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周瑜,就難免想起蘇東坡的那一句“羽扇綸巾,談笑間,樯橹灰飛煙滅”。葛巾毛扇是三國以來儒将常有的打份,周瑜着此裝,也不過是常态,但莫名卻有一種潇灑,他成竹在胸、穩操勝券,敵軍轉眼間灰飛煙滅。這是何等的閑雅風度、從容态度。樯橹是桅杆和船槳,均為木質,火燃燒,木化灰燼,火出木盡,灰飛煙滅。故灰飛煙滅常用來比喻人亡或事物迅速消失。
灰,在睡虎地秦簡中,字形從火從又,應當是會意字,手伸進火裡當然會受傷,但火熄滅,手還是可以伸過去拿取灰燼的,就構型來看,灰表示用手撮取火灰的意思,本義是物質燃燒之後殘留的粉狀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火灰、灰燼。《說文解字》對此解釋為“死火餘燼也”。
作為灰燼,灰這樣一種慘淡的、一碰就化的物質,在古人筆下卻演化為不同的情感載體。白居易描寫賣炭翁,因為其終日在南山中伐薪燒炭,而柴薪在焚燒之後化成炭,不免會帶出灰燼,所以“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鬓蒼蒼十指黑”,勞動之艱辛在這十四個字中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李商隐寫愛情的至死不渝,用春蠶與蠟燭作比喻,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春蠶到死才停止吐絲,蠟燭燒盡成灰才停止流淚,千秋情語,無出其右。曹操五十三歲那年,擊敗袁紹父子,平定北方烏桓,躊躇滿志,樂觀自信,也想起了自己人生的曆程,感慨“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神龜縱活三千年,可還是難免一死,騰蛇和龍一樣能夠乘雲駕霧,然而終歸會灰飛煙滅,人生有限,還是要積極進取啊。
灰燼的顔色,介于黑白之間,一把熱火熊熊燃燒,最後化為灰燼,由火的通紅轉淡,帶着莫名的蒼涼。古人見此,便用其來比喻人心的消沉與沮喪。“形若枯槁,心若死灰”,雖然一開始在《莊子》中,這是用來形容不為外物所動的一種精神狀态,可人們更願意從字面意思去理解,将其用來形容灰心失意、心灰意冷的樣子,形體如同幹枯的樹枝,心靈如同已然熄滅的灰燼,如此消沉。韋莊說“不寐天将曉,心勞轉似灰”,是失眠的痛苦;盧綸寫“鬓似衰蓬心似灰,驚悲相集老相催”,是對故友的懷念;白居易說“心灰不及爐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是老去的憂傷;李商隐寫“一寸相思一寸灰”,是失意的惆怅。
然而灰也有美的一面。古代文人喜愛焚香,并且追求焚香的一種境界,因此盡量會減少煙氣,以便讓香味低回而悠長。他們将特制的小塊的炭燒得通紅,放在香爐之中,再用特制的香灰将其埋蓋,戳一些孔,讓炭接觸到氧氣,然後在香灰之上放上隔火的物體,在這之上放上香丸或香餅(當然也有直接将香丸或香餅埋在香火之中的)。香爐之中的炭火慢慢燃燒,火勢不大,但久久不滅,慢慢地就将香味揮發出來了。
十二美人圖之一
身後桌上有香爐
香爐之中,香灰如雪,香芬袅袅,是文人生活和閨閣生活的日常一景,古人的詩詞裡也常常出現香灰這一意象。更為美好的是,古人用香末萦篆成心字,是謂心字香。這一種香,因為做成了心的字形,而格外動人。蔣捷寫“何日歸家洗客袍?銀字笙調,心字香燒”,就是用“銀字”和“ 心字 ”增添美好、和諧的意味。而納蘭容若寫“急雪乍翻香閣絮,輕風吹到膽瓶梅,心字已成灰”,則又是另一重意境了。因為保持香爐之中終日微火不斷、又有人紅袖添香,乃是古人的一大意趣所在,而香餅燃盡,爐火熄滅,香灰沒了火烘,也漸漸冷卻,香斷灰冷,則側面反映主人公的心灰意冷了。所以當我們看到“金爐香炭變成灰”“玉爐香斷霜灰冷”“手持金箸垂紅淚,亂撥寒灰不舉頭”這樣的詩句,便可見其消沉了。
美好也好、悲傷也好,灰在中國古典文學之中,都是人們情感的載體。哪怕到了今天,人們在說天是灰色的時候,何嘗不會暗藏一層意義說自己的心情是灰色的呢。有時候也就是這樣,古典的情韻延續下來,在某一刻某一秒某個字某件具體事物上,總會顯得尤為明顯。(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施希茜)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