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古時候的木屐

古時候的木屐

時尚 更新时间:2024-07-23 19:29:20

“春日來襲,踩着木屐踏青去。”成為當下一句流行語,這是時尚人士的一種踏青方式。此木屐為盛行在潮汕地區的分趾或不分趾的平底拖鞋式木屐,猶如日式木屐。作為舊俗,湖北天河一帶的人們也在春天穿着木屐去踏青。在煙雨紛紛的清明時節,人們外出掃墓、踏青,腳上布鞋無法在泥水地上行走,隻能腳蹬木屐。

古時候的木屐(人們最愛穿木屐)1

木屐是一種套鞋式的有齒之屐,即套在布鞋外的木制雙齒釘鞋:木底闆,牛皮面,兩齒四腳。鞋底設齒,使其增高,從而減少與路面的接觸,行走在雨天泥濘的地上或長滿青苔的台階上不緻摔跤。正如南宋葉紹翁所雲:“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木屐的發展史

中國人穿木屐的曆史已有數千年,最早可追溯到良渚文化時期。相傳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也制作過木屐。

南朝宋人劉敬叔《異苑》卷十《足下之稱》雲:“介子推逃祿隐迹,抱樹燒死。文公拊木哀嗟,伐而制屐。每懷割股之功,俯視其屐曰:'悲乎,足下!'足下之稱,将起于此。”

相傳孔子也穿過木屐。《太平禦覽》卷六九八引《論語隐義注》亦雲:“孔子至蔡,解于客舍,入夜,有取孔子一隻屐去,盜者置屐于受盜家。孔子屐長一尺四寸,與凡人異。”

古時候的木屐(人們最愛穿木屐)2

到漢代,穿木屐出行成為時尚。據東漢《風俗通義》載:“延熹中,京師長者皆着木屐。婦女始嫁至,作漆畫屐,五彩為系。”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木屐的盛行時期,其形制也不再單一。晉代幹寶《搜神記》雲:“初作屐者,婦人圓頭,男子方頭,蓋作意欲别男女也。至太康中,婦人皆方頭屐,與男無異。”

詩人謝靈運創制了非常适合于登山的、可裝拆的雙齒“謝公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别》亦雲:“腳着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至宋元時期,木屐已成為如鬥笠、蓑衣一樣重要的出行雨具。到明清時期,木屐被稱為“泥屐”,這是從木屐用途來說的。

古時候的木屐(人們最愛穿木屐)3

在木屐成為泥屐以前,其構造比較簡單,分三部分:一是底闆,通常以木料做成鞋底形,古時稱為“木扁”。并鑽有數個小孔,以穿繩系。二是繩帶,被稱為“系”,三是屐齒,呈橫式裝在鞋底下,前後大緻等高。若沒有齒則如現在拖鞋。有的木屐屐齒不用木制,而以鐵釘,故稱之為“釘鞋”。

湖北制屐曆史悠久,作坊遍地

木屐或是泥屐作為舊時江南地區雨天出行必備的雨具,在湖北境内存在的曆史也很悠久。

湖北不僅制屐曆史很長,且各地都制作木屐,這門手藝在民間也較為常見。因此,湖北境内還出現了一些以木屐命名的地方。在清早期的天門嶽口鎮就已有街道被稱為“木屐街”,可見那時的木屐業之興盛。現在,還有一些以木屐為名的老地名,如老河口的“木屐巷”、嘉魚的“木屐嶺”等。

古時候的木屐(人們最愛穿木屐)4

直到20世紀80年代,在湖北一些地方還能看到做木屐的作坊,供農村地區的人們雨雪天穿着出行。在物資匮乏的年代,很少有人買得起膠鞋雨靴,腳穿布鞋套着木屐出行是當時人們最好的選擇,走路非常穩當,泥濘的田野小路,也如履平地,且布鞋不會被打濕,穿脫都非常方便。那時,若是在城鎮,人們在雨天出行時,會手撐油紙傘、腳穿木屐行走在街巷之中,木屐的鐵釘敲擊着青石闆,叮叮蹦蹦,不絕于耳,猶如一首雨中交響曲。

以前在江漢平原,最好的木屐在仙桃,而久負盛名的龔台村被譽為“木屐村”。龔台村的木屐制作曆史始于清末,當時人們逃荒到外地後學成這門技藝并帶回本地。

木屐的制作工藝

木屐構造較為特殊,不同于一般鞋屐:一塊木底闆,一塊屐面,四顆鐵腳釘,數十顆小鉚釘。但木屐的制作工藝并不複雜,分4個步驟10多道工序。

一、挖鑿底闆。木屐底闆自然是木制的,上平下突,突出部分為“屐齒”或“屐腳”,其形制從側面看猶如“π形,隻是屐腳沒那麼長。這就是古代文獻中所說的“施兩齒”,其實釘上腳釘後就成四齒了。有了“齒”,就可減少鞋底與路面的接觸,行走時就會顯得穩當便捷。有的是底闆與屐牙分開制作,最後釘在一起;有的底闆則由一整塊木闆削鑿而成,然後刨光上桐油或清漆。

古時候的木屐(人們最愛穿木屐)5

二、安裝鐵釘。給木屐安裝腳釘,使其“可以踐泥”。每齒裝兩個由鐵匠手工打制的方塊釘,一隻木屐要裝四顆鐵釘。此外,在屐頭下還釘有一個圓形的小鐵撐子,使身體平衡,不至于往前栽。

三、縫制屐面。每塊木屐面由三部分組成,左右各一塊,屐頭中間加一塊中縫。20世紀50年代前,屐面是用手工縫制的牛皮硬面,後來是用機械縫制的粗糙帆布面,到20世紀80年代人們則将橡膠用電爐壓成光滑美觀的軟面子。有的還在屐面上用不同色澤的皮革做一些如意紋等小裝飾,使其更好看。

四、底面縫合。用數十顆小鉚釘将木底闆和屐面細密地釘合在一起。

經過鋸、砍、鑿、刨、打、錘、剪、裁、縫、釘等10多道工序,一雙木屐便制作完成。看似粗糙、簡單,卻也凝聚了制屐藝人的心血。

而黃梅人制作木展的工藝有些與之不同,木底闆還是以那種方式制作,但屐面則是由數層棉布殼面縫合在一起的,即人們先用漿糊将質地厚實的土棉布一層層漿糊疊合在一起,曬幹成“殼面”。

為防雨防潮耐腐蝕,藝人制作木屐時還特地将縫制好的棉布殼履面浸泡在桐油中,使其經久耐用。故鄂東地區的人們也将這種木屐稱為“油鞋”。

為了使木展更美觀,黃梅藝人用當地特有的挑花手藝來裝飾屐面,黑底彩花,紋飾多樣,異常精緻漂亮,猶如繡花鞋一般。如此精美的挑花木屐,在全國也絕無僅有。

以前下雨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在鄉村土路上留下一行行深深的木屐齒印;在城鎮的青石街上,滿街充斥着木屐或油鞋的鐵釘與青石闆碰擊發出的清脆響聲,隻是木屐的釘叩全然沒有“零落成泥碾作塵”的屐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