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物質的溶解性的因素,飽和溶液的定義及判斷方法是初中化學基礎知識,需要學生熟練掌握。
1、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
物質溶解性的定義:一種物質(溶質)在另一種物質(溶劑)中溶解的能力;
影響物質溶解性的因素主要有三個:溶質的種類、溶劑的種類、溫度;
我們在研究物質溶解性時,需采取“控制變量法”去研究,即控制二個變量去研究另個變量。
1.1、物質溶解性與溶劑種類的關系(控制溫度和溶質的種類不變)
在溫度和溶質相同情況下,物質在不同溶劑中溶解性不同;
l如食用油不溶于水,但可以溶于汽油;
如碘不溶于水,可溶于汽油;
1.2、物質溶解性與溶質種類的關系(控制溫度和溶劑的種類不變)
在溫度和溶劑相同情況下,不同溶質在同一溶劑中溶解性不同;
如食鹽(氯化鈉)能溶于水,但面粉不溶于水;
1.2、物質溶解性與溫度的關系(控制溶質的種類和溶劑的種類不變)
在溶劑和溶質相同情況下,同一物質在不同溫度下溶解性不同;
如在不同溫度下,氯化鈉固體溶于100 g水中,如下圖
如在不同溫度下,硝酸鉀固體溶于100 g水中,如下圖
如在不同溫度下,氫氧化鈣固體溶于100 g水中,如下圖
2、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
2.1、飽和溶液的定義:在一定溫度下,一定量的溶劑中,不能再繼續溶解該物質的溶液,那麼叫做該物質的飽和溶液。
飽和溶液的條件:
①在一定溫度下(溫度固定):不同溫度下物質的溶解性不同;
②在一定量的溶劑中(溶劑的量固定):溶劑量的不同,溶解的溶質量也不同;
③某種溶質的飽和溶液,可以繼續溶解其他溶質;
如在一定溫度下,氯化鈉(NaCl)的飽和溶液不能再溶解氯化鈉固體,但可以再溶解其他溶質,如氫氧化鈉(NaOH)、氯化鉀(KCl)等。
2.2、如何讓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變成飽和溶液的方法三種:增加溶質、蒸發溶劑和改變溫度方法。
舉例:在20℃時,100g水中溶解15.8g 硝酸鉀固體,形成不飽和溶液,如何讓硝酸鉀溶液變成飽和溶液?
①增加溶質
在20℃時,再向硝酸鉀溶液中加入15.8g的硝酸鉀可形成飽和溶液。
②蒸發溶劑
在20℃時,将硝酸鉀溶液蒸發掉50g的水可形成飽和溶液。
③改變溫度
在溶質和溶劑都不變的情況下,20℃硝酸鉀不飽和溶液降低至0℃,可得到飽和溶液
2.3、如何讓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飽和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的方法兩種:增加溶劑和改變溫度方法。
舉例:在20℃時,100g水中溶解0.16g 氫氧化鈣固體,形成飽和溶液,如何讓氫氧化鈣溶液變成不飽和溶液?
①增加溶劑
在20℃時,再向氫氧化鈣溶液中加入水,可得到不飽和溶液;
②改變溫度
在溶質和溶劑都不變的情況下,20℃氫氧化鈣飽和溶液降低溫度,可得到飽和溶液;
飽和溶液的判斷方法
3.1、溶液中有晶體出現,在該溫度下,溶液一定為飽和溶液
如在20℃下,氯化鈉溶液中出現氯化鈉晶體,那麼20℃下,該溶液為氯化鈉的飽和溶液。
3.2、溶液中沒有晶體出現,在該溫度下,溶液可能為飽和溶液,也可能為不飽和溶液
如在20℃下,氯化鈉溶液中沒有氯化鈉晶體,有兩種情況:
①在20℃下,氯化鈉剛好完全溶解,為飽和溶液;
②在20℃下,氯化鈉溶解,水過量,為不飽和溶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