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用過手寫輸入法,就會發現很多奇奇怪怪的字,它們看上去明明就是亂碼或者某種神秘符号,但是字典不會說謊,它們千真萬确,真的就是漢字!
看到有人寫“巜”,你多半會以為它是書名号的左半邊“《”。錯了!它是一個漢字哦,讀作kuài。
在古代的意思和“浍”一樣,都是指田間的小水溝。然而現在“浍”都沒多少人認識了,更别提它啦。
看到“丅”,你一定會下意識地當成是英文字母“T”的高仿吧?其實它是漢字哦,讀作xià,意思和“下”一樣,隻是少了一個“丶”。
其實這個“丶”也是一個漢字!不過可千萬别把它讀成“點”,因為它其實是“主”的異體字,讀作zhǔ。
一個“丶”是漢字,四個“丶”加在一起,變成“灬”也是一個漢字!當然,它也不讀“四點”,而是讀“huǒ”,意思和“火”是一樣的。
這下明白《說文》中為什麼說,“然,燒也”了吧?看字形就知道了:大家圍着篝火烤肉,旁邊還蹲了一條狗。
/也有可能是這樣/
這個像糞叉的字“屮”,在外國也有一個失散多年的孿生兄弟“Ψ”(希臘字母,讀作[psai]),但它也是貨真價實的漢字哦,讀作“chè”,表示植物剛長出來的樣子。
有時候它也讀“cǎo”,和“草”意思一樣。
擁有希臘字母親戚的漢字還有“丌”——它長得很像圓周率“π”,但卻跟圓周率沒有一毛錢關系。
它讀作“jī”,意思是墊東西的底座——這也跟它的長相很合拍。不過比較意外的是,它還是“其”的異體字,當然,讀音是“qí”。
它還有兩個長得很像的兄弟,一個是“兀”,這個我們都認識,是“突兀”的“兀”。另一個“亓”也讀作“qí”,同樣是“其”的古字。
還記得你最早學到的漢字是什麼嗎?當然是“一、二、三”!那要是再加一橫變成“亖”,你還認識它嗎?
對了!和你猜的一樣,它就讀“sì”,意思也和“四”一樣。看來古人造字的時候還真是懶啊!
“一”你認識,把它旋轉90°變成“丨”你還認識嗎?不認識就給我“滾”!好吧,這個“丨”其實就讀“gǔn”,意思是上下貫通。
那四個“丨”加起來變成“丨丨丨丨”讀什麼呢?當然是光棍節啦!
和上面這些比起來,“丿”就老實多了,它就讀作“piě”,意思是“不”。
古代造字的時候常有這樣的運用,比如把“丿”加到“戈”上面變成“戊”,意思就變成了“不動之戈”。
三個“丿”加在一起就成了“彡”,看上去有點像“三”。
不過它讀作“shān”,意思是用羽毛來裝飾。其實我們看看也能明白,這個字長得就像是孔雀背後漂亮的羽毛大尾巴。
“亍亍”兩個字組合在一起有點像一張哭臉,完全可以拿來當顔文字,這個字讀作“chù”,意思是小步慢走,造字的那位祖先做夢也沒想到它會被這樣用吧!
還有一個可愛的顔文字“罒V罒”,這個代表眼睛的“罒”也是一個漢字哦,不過它可不是“小四”,它讀作“wǎng”,意思也和“網絡”的“網”一模一樣。
一些常用到的偏旁部首其實本身也是一個漢字。比如我們測視力的時候常見到的“彐”,讀作“jì”,其實本義是象征“豕之首”,也就是豬頭啦。
解放後有一段時間用它做“雪”的簡化字,不過很快就被廢止了。
“國”和“圍”外面包着的那個大方框“囗”怎麼讀?注意它可不是“口”哦。其實這個字讀“guó”,在古代和“國”意思一樣。
你一定想不到,連“去”的下半邊“厶”也是一個漢字!它讀作sī ,是一個象形字,象征跪坐着的人,引申出來的涵義當然就是形容人不擇手段攫取利益,也就是“私”啦!
那麼最不像漢字的字是哪個呢?毫無疑問是“〇”。沒錯!它也是一個漢字,經過《新華字典》承認的哦。讀音嘛,當然就是“líng”了……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祁涵;版權歸原作者,侵權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