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深圳市疫情出現反複,一些金融消費騙局也浮出水面。對此,深圳銀保監等監管部門為提升消費者“涉疫”防詐防騙意識,也頻頻發出疫情防控期間防範詐騙的風險提示,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借助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的契機,南都記者梳理了一些不法分子冒用官方名義實施詐騙的騙局和官方提示,為深圳市民保駕護航。
[騙局大揭秘]
号稱“官方回款”,充錢即受騙
近期,國家網絡借貸風險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監測發現,部分網站、微信群、社交媒體賬号等冒充國務院金融管理部門、地方金融監管部門,号稱官方回款渠道,引誘P2P網絡借貸機構出借人繳納保證金,企圖實施詐騙,存在重大風險隐患。
這些詐騙手法究竟長啥樣?據悉,第一步是詐騙分子冒充P2P平台客服,将投資人拉入所謂的“QQ清算群”。第二步以清退投資款項為由,誘導受害人添加微信,并要求下載所謂的回款APP。第三步是引導下載此類APP後,以繳納稅費、解凍保證金為由騙取投資人錢财,充錢即受騙。
針對這些情況,深圳銀保監局日前發布“關于警惕不法分子冒用官方名義實施詐騙的風險提示”稱,中國銀保監會及深圳銀保監局未設立或授權設立P2P網貸機構回款渠道,有關網貸回款信息請通過網貸機構官方渠道或當地網貸整治辦獲取确認,切勿輕信不實信息。值得留意的是,中國銀保監會及各銀保監局依法依規對銀行業和保險業實行統一監督管理,不會向消費者索取費用或者要求繳納保證金。
【防“詐”貼士】
金融消費者要注意個人信息保護,不要輕易将身份證件号碼、賬戶信息、短信驗證碼等關鍵信息告訴他人,注意不要随意點擊或掃描來源不明的鍊接或二維碼。發現個人信息存在洩露風險,請及時更換賬戶密碼,或聯系開戶銀行進行挂失、限制交易等臨時管制措施。
接種調查員?警惕以“流調”的幌子行騙
大家齊心抗疫期間,也有不法分子打着“疫情”的幌子行騙。近期有騙子僞裝成“疫苗接種普查調查員”或“回訪員”,以社區工作人員的名義添加被騙人為好友,被騙人在填寫包括身份證号、手機号、銀行卡号等個人信息後,銀行卡内的錢卻被騙子轉走。
深圳銀保監局提醒,謹防不法分子打着“流調”的幌子行騙。流調人員在開展流調工作時,隻會核實個人基本信息、健康狀況、近期行程等對疾病防控有用的信息。不會通過電話或短信要求提供銀行卡号、支付賬号、付款碼、驗證碼,更不會索要錢款或推銷産品。
防“詐”貼士
消費者要注重保護個人信息,切勿随意向他人透露銀行卡密碼、手機驗證碼等敏感信息,謹慎網絡轉賬。
因道路管制無法發貨?退費信息要仔細甄别
深圳銀保監提醒,要仔細辨别收到的退費退貨信息。不法分子可能聲稱因受疫情管控道路管制的影響,無法發貨送貨,需通過有關鍊接或二維碼操作退費,進而竊取消費者個人重要信息。換而言之,這些聽起來順理成章的說法,需要多加甄别。
防“詐”貼士
深圳監管部門提醒,消費者要提高安全意識,仔細辨别内容真實性,及時通過官方渠道核實快遞的配送情況,切勿盲目點擊掃描來路不明的網絡鍊接或二維碼。
冒用銀行名義虛假宣傳,侵害消費者權益
銀行也成為冒名頂替的“災區”。近日,廣發銀行某分行監測發現不法分子通過自媒體、廣播傳媒公衆号等賬号發布冒用其官方名義的虛假營銷宣傳,以登錄APP簽到領取價值不等禮品的宣傳手段,誘導客戶掃描二維碼下載、使用非廣發銀行的APP。同時,不法分子還通過群發短信方式,以手機銀行失效或身份證件過期等理由,誘騙客戶點擊假冒手機銀行網頁鍊接,誘導客戶輸入賬号、密碼、驗證碼等重要信息,進而冒用客戶身份完成資金盜取。
不久前,杭州銀行提醒,有不法分子冒用該行名義,自稱是杭州銀行工作人員或杭州銀行合作機構,通過騷擾電話、微信加好友或發送該行冒名短信(短信中可能包含高額度、低利率等誘騙性信息)等方式,實施虛假宣傳或金融詐騙等非法行為。平安銀行此前也提醒,監測發現不法份子冒用該行名義通過群發帶有釣魚鍊接的短信,以網銀過期/手機銀行失效等為由,誘騙客戶點擊假冒網頁鍊接,并誘導客戶錄入身份證号、銀行卡号、手機号、登陸密碼、短信驗證碼、交易密碼等重要信息,進而冒用客戶身份完成資金盜取。
防“詐”貼士
實際上,此類冒用銀行名義發布的信息層出不窮。南都記者梳理看到,按照銀行和業内提醒,通過銀行官方平台和渠道辦理業務,通過正規應用市場下載APP不輕信虛假内容、不點擊不明鍊接,不登陸不明網站。
關于收費問題,還有銀行提醒,信用類貸款業務辦理過程中不收取任何費用。未與任何公司或個人合作,委托收取中介費、手續費、傭金等各類費用,也不會在放款前以任何理由收取額外費用。
冒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要你清理校園貸?
“您好,我是整個銀保監會的工作人員,您名下有校園貸款、不同額度銀行卡、花呗需要清理”。此前,有市民反映有不法分子冒用“銀保監會工作人員”身份撥打電話實施詐騙,嚴重危害廣大市民财産安全。據觀察,犯罪分子的作案對象多為剛畢業走上工作崗位的青年群體,有辦理貸款、信用卡、花呗曆史,通過電信僞基站撥打電話,冒用“銀保監會工作人員”名義以清理名下注冊過的校園貸款、清理未使用過的授信銀行信用卡、幫助進行花呗解凍等相關内容,誘騙受害人轉賬彙款實施詐騙。
防“詐”貼士
假冒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名義,騙取網民姓名、信用卡賬号、取款密碼、身份證号、手機号等個人信息,涉嫌從事網絡詐騙等違法行為。銀保監提醒金融消費者,應通過正規途徑進行融資,切勿輕信陌生來電、短信、網絡提示的貸款信息。
僞造銀保監公文要求提交保證金,否則以惡意套貸起訴?
日前,有市民收到了一條來自某國有銀行的貸款短信,短信中提供了貸款網址。登錄平台填寫身份證、電話、銀行卡、聯系人等個人信息後,平台顯示2萬元貸款已經到賬,可以提現。但是,銀行卡并未收到貸款到賬。對此,平台方稱,銀行卡号填寫錯誤導緻貸款未能入賬,客服人員推薦業務員進行解凍,并告知具體解凍的方法。
該市民按照要求拍攝身份證、銀行卡,并手持身份證拍照,随後,業務員發來了一份“銀保監會”的解凍結果,要求貸款人提供貸款金額的50%,即1萬元作為保障金,否則将有司法部門介入,以惡意套貸罪起訴,一步一步引對方入甕。
這種僞造官方文件實施詐騙的案例不鮮見。深圳銀保監此前曾通報,有不法分子通常将自身包裝為小額貸款公司員工,稱其有低利息、放款快的小額貸款項目,誘導消費者下載釣魚APP,填寫身份證、銀行卡号等相關信息,在消費者提交貸款申請後,系統則提示消費者信息填寫錯誤,由客服人員介入,繼而客服人員向消費者發送僞造的“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文件”“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辦公廳文件”或“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室深圳市地方監督管理辦公室”等僞造公文,稱其賬戶發生異常已被凍結,需提交一定金額的保證金,進行資金流對接,以确認該賬戶為消費者本人所有,如果無法繳納保證金,則消費者可能因涉嫌騙貸被追究刑事責任。
防“詐”貼士
為切實保護消費者财産安全不受侵害,深圳銀保監局提醒,中國銀保監會及相關派出機構無權直接凍結任何單位或個人的賬戶,不會向任何單位或個人索要賬戶密碼,不會向任何單位或個人收取保證金、認證金或其他形式的費用。如您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類似情況,請務必提高警惕,保持頭腦冷靜,不輕信他人,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提供線索。
規範惠民保,嚴查冒用政府名義虛假宣傳等
作為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深圳等地的“惠民保”炙手可熱,但同時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引起監管部門的注意。按照去年銀保監會發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于規範保險公司城市定制型商業醫療保險業務的通知》,銀保監會将重點查處以下問題,其中包括保障方案缺乏必要的數據基礎;誇大宣傳、虛假承諾、誤導消費者;拖賠惜賠;冒用政府名義進行虛假宣傳等問題,以更好規範惠民保的保障。
采寫:南都記者 盧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