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cois Millet (1814-1875年) 是19世紀法國傑出現實主義畫家,以描繪農村主題見長,他創作的作品以描繪農民的勞動和生活為主,具有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
米勒出生于諾曼底的一個農民家庭,在瑟堡接受了最早的藝術啟蒙教育。1873年,他來到巴黎,受教于德拉羅什畫室,并在盧浮宮研究學習曆代大師的作品。1848年,他的作品《簸谷者》在沙龍展出。1849年,他定居于巴黎東南郊外的巴比松農村。在以後的27年裡,他創作了一系列以農民的生活和勞動為主題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播種者》、《拾穗者》、《晚鐘》、《喂食》、《慈母的愛》、《倚鋤的人》、《牧羊女》等。
1849年,他決定終生定居于巴比松鄉村。從而開始了他偉大的農村系列畫創作。
米勒在“巴比松畫派”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他的藝術語言承繼了西方藝術的傳統,尤其受曼特尼亞、普桑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甚大。其畫風凝重質樸,造型簡約。他用新鮮的眼光去觀察自然,反對當時學院派一些人認為高貴的繪畫必須表現高貴人物的錯誤觀念。
米勒的生活很困苦,他曾一度貧困到必須靠政府的微薄救濟品度日的程度,也曾幾天不進食,為了把食物省給孩子。了解這些背景後,我們就更能讀懂《喂食》(1860年)、《慈母的愛》(1857年)、《編織課》(1868年)等作品所洋溢的詩意和歡樂是如何來之不易。
米勒的作品感人質樸,他的藝術世界裡有我們失落的某種東西。米萊說“藝術的使命是一種愛的使命”,也許這便是米萊藝術的精髓。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