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報新聞
“忽驚夏向明朝立,便恐春從此地更。”《中國天文年曆》顯示,北京時間5月5日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夏”,标志着春季已經結束,夏季正式開始。初夏時節,綠蔭遍野,風暖晝長,橫塘新荷,花叢蝶忙。
“孟夏之日,天地始交,萬物并秀。”——《蓮生八戕》
關于立夏,元人吳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為:“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裡的“假”即“大”之意,是說春天的植物到這時已經長大了。
立夏開始,溫度明顯升高,雷雨增多,農作物也因為水量充沛,光照充足而生長快速。夏收作物進入生長後期,冬小麥揚花灌漿,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農諺有“立夏看夏之說”。
江蘇省淮安市,時值“立夏”節氣,古淮河畔花紅柳綠,植物新長的葉子,郁郁蔥蔥,綠油油的惹人醉。
“立夏之日,蝼蝈鳴。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逸周書·時訊解》
立夏有三侯,一候蝼蝈鳴,二侯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說的是這一節氣中首先可聽到蝼蝈在田間的鳴叫聲(一說是蛙聲),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後王瓜的蔓藤開始快速攀爬生長。在這時節,青蛙開始聒噪着夏日的來臨,蚯蚓也忙着幫農民翻松泥土,鄉間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長。
山東棗莊,山亭區農家果園内的大紅櫻桃。
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江南的立夏習俗裡有所謂的“見三新”,就是吃些這個時節長出來的鮮嫩物兒,如典型的“三新”有:櫻桃、蠶豆和竹筍,或者因地制宜地替換為青梅、麥子、豌豆之類。
“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劉侗《帝京景物略》
在明代,一到立夏這天,朝廷掌管冰政的淩官就要挖出冬天窖存的冰塊,切割分開,由皇帝賞賜給官員。在民間,老百姓們會喝冷飲來消暑,宋朝時,冷飲的花樣就已經非常多。
“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難”。——諺語
進入夏天後,因感暑熱之氣,有些人尤其是老幼體弱者,容易出現食欲不振、乏力倦怠、心煩氣虛之類的症狀,稱為“疰夏”。雞蛋作為一種簡單易得的營養品,用來為預防疰夏提前“進補”,是個不錯的選擇。而配合孩子們的心性,将吃與玩結合在一起,那就更好了。于是民間有了立夏鬥蛋的習俗。
2021年4月30日,江蘇省蘇州市虎丘中心幼兒園小朋友在體驗“鬥蛋”遊戲。
“樹陰滿地日當午,夢覺流莺時一聲。”——蘇舜欽《夏意》
“立夏”後,陽氣生發陰氣減退,且逐漸晝長夜短,人們要順應這一轉變,做好養生保健工作。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主任李豔玲提示,此時節,人的體力、精力消耗增大,容易犯困,建議午飯後安排一段時間小睡,以利安神養心。
“清風無力屠得熱,落日着翹飛上山。”——王令《暑旱苦熱》
立夏之後,天氣逐漸變熱,需以“涼”克之,“燥”以“清”驅之,此時養生的關鍵在于“清”。立夏之際要養心,為安度酷暑做準備,使身體各髒腑功能正常,以達到“正氣充足、邪不可幹”的境界。
“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春去夏來,又是一個全新的開始。萬物奮力生長,夢想将在這絢爛的季節開出更美的花朵!
(大衆網·海報新聞編輯 曲欣萍 綜合 新華社、中新網、百度百科等)
責編:鞏小龍
審核:馮世娟
本文來自【海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