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戰國末期楚國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以最著名的篇章《離騷》為代表的《楚辭》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為“風騷” ,對後世詩歌産生了深遠影響。屈原的一生也是颠沛流離,我們通過三張地圖來回顧他悲壯的一生。
屈原
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期古人稱氏不稱姓,因此屈原不稱芈原。屈原生于楚國丹陽秭歸,也就是如今的湖北宜昌市秭歸縣。屈原年少時代生活在秭歸的樂平裡,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史記中記載,“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明于治亂,娴于辭令。”
秭歸樂平裡
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楚境,屈原組織樂平裡的青年奮力抗擊,機智果敢地給秦軍以重擊。周慎靓王元年三月,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郢都,如今湖北省荊州市),這一年他在鄂渚(如今的湖北省鄂州市)為縣丞。周慎靓王二年(前319年),屈原升任楚懷王左徒,首次出使齊國。
年少到成名時期
左徒,是周朝楚國特有的官名,中原諸侯國無,史記載春申君與屈原曾任左徒,基本算是楚王的左膀右臂。随後的數年,屈原在郢都大展拳腳,内政主張變法,外交主張聯齊抗秦。然而由于改革打擊了舊權貴的利益,僅僅6年後,屈原被誣陷排擠出了郢都,開始了第一次被貶的旅途。
第一次第二次北放逐漢北
屈原第一次流放漢北地區,所謂漢北就是漢江的上遊北方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内鄉一帶)。著名的縱橫家秦國張儀經過遊說離間,破了楚齊聯盟。楚懷王兩次興師伐秦都被秦國打敗,漢中淪陷。楚懷王恍然大悟,又啟用屈原出使齊國聯盟。張儀買通了楚國權貴,偷回了秦國。屈原勸谏懷王說:“為什麼不殺張儀?”懷王後悔,派人追張儀沒有追到。
戰國形勢
發現被張儀欺騙的楚懷王又開始疏遠屈原,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漢北。周赧王14年(前302年)秦國一大夫與太子橫因為私事争鬥被殺死,太子橫懼怕秦昭王怪罪,私自逃回楚國。秦、楚兩國關系開始惡化,秦國對楚國的頻繁進攻,楚國局勢岌岌可危。因憂憤懷王聽信小人讒言,損害楚國的命運,屈原作下著名的《離騷》。
離騷
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屈原從漢北流放地返回勸懷王不要去秦國赴會,懷王幼子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昏庸的楚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要挾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由齊迎歸太子橫,立為頃襄王,楚國不肯向秦割讓土地,秦發兵攻楚,大敗楚軍。三年後楚懷王死于秦國,秦、楚絕交。屈原被免去三闾大夫之職,放逐江南,開始了一生最為颠沛流離的流放。
北放逐江南
屈原這段流放的曆史,史書上記載的很少,《史記》中僅僅一句話帶過。但是從屈原的詩歌中可以大概推測出一二。屈原的《九章·哀郢》寫道:發郢都而去闾兮,怊荒忽其焉極。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将運舟而下浮兮,上洞庭而下江;背夏浦而西思兮,哀故都之日遠;當陵陽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翻譯過來可以看出屈原離開郢都(荊州)後,經過夏首(沙市東南),然後到達夏蒲(武漢漢口),經過鄂渚(鄂州),然後入洞庭。随後沿江而下,最遠到達了陵陽(今安徽池州附近)。
秦将白起攻楚郢都
這次放逐時間長達十六年,後來屈原在湖南沅江和湘江流域,大緻在常德-長沙-嶽陽一帶輾轉。放逐期間屈原寫下了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如《九章·悲回風》等。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秦國名将白起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逃難。雖然楚國沒有亡國,但是腹地盡失,國勢衰微,再也無力和秦國抗争了。絕望的屈原于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湖南汨羅江流域)自盡,享年六十二歲左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