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養殖從業不易,共謀水産行業繁榮。不誤導不誇大不炒作不标題黨。用養殖人的語境,讓你在短時間内享用一份精品!
水是魚類賴以生存的環境,漁人曆來有“養好一塘魚,先要管好一池水”的諺語。随着水産養殖技術的不斷提高、池塘養殖單位産量也在增大,特别在高溫季節時最容易引發水質惡化,此時既是魚類快速生長季節,又是魚池水質難以控制和魚類疾病高發季節,尤其是精養魚池如何實現穩産、高效,調控、改良水質已成為水産養殖的關鍵問題。
(水質優良)
每個地方的養殖方式、養殖密度、養殖階段都有不同的水質變化規律。養殖方式決定了養殖問題,不同的養殖模式、養殖密度有不同的水質變化規律,水質标準需要依據池塘生态系統運作規律來制定。養殖方式、養殖品種、養殖密度不同,養殖階段不同,其生态系統運作規律就不同,水質标準和水質管理方法就需要依據情況而改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标準水質評判指标,各有說法,不一而論。因此,下列本文所述的各項指标範圍和調合措施僅供參考。
一、養殖水體的四個常用指标
1、氨氮指标(NH4 -NH3)
氨氮是指水中以遊離氨(NH3)和铵離子(NH4 )形式存在的氮。氨氮主要是由于大量的殘餌、魚類排洩物造成的,水體易富營養化,水面經常出現揮之不散的泡沫,水色易老化,嚴重時(高溫、PH值>9.0)容易造成魚類中毒死亡。養殖代謝産物的不完全硝化作用使氨氮升高,養殖水體氨氮過高會損害養殖動物的肝胰組織,降低其獲氧能力,引起應激。
我國漁業水質标準規定:氨氮濃度應小于0.2毫克/升,大于0.2毫克/升時即為超标。在實際生産中,養殖水體中氨氮含量應控制在小于或等于0.5毫克/升即可。氨氮含量超過2毫克/升時,魚類會出現氨氮嚴重中毒症狀。
氨氮濃度中的非離子氨要盡量小于或等于0.02毫克/升。計算方法是依據測定的氨氮、pH和水體溫度,對應下列表中的數據,可以計算出有毒的分子氨濃度:例如:如果氨氮檢測值為1.20毫克/升,當測得pH為8.5,水溫為25℃後,可以從下列《水體中分子氨在總氨中的比重》表中查得對應值為15%,則有毒氨分子為1.20×15%=0.18毫克/升。
水體中分子氨在總氨中的比重 | |||||
溫度Ph |
15℃ |
20℃ |
25℃ |
30℃ | |
6.0 |
0 |
0 |
0 |
0 | |
6.5 |
0 |
0.1 |
0.2 |
0.3 | |
7.0 |
0.3 |
0.4 |
0.6 |
0.8 | |
7.5 |
0.9 |
1.2 |
1.8 |
2.5 | |
8.0 |
2.7 |
3.8 |
5.5 |
7.5 | |
8.5 |
8.0 |
11.0 |
15.0 |
20.0 | |
9.0 |
21.0 |
28.0 |
36.0 |
45.0 | |
9.5 |
46.0 |
56.0 |
64.0 |
72.0 | |
10.0 |
73.0 |
80.0 |
85.0 |
89.0 |
氨氮在水中以遊離氨和離子铵形式存在,分子氨對魚類是極毒的,可使魚類産生毒血症。分子氨和離子铵在水中可以相互轉化,它們的數量取決于養殖水體的pH和水溫。pH越小,水溫越低,水體總铵中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其毒性越低。pH<7時,總铵幾乎都是以離子铵形式存在。pH越大,水溫越高,分子氨的比例越大,其毒性也就大大增加。
氨氮的中毒症狀:魚群浮頭不明顯。呼吸急促,亂遊亂竄,時而浮起,時而下沉,時而跳躍掙紮,遊動遲緩,麻痹乏力。體暗,鰓烏,口腔發紫,粘液增多,最後活力喪失,慢慢沉入水底而死亡。
2、硫化氫指标(H₂S)
我國《漁業水質标準》中規定:硫化物濃度應不超過0.2毫克/升(以硫計)。水體中硫化氫含量大于0.1毫克/升時就可能影響幼魚的生存和生長,當達到0.3毫克/升時可使鯉魚全部死亡。因此,在實際生産中,養殖水體中硫化氫含量應在0.25毫克/升以下即可。
硫化氫由含硫物質在氧氣不足條件下分解産生,可造成養殖動物組織、細胞嚴重缺氧,低濃度影響養殖動物生長,高濃度将導緻死亡。在缺氧條件下,由殘餌或糞便中的硫有機物經厭氧分解而産生硫化氫。硫化氫具有強烈刺激作用,對魚具有較強毒性。
硫化氫是一種無機化合物,化學式為H₂S。正常情況下是一種無色、易燃的酸性氣體,濃度低時帶惡臭,氣味如臭蛋;濃度高時反而沒有"氣味",因為高濃度的硫化氫可以麻痹嗅覺神經。它能溶于水,硫化氫的水溶液叫氫硫酸,是一種弱酸,當它受熱時,硫化氫又從水裡逸出。
當養殖水體硫化氫濃度過高時,下風處可聞到臭雞蛋味,硫化氫可通過滲透于吸收進入魚蝦的組織與血液,是血紅蛋白喪失結合氧分子的能力,導緻魚蝦呼吸困難,甚至死亡。
硫化氫是水産動物的劇毒物質,當水中硫化氫濃度升高時,魚蝦的生長速度、體力和抗病能力都會減弱。中毒魚類的主要症狀為鰓呈紫紅色,鰓蓋緊閉、胸鳍張開、血液呈巧克力色、魚體失去光澤,漂浮在水表層。
3、亞硝酸鹽指标(NO2-)
養殖代謝産物的不完全硝化作用引起養殖池塘亞硝酸鹽過高,亞硝酸鹽主要是通過魚蝦的呼吸作用,由鰓絲進入血液。一般情況下,當水中亞硝酸鹽濃度在0.1毫克/升以下時,水生動物可以正常生長。在實際生産中,養殖水體中亞硝酸鹽應控制在0.2毫克/升以下即可。
但不同的養殖動物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對亞硝酸鹽的忍耐力有所不同。據說對蝦在高鹽度養殖水體中亞硝酸氮達到2毫克/升對蝦仍然可以正常生長。但很多水生動物在水中的亞硝酸鹽濃度達到0.1毫克/升後,将産生危害。此時魚類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躁動不安或反應遲鈍,從而導緻魚類因缺氧而窒息死亡。
随着亞硝酸鹽濃度的升高,魚蝦紅細胞數量和血紅蛋白數量逐漸減少,血液載氧能力逐漸減低,出現組織缺氧。此時魚蝦攝食量降低,鰓組織出現病變,呼吸困難、躁動不安或反應遲鈍,喪失平衡能力、側卧,此時如果解剖魚類會發現魚類血液為黑紫色或紅褐色,甚至由于改變了内髒器官的皮膜通透性,滲透調節失調,引起充血,呈現與出血病相似的症狀,一般稱為“褐血病”,蝦、蟹中毒時鰓受損變黑,最後死亡。
4、酸堿度指标(pH值)
水的酸堿度決定着水體中很多複雜的化學反應和生物作用過程。水中PH值的高低,是由被污染物的含量、理化性狀、水中二氧化碳(CO2)與重碳酸鹽的比值決定的。無論PH值的偏低或偏高,對魚類都會産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是引發暴發性魚病的關鍵因素。
我國《漁業水質标準》中規定:淡水6.5~8.5,海水7.0~8.5,也就是說,等于或小于6.0等于或大于9.0即為超标。pH值的日正常變化範圍為1~2,若超出此範圍,表明此水體有異常情況。通常pH值低于4.4,魚類死亡率可達7%~20% ,低于4%以下,全部死亡;pH值高于10.4,死亡率可達20%~89% ,pH高于10.6時,可引起全部死亡。因此,在實際生産中,養殖水體的酸堿度(PH值)應盡量在5.5-9.5的範圍内即可。
水體PH值過低(等于或小于6.0)的酸性水體中,可造成養殖魚類血液中的PH值下降,削弱其血液載氧能力,盡管水中的溶氧較高,還是會造成魚類生理缺氧症,經常浮頭,且生長受阻或患病。在酸性水中,養殖魚類不愛活動,攝食量少,消化率低。PH值過高(等于或大于9.0)的堿性水體中,則可能腐蝕魚類鰓部組織,誘發魚類爛鰓病。
pH值的改變,會直接影響水體中膠體物質的帶電狀态,影響水中氨與氨離子的平衡,從而導緻這些膠體對水中的特定離子産生吸附和釋放作用,影響池塘使用肥料的效果和魚蝦對腐殖質的利用。一般淡水養殖水體最适合中性或微堿性為好。過酸的水質會抑制水中的硝化過程,造成有機物分解緩慢,光和作用弱,養殖對象的代謝緩慢、攝食和消化能力減弱,不愛活動、生長速度受到影響。
二、養殖水體指标異常的調合方法
對于任何指标的異常,我們都應先搞清楚問題的根源,然後再對症下藥,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調合水質:
1.加水換水。通常來說,幾乎任何水質問題都可以通過換水加水的方式來緩解水質繼續變壞。有水源條件的池塘,定期換注新水。有條件的抽去池塘的底層水(或者"底排污"),然後加注好水,加大換水量,這是最有效的辦法。
2.開機增氧。利用增氧機的曝氣(有毒氣體散出水體)、攪水、增氧的特有功能,維持水體高溶解氧水平,以利有機物分解,對水質調節的作用非常之大。加開增氧機,迅速增加水中溶解氧,對于降解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三高"等有良好作用。因此,常開增氧機不失為最佳措施,使用增氧藥劑也有改善作用。開動增氧機或全池潑灑化學增氧劑,使池水有充足的溶氧,可以促進亞硝酸鹽向硝酸鹽的轉化,從而降低水體中亞硝酸鹽的含量。
3.合理控制投餌量。在日常的餌料投喂中,要密切關注魚蝦的密度高低和規格大小,并根據當日當時的攝食和活動情況,合理調整(降低)投料量,減少池中有機物負載。在實際養殖的過程中,投喂的飼料不可能完全被水生動物攝食,沒有被攝食的部分就會轉變為殘餌,這部分大概占到投喂量的1%-5%,而就算被水生動物攝食的飼料,一般隻有70%-80%的營養物質被吸收,不能消化的部分則以糞便的形式排放到水體當中。在沒有恰當的套養濾食性魚類(比如白鲢)和底栖性魚類(比如鯉魚)的情況下,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的産生主要就源于這些過多的殘餌和糞便。
4.生石灰調節。改善水質,需要重點調控好水體pH值,使用生石灰可以适當提高池塘水體的硬度和總堿度。pH值偏低的水體,通常可以通過施用生石灰(20-50斤/畝/米)等堿性物質來提高水體的pH值,但是要特别注意,如果魚塘氨氮高的時候施用堿性物質,氨的毒性會随堿性的升高呈指數增長,慎用。對于pH值偏高的水體,通常是水體過肥,藻類過度生長,表面看來水體很有活力,實則暗藏危險。此時千萬不能使用生石灰,可以使用酸性物質(比如有機酸)來調低pH值。
5.魚類混養。恰當的套養濾食性魚類(比如白鲢)和底栖性魚類(比如鯉魚),在池塘中混養這些以有機碎屑為食的魚類,可降低有機物的積累,減少不良物質的産生,對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三高"有很好的防控作用。
6.益生菌。在養殖水環境中使用生物制劑很重要,具有很好的淨化水質的作用。定期給水體潑灑EM菌、光合細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益生菌,可以分解水中有機污染物。但是,從生産實際來看,作為預防水質惡化的手段效果好些,如果水質已經惡化再使用,則效果大打折扣甚至沒有作用。另外,利用益生菌發揮作用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并非人們所想象得那樣簡單和美好。即首先要保證水中溶氧充足,其次是水體要有一定的肥源。否則,用了白用。
7.吸附。使用活性碳、沸石、麥飯石等具有縫隙且吸收水份的吸附物質,灑入水用以吸收水中不良物質,這是一種最原始最老套的物理方法。可以施用沸石粉400~600斤/畝/1.5米水深,利用其具有的離子交換和吸收有毒代謝物的能力降低水中的氨含量。
8.分解。用化學水處理劑可以分解水中不良物質,比如:硫代硫酸鈉、聚合氯化鋁、腐植酸鈉等。
(1)硫代硫酸鈉具有殺菌、解毒、澄清水質的作用。使用硫代硫酸鈉全池潑灑每1立方米水體用1.5克,即每畝水體水深1米用本品2斤,可以迅速降解藍藻和緩解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三高"和藥物中毒的毒性。硫代硫酸鈉屬于還原劑,在溶化過程中有吸熱功能,起到水體降溫、降低底熱的作用。
(2)聚合氯化鋁能解決水體中有機物過多的問題,它能起到淨化水處理,同時還有除菌、除臭和降解藍藻的作用。按2斤/畝使用或者以3克/立方米(4斤/畝)的水體濃度全池潑灑。
9.氧化。使用氧化劑直接消除氨氮和有機物質。氨氮超高時,可選用氧化劑潑灑,比如:二氧化氯、高錳酸鉀、過氧化鈣、過氧化氫、次氯酸鈉、漂白粉等氧化劑。二氧化氯制劑可使亞硝酸鹽氧化,減低毒性。
10.降堿。施用明礬,每畝可用1~2斤加以控制。也可用鹽酸或醋酸調節水體pH值,使其低于7.0可以解除氨氮毒性,鹽酸調節一般每畝用300毫升~500毫升,充分稀釋後全池潑灑。另外,檸檬酸、果酸等多元有機酸以及乳酸菌也有很大的降低酸堿度的作用。
11.硫酸亞鐵。硫酸亞鐵具有絮凝、沉澱、脫粘的功能,水質處理上主要用作絮凝劑。除了絮凝效果良好和很好的脫色能力外,還具有去除重金屬離子、去油、除磷、殺菌等功能。硫酸亞鐵屬于強酸性化學劑,投加過量會使水中的酸性提高,對于需要降低PH值的水體可以使用。用硫酸亞鐵 5-10斤/畝全池潑灑,當硫酸亞鐵進入水體後易和硫化氫産生硫化亞鐵沉澱,降低其毒性,并且亞鐵離子進入水體後可形成3價鐵膠體,對水體有害物質具有吸附作用,形成絮凝團沉澱下來。
12.食鹽。使用氯化鈉可以防止養殖動物高鐵血紅蛋白血症。可以每畝施用16~20斤氯化鈉和少量的硫酸亞鐵和碳酸鈣,對降解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有作用。
13.施用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三高"專用藥物。
至于目前所用的水質标準測試有儀器和試紙等相關可用設備,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一是有些廠家粗制濫造,其精确度存疑。二是試紙開封使用後,極易受潮變質,精确度有時更無從談起。有些人在測試後見有問題,便大驚小怪,有時是虛驚一場,枉費心機。另外,當臨時沒有任何可行措施實施外,可以加開多開增氧機即可解燃眉之急,增氧曝氣本身也是一個可行有效的解化"三高"問題的良好辦法。
(備注:本文僅供參考和交流!内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歡迎指正和留言讨論)
水産實踐人士,共謀漁業繁榮!敬請關注本号@漁人劉文俊,更多精彩内容請登錄西南漁業網和養魚第一線公衆号,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内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水質##水##水質調節##水産養殖##魚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