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8 00:28:21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1

早在古代時,我們的先民們就已經懂得鹽的重要性,他們可以一日三餐粗茶淡飯,可以不吃肉不吃好食物,但鹽卻不能離。

魏晉南北朝時,南朝梁蕭子顯編撰的《南齊書·卷四十一·周颙列傳》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颙清貧寡欲,終日長蔬食,雖有妻子,獨處山舍。衛将軍王儉謂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鹽,綠葵紫蓼。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2

這裡誕生了一個典故叫“赤米白鹽”。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可以不貪戀妻子美色住在山裡,不吃葷隻吃素,但他離不開鹽。另外我們也可以看出來,鹽在魏晉南北朝時的食用情況,其實這個基本上不用論證,因為吃鹽幾乎是天生的。漢朝時,押元韻樂府詩歌《古豔歌》中這樣寫:

白鹽海東來,美豉出魯門。

古人寫鹽和記載鹽的地方特别多,而黃帝和蚩尤的上古大戰也有學者認為是“争鹽之戰”,但這個經不起考證,因為證據太匮乏了,僅憑地形上說是為了争奪食鹽并不嚴謹,所以我們這裡不去論證。

那麼,誰是第一個吃鹽的人?古人都怎麼制鹽?鹽在古代經過了什麼樣的發展呢?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3

一、關于初制

關于誰是第一個制鹽的人,現在其實已經不可考,但早在仰韶時期,我國古代先民們就已經開始制鹽。

20世紀50年代,考古學家在福建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遠古煮鹽器皿,距今大約有七千多年曆史。

但我們同時要知道,這樣的證據很難立足,因為沒有文字記載,确切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夏書·禹貢》中,裡面記載“青州”進獻的貢品時是這樣說的: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

啥意思呢?說渤海和泰山之間是青州,嵎夷治理好以後,濰水和淄水也已經疏通了。這裡的土又白又肥,海邊有一片廣大的鹽堿地。這裡進貢的物品是鹽和細葛布,海産品多種多樣。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4

這上面的青州是古代九州之一,大概在現在的渤海、泰山和河北到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尚書》中是這裡制鹽上貢,但并沒有說是誰制鹽。而《世本》裡寫的是“夙沙氏”,《世本》裡是這樣寫的:

夙沙氏煮海為鹽。

但這裡的夙沙氏是什麼人呢?是一個人名還是一個部落名字呢?按照古籍的記載方法,這裡應該是一個部落,也就是說,這個部落名叫夙沙氏,他們最開始煮海取鹽。這個有說是黃帝大臣,但秦朝相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裡則認為是炎帝的臣民,或者說是諸侯。《呂氏春秋·用民》中記載:

夙沙氏子民,自攻其君而歸神農。

種種記載表明,最初制鹽的是一個靠海邊居住,叫夙沙氏的部落。但這裡咱們要搞清楚這個順序,《世本》的原作者不可考,成書年代也不可考,此書多半是漢朝時某個人的僞作,但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僞。全篇收錄在《漢書·藝文志》中,所以這本書中的記載應該是參考的《呂氏春秋》。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這裡的記載寫的并不是鹽字,而是“鹽”,當然這是個繁體字。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5

同樣,我國古代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裡收錄時也是“鹽”字,對于這個字,許慎是這樣解釋的:

鹹也。從鹵監聲。古者,宿沙初作煮海鹽。凡鹽之屬皆從鹽。

我們之所以在上面要不厭其煩的說鹽的繁體字,是因為我們要知道這裡是從了什麼偏旁部首,我們可以看到,許慎在這裡也說是夙沙氏開始煮海鹽,隻不過他寫成了宿沙氏,而且他說這個字從鹵。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裡是這樣說的:

鹵也,天生曰鹵,人生曰鹽。

啥意思呢?說天生的叫做鹵,人煮出來的叫做鹽。這說明在上古時期,人們吃的鹽并不一定都是精制出來的,也有吃天然鹽的。所以,制鹽不能是一個部落或者一個人發明的,而是先從食天然鹽到海煮鹽,這其間經過了一代代的經驗累積和試驗。歸功到某個部落或某個特定的人并不妥!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6

二、關于制作

最開始的食用鹽全部都是海鹽,而古人對于煮海鹽有個更為形象的名字叫“熬波”,也叫煮海熬波,元代人陳椿曾經編撰《熬波圖》,但原著已經失傳,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明朝政治家、黑衣宰相姚廣孝重新編錄的。

漢朝時開始有鹽井,人們開始平地取鹽,漢代楊雄編撰的《蜀王本紀》中記載:

漢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

這裡說的是漢宣帝地節年間,開始打鹽井。同時,漢朝也開始依山取鹽,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都曾經靠山煮鹽和鑄錢,并且都以此積累起來的财富而反叛,而且後世直到現在,食用鹽的來源種類也無非這三種,可以說是一直從流朝流傳至今。但咱們這裡不是讨論曆史人物,故略過不談。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制鹽的方法已經非常成熟,北魏末年,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卷八·常滿鹽花鹽第六十九》中,分别記載了兩種制作法,做花鹽是這樣的:

造花鹽、印鹽法:五、六月中旱時,取水二鬥,以鹽一鬥投水中,令消盡;又以鹽投之,水鹹極,則鹽不複消融……好日無風塵時,日中曝令成鹽,浮即接取,便是花鹽,厚薄光澤似鐘乳。久不接取,即成印鹽,大如豆,正四方,千百相似。成印辄沈,漉取之。花、印二鹽,白如珂雪,其味又美。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7

這裡的花鹽屬于精加工,細白小粒鹽,可以看出來,在魏晉時期,對于鹽的制作已經非常精細。元代陳椿《熬波圖》佚失,到了明朝時,宋應星《天工開物》中詳細記載了制鹽的方法,他共記載了四種制鹽法,分别是海鹽、池鹽、井鹽和崖鹽,我們在這裡說一下他說的制作海鹽法,記錄在《天工開物·作鹹第三·海水鹽》中:

凡海水自具鹹質,海濱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蕩,地皆産鹽……無雨日廣布稻,麥稿灰及蘆矛灰寸許于地上,壓使平勻。明朝露氣升騰,則其下鹽茅勃發,日中晴霁,灰、鹽一并掃起淋煎。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8

我們能看出來,這是種非常原始也非常緩慢的制鹽方式,光是前期就先要在海邊種鹽,就是把一些稻谷杆什麼的撒下,等明天霧氣升騰凝結出來的鹽霧再連着這些茅草一起去煎,後面還有無數的工作。

所以,如此低效率和難度下,生産出來的鹽又人人都需要,所以必定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國家戰略物質,這麼重要的東西,幾乎是從遠古就開始加入了管制行列。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9

三、古代對鹽的管制

早在周朝時,就已經專門設置了官職去監督和生産鹽,對于怎麼用鹽和什麼人吃什麼鹽都有嚴格的禮儀制度,《周禮·天官冢宰·酒正/掌次》中是這樣記載的:

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祭祀,共其苦鹽、散鹽。賓客,共其形鹽、散鹽。王之膳羞,共饴鹽。後及世子,亦如之。凡齊事,鬻鹽,以待戒令。

說鹽人掌管有關鹽的政令,以供各種事情所需用的鹽。祭祀時供給所需的苦鹽、散鹽。款待賓客時供給所需的形鹽、散鹽。為王烹制膳食佳肴共給饴鹽,為王後和太子也這樣。凡調和食品的事,煮鹽以待命。

古人很早就意識到了鹽的重要性,各朝各代對鹽的管制都是非常嚴格的,私自煮鹽從漢朝時就已經入刑。因為他們明白私自煮鹽會帶來什麼樣的災難,司馬遷在《史記·八書·平淮書》中記載:

冶鑄煮鹽,财或累萬金,而不佐國家之急,黎民重困。

這裡說那些諸侯王鑄鐵煮鹽累積出了大量的财富,但卻根本不救國救民。《漢書》中寫吳王劉濞靠煮東海之鹽暴富,而這些财富都成了他們謀反的底氣,所以漢武帝劉徹最先實施了鹽法。《史記·八書·平淮書》中記載:

敢私鑄鐵器煮鹽者,釱左趾,沒入其器物。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10

說敢私自鑄鐵煮鹽的,把左腳趾給剁了。從此以後,後面的朝代都将鹽的産出嚴格管制。唐朝時是個例外,前期對鹽并沒有管制,不專賣也不收稅,《新唐書·食貨志》中記載:

天寶至德間,鹽每鬥十錢。

這個價格并不貴。但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力急劇下降,随之而來的就是唐肅宗乾元元年開始了鹽的專采專賣,最終形成了“榷鹽法”,唐憲宗年間,鹽法規定:

偷賣鹽一石者死,一鬥以上杖背。

嚴格到什麼程度?偷刮一鬥鹽堿土的罪名和偷賣一鬥鹽的罪名是一樣的。但這仍然禁不了偷賣者,利潤太大了,有些人會铤而走險。宋朝相比較來說有些寬松,但到了明朝時又歸于嚴苛。

古代真的不會制鹽麼(鹽是什麼時候發現的)11

鹽從遠古開始被人們食用,到漢武帝開始制定鹽法。鹽一直背負着很大的責任,同時也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必須品,這就注定了它的不平凡。而人們從單煮海鹽到井鹽和崖鹽出現,古代人在探索和制作上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當然了,鹽的曆史博大精深,筆者能力有限,所以隻寫出了一點皮毛。可是,我們說的雖然隻是鹽,但又何嘗不是古人的發明和制作史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