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胃腸外科主任 周建平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産醫院婦科主任 盧 丹
北京老年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 付萬發
本報記者 張芳
三種力量将器官“綁”住不動
人體構造精巧,不同器官各守其位、各盡其責,以維持機體的正常運轉。但想讓每個器官乖乖待在自己的位置上,并不是一件容易事。若沒有“條條框框”限制它們,随時可能讓它們發生位置改變。有些時候,器官會因為各種因素出現“跑偏”,給健康帶來風險。
北京老年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付萬發說,身體内部有一道橫隔膜,将胸腔和腹腔分成上下兩部分,上方主要器官為心髒和雙肺,下方則有胃、脾、肝、腎等。不同腔體内,各器官能固守其位,離不開肌肉、系膜、韌帶等組織的牽拉、懸吊和支撐。
肌肉。它是器官完成各種動作的直接動力來源,比如心肌規律性收縮,心髒才能正常泵血。同時,肌肉是使器官無法輕易移位的保障。以胃為例,其大部分肌層由内部的斜形肌、中間的環形肌和外部的縱形肌構成,正常情況下,足夠的肌肉力量能抵消進食後突然增大的重力,将胃維持在原本位置。橫膈膜本質上也是肌肉。
韌帶。韌帶屬于緻密結締組織,可将各器官“綁住”,吊在固定位置。比如,固定子宮的韌帶有4條,分别是子宮主韌帶、闊韌帶、圓韌帶和骶子宮韌帶。其中,主韌帶負責維持子宮的正常位置,防止其向下脫垂;闊韌帶可限制子宮向左右移動。
系膜。解剖學上,各種系膜、筋膜、網膜統稱為“系膜懸挂”。它通常與韌帶協同作用,可将肝、腎、胰等器官吊在腔壁肌肉上,防止其移位。多數筋膜都像一張有彈性的網,在兜住、分隔不同器官的同時,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
付萬發強調,各器官不會輕易移位的原理略有不同,這與其自身結構、所處位置、附帶結構都有關,且均為多種組織綜合作用的結果,無論哪一個“掉鍊子”都可能導緻器官“上蹿下跳”。
肌肉、系膜、韌帶等可使器官保持相對固定的狀态,是機體對髒器的一種保護。否則就會出現髒器下垂。
疝氣,哪有缺口往哪鑽
當某個器官或一部分組織離開原本的位置,通過臨近的缺損或孔隙“溜進”其他部位時,就被稱作“疝”。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胃腸外科主任、疝與腹壁外科專家周建平介紹說,疝可發于多個部位,比如腦部、胸部、腹部等,臨床上也将其分為腦疝、膈疝、腹部疝等。
腦疝。即發生在大腦内的疝,多因顱内壓升高緻使部分腦組織移位。
食管裂孔疝。膈肌上有一個裂孔,原本是食管通道。若食管發育不全,或因後天因素導緻裂孔變大,就可能受到腹壓增高影響,将胃的一部分擠壓通過裂孔,“逆行”進入胸腔。該病以老年人為多,臨床有些患者無症狀或反應輕微,大多有上腹飽脹、嗳氣、胃灼燒等胃食管反流症狀,平卧時會加重。
确診患病後,症狀輕微的可通過生活方式改善,如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睡覺時頭墊高一點,不要穿緊身衣以免增加腹壓等;若有胃食管反流或症狀特别嚴重的患者,要考慮手術修補。
腹股溝疝。腹腔内器官通過腹壁腹股溝薄弱區向外突出,站立時可在腹股溝區看到或摸到腫塊,平卧後消失。不同人群患上腹股溝疝的主要原因不同:嬰幼兒多為先天發育不良,中老年人常為腹股溝區組織退化所緻。病情不嚴重時,患者有輕微墜脹感;重者有巨大疝塊,伴有痛感,甚至出現腹部絞痛、惡心、嘔吐等腸梗阻症狀。
嬰兒的腹股溝疝6個月内有自行痊愈可能,一般需手術治療;年老患者宜盡量早期手術,如果年老體弱或不能耐受手術可采取适當保守治療。
胃下垂,瘦長體型最易犯
酒場上,不少人會以“胃下垂”為由來拒酒。北京老年醫院消化内科主任醫師付萬發說,大量喝酒确實是胃下垂的一個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攝入食物的總量。
胃不是一個遊離器官,它在膈肌、腹肌、韌帶的共同作用下,被固定在腹腔内。胃内原本是空的,進食後被填充撐大,出現下垂趨勢;正常情況下,胃壁張力可分散掉一部分重力,使胃保持原位。但如果胃動力不足、肌肉無力,無法與重力“抗衡”,下墜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引發胃下垂,甚至可達盆腔。
胃下垂主要與各種原因導緻的胃動力不足有關,比如重度營養不良、糖尿病性神經病變、胃部或其他腹部手術引起的胃運動障礙等。所以,瘦長體型、糖尿病患者等都是胃下垂的高發人群。年老後,身體機能全面下降,不僅會導緻胃動力不足,還可出現胃韌帶功能消退,胃下垂風險“疊加”。
付萬發說,X線鋇餐檢查是診斷胃下垂的最可靠方法,由于胃下垂導緻胃的食物排空減慢,臨床症狀可見上腹部脹滿感、沉重感、壓迫感,以及早飽、腹痛、嗳氣等,嚴重時可出現嘔吐、便秘,在進食後加重,且進食量越大,症狀越明顯、持續時間越長,飯後站立也可加重腹脹或疼痛。
一般情況下,通過飲食調整、定時定量進餐,必要時少食多餐,進食勿過飽;消瘦患者需補充營養,增強腹肌力量;糖尿病患者要先控好血糖,防止神經病變;如果不适感較重,可遵醫囑服用促胃動力藥;特别嚴重的,臨床上可通過手術來縮小胃體積,減少内容物潴留,幫胃回到正常位置。
盆腔脫垂,懷孕分娩損傷大
“盆腔髒器脫垂問題,被忽略太久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婦産醫院婦科主任盧丹在接受《生命時報》采訪時說,有過自然分娩史的絕經後女性中,很多都存在程度不同的脫垂,但患者對此所知甚少。
完整的盆底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整體,盆底肌肉與筋膜、韌帶交織在一起,起到承載支撐作用,将盆腔内的器官托起來。如果韌帶薄弱或松弛、盆底肌肉力量減弱,無法抵抗腹内壓力,盆腔髒器就會面臨脫垂的風險。早期,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症狀,病情加重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腰骶酸痛或下墜感,可伴随排便排尿困難,脫出組織磨損、破潰引起局部出血等。
導緻女性盆底支撐力量變弱的因素很多,包括年老、不良生活習慣、懷孕分娩等,以分娩對盆底支撐力的損傷最大。懷孕時,子宮體積和重量不斷增大,可直接壓迫和牽拉盆底肌肉,導緻其出現異常;胎兒通過産道,盆底肌肉也會被極度牽拉,肛提肌收縮能力下降,就像一隻被過度拉伸的皮筋,失去原有彈性,最終可導緻盆底肌肉和筋膜的撕裂、損傷,為器官脫垂、尿失禁埋下隐患。大部分情況下,自身康複能力可使其自行恢複,但年老絕經後肌肉逐漸萎縮、無力,由于風險因素(比如,過量進行走路、跑步、跳繩等有重力作用的運動,或總是将孩子抱在懷裡上下颠着哄等)疊加,仍有盆腔髒器脫垂的可能。
盧丹說,防止盆腔髒器脫垂,一定要把握好産後關鍵期,及時篩查。隻要早發現,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針對性鍛煉,可達到增強盆腔肌肉力量、加快康複的目的。不能自體修複的重症患者,也可選擇手術治療。
對健康女性來說,平時加強預防也很重要。凱格爾運動被認為是預防子宮脫垂的好方法,主要是通過練習提肛,收縮臀部肌肉。有盆腔髒器脫垂風險的女性應避免進行有明顯重力作用的運動,比如用遊泳代替跳繩、跳廣場舞,或做平卧提臀、交替擡腿等床上動作,但不建議做仰卧起坐,這會使腹壓增大,可能起到反作用。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