密檔出來之後,給另一些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那就是送禮的人。那個時候給人送禮,特别是下級官員巴結上級官員時,都講究送内聯升的鞋。但一般人很少能知道别人穿鞋的尺寸。《履中備載》一下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這一下,那些要給人送禮的,更是紮堆往内聯升裡擠了,内聯升的買賣又上了一層樓。
清朝結束後,内聯升及時改變自己的商品定位,将制作官靴的技藝用于千層底布鞋的制作,使京城百姓都有機會穿上制作精良的千層底,内聯升的名氣更大了。
千層底布鞋主要在于鞋底的制作工藝,這與其他鞋類有着明顯的區别。它主要以棉布為原料,先用糨糊将棉布一層層粘合,晾幹或烘幹成布闆,成為最初的闆料,之後進行切底,即在闆料上按照鞋碼的大小切割出适合的鞋底料。然後對切出的鞋底料進行包邊。包邊用的都是嶄新的白布條,這樣鞋成形後,可以強化顧客穿新鞋的感受。如果看上去雪白,才能認定自己拿到的是一雙新鞋。這也是用天然材料上工制作的千層底布鞋的一個顯著特征。
2008年,内聯升千層底布鞋制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本文節選自《技藝巧奪天工》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