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燦鴻”、“浪卡”三大台風,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空移動。而最早誕生、能量最大、生命曆程也最為曲折的“燦鴻”,正快速、正面地向浙江襲來。
氣象專家說,“燦鴻”與2006年第8号台風“桑美”極為相似,堪稱翻版。更為嚴峻的是,梅雨汛期尚未結束,浙江各地已經土飽水滿。
7月8日上午,省委召開防汛防台研判分析會。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要按照“不死人、少傷人”的要求,嚴陣以待,未雨綢缪,甯可十防九空,也不能萬一失防。
面對直撲而來的“燦鴻”,一場人與時間的賽跑早已拉開序幕。漁船靠港,群衆轉移,遊客撤離……全省各地,一場防禦超強台風“燦鴻”的大轉移,吹響了嘹亮的集結号。
“就算豔陽天,該撤也得撤出來”
“現在風平浪靜,有必要轉移嗎?”
“必須轉移,台風無常,隻有轉移,才能确保安全!”
7月9日14時,玉環縣坎門漁港,街道辦事處主任王堅努力說服船老大王漢喜及時轉移船隻。坎門漁港的防波堤還沒完全修好,漁船在這裡停泊,難以抵禦來勢洶洶的“燦鴻”。
可是,這時的玉環,不僅沒有下雨,反而透出藍天白雲,一幅甯靜的景象。王堅知道,防台避險,天越是藍,勸離工作越是難做。盡管這樣,也不能有絲毫松懈。
坎門擁有漁船312艘,占到玉環全縣的60%以上。每次台風來襲前,漁民和漁船的安全,都是街道最關注的問題。盡管要求漁船轉移的通知早已發出,可王堅和其他街道幹部在巡查時發現,仍有62艘漁船按習慣停靠在坎門漁港避險。
“快走,我們去挨家挨戶通知,必須讓大家轉移!”王堅帶着同事,立即出發,挨個走訪各漁業企業和經濟合作社,要求他們将漁船趕緊停靠到附近的大麥嶼、西門島等較安全的漁港。
走訪幾家漁業公司和合作社後,王堅還是不放心,又帶着大家來到坎門漁港。時間已接近下午3時,偌大的漁港變得十分空曠。“走,趕緊把剩下的幾家合作社跑完,務必要讓這些漁船全部撤出坎門漁港。”他們又出發了。
蒼南,台風最常光顧的登陸點之一。7月9日中午,記者來到蒼南東部沿海的龍港鎮舥艚社區,隻見港濱路上的舥艚漁船碼頭内,密密麻麻停滿了回港避風的漁船。據當地漁民介紹,舥艚共有漁船500多艘,目前都已回到碼頭。
47歲的船老大林賢铛,在海上接到台風預警信号後,果斷返程,于8日下午回到碼頭。“7月1日出的海,如果沒有台風,一般要待上個把月。中途回港,雖然損失很大,但平安最重要。”林賢铛說,等台風過去,他們就會重新起航。
在奉化,出海船隻正不斷駛入避風港。9日16時,當地傳來消息,所有出海船隻,全部回港避風,共111艘,共轉移各類人員338人,其中海塘外轉移人數67人,船隻回港人數189人。
“危舊房群衆轉移,一個都不能少”
上簟村,位于遂昌三仁畲族鄉的山區,全村共有47戶167人,有15戶房屋破損嚴重,其中4戶是重點安置對象,屬于地質災害隐患點較多的地區。受前期降雨影響,村民吳發南和其他幾戶村民的房屋,已經發生過塌方。
接到防台警報後,該鄉及時出台預案,組織鄉鎮幹部和村黨員進行實地走訪,了解地質災害點房屋的具體情況。此外,鄉裡還繪制房屋災害地圖,以定人、定點、定時的方式,确保地質災害點等危險區域群衆的安全。
“台風還沒來,鄉幹部就幫我把東西搬到村級避災安置點,還給我送來了糧食。”9日上午11時,村民吳發南已被安置到避災點。他一邊收拾衣物,一邊告訴記者:“我家有結對的鄉幹部,每到台風季,都會及時通知我轉移。”
天色暗沉,狂風吹動着樹葉,發出沙沙的響聲,也吹得人心裡發慌。位于樂清灣中部的玉環縣海山鄉本島,原本是個靜谧的世外桃源,此刻卻變得不再甯靜。按慣例,這兩天,所有鄉幹部都留在島上抗台,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撤離危房住戶。
“海山鄉,留守的都是老人,很多老房年久失修,每次台風要來,我們都及時轉移群衆。”海山鄉黨委書記陳君欽說,9日一早,鄉幹部就分組行動,挨家挨戶敲門,通知危房戶撤離,到下午4時,危房住戶基本撤離完成。
可是,幾乎每次撤離,都不會那麼順遂。下午4時30分,鄉幹部互相通完電話,得知虹田村一位九旬老人丘夏香,始終不肯搬離。老人和7歲的重孫女瑤瑤相依為命,住的是兩層的木頭房。阿婆的結親聯系人、虹田村村支書胡道貴,已進門勸說半天。
“謝謝你們,但這個家我已經住慣了,真的不想搬。我一輩子見過大大小小的台風很多,不會有事的,你們放心吧。”丘奶奶說道。胡道貴急了,繼續勸說:“這次‘燦鴻’的風力很大,如果還住在這,實在太危險了……如果你覺得避災中心遠,就住到我家裡去,好不好?”
直到晚上6時30分,阿婆看着天色越來越暗,風越吹越大,再看看年少的重孫女,終于點頭同意。鄉幹部立刻打包行李,沒10分鐘就把丘奶奶和小瑤瑤送到胡道貴的家裡。“台風前轉移,一個都不能少,這是我們的責任。”陳君欽說。
在甯海縣越溪鄉,一個面積達1500平方米的避災點——群英塘救災安置中心,9日下午正式啟用。
救生衣、礦泉水、手電筒等物資,整齊地碼放在應急中心辦公室的櫥櫃裡,新添的400隻與原先常備的500個防汛麻袋,差不多疊滿了一整面牆。第一批轉移的20多戶養殖戶,則已各自在閱覽室看書、茶室品茶或收看喜愛的電視劇了。
“這個養殖基地有1萬畝,瀕白峤港,臨三門灣,每年是台風的重災區,基地的340多戶養殖戶都來自四面八方,每到台風季節,這個點就成為養殖戶們就近轉移的主要安置點。”分管三防的越溪鄉政府副鄉長楊尊山介紹。
人民安危高于天。與時間賽跑,搶在台風來臨前,最大限度地轉移危房群衆,才可能把台風帶給群衆的傷害降到最低。慶幸的,是始終有個聲音,根植在我們心間:危舊房群衆轉移,一個都不能少。
“面對‘燦鴻’,我們需要智慧和毅力”
當前,“蓮花”已登陸廣東,“浪卡”中途北上吹向日本,而強度強、雲系範圍大、水汽足的第9号台風“燦鴻”,已演變成超強台風,正面襲擊浙江。這是一場人與台風的較量,需要我們用智慧、用真心、用細心、用毅力去對抗。
一張“避險圖”,折射防台的智慧。
7月9日上午,龍泉市道太鄉駐村幹部丁記和副鄉長周展等人,早早來到下乾村。他們手裡拿着一張防災避險圖,逐一對地質災害隐患點附近的群衆進行排查,并安排相關人員轉移。
龍泉,典型的山鄉,偏遠山區的群衆,最擔心的,就是台風雨季,山體突然滑坡或老房坍塌。針對這個情況,該縣相關部門編制了這張防災避險圖:哪裡是易受災點,哪裡有危舊房,哪裡可避險安置,全圖一目了然。按圖索骥,就能及時轉移群衆。
如下乾村,距龍泉城區60餘公裡,全村目前常住人口約60人,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吳世槐與徐松芝,是村裡的一對獨居老人。他家房子的後山,就是地質災害點,極易發生山體滑坡。上周末大雨,兩老就被及時轉移到村委會。這次,再三勸說下,兩老終于同意再次轉移到避災中心。
一張“幫扶圖”,盡顯防台的真心。
“這幾天一直都在村裡,随時關注汛情,幫助群衆開展生産自救,對發現的安全隐患和汛情及時上報。”7月9日早上,雲和縣元和街道李山前村駐村幹部葉佳卉,就忙着幫助受災群衆繪制“幫扶圖”。
連日的降雨使防汛形勢愈加嚴峻,元和街道幹部蹲點各村開展防汛排險工作,同時根據駐村掌握的情況,實時更新“幫扶圖”,并在街道的微信群裡共享。相關幹部則根據最新情況,領任務為群衆定制幫扶辦法。
今年70歲的靛青山村的楊根發,在街道幹部的幫助下轉移到親戚家,村幹部還為他送來一些生活日用品。楊根發說:“我住的是危舊房,幹部冒雨幫我轉移到親戚家,不然一個人住在危舊房裡,心都是懸着的。”
原來,楊根發是“幫扶圖”裡,需要重點關注的對象。駐村幹部葉盛,有次在走訪時發現,楊根發家不僅是典型的危舊房,房屋周邊也布着地質災害點。于是拍下圖片,通過手機微信,把他的信息傳到了“幫扶圖”。
一次次逡巡,透出防台的細心。
随着台風的日益逼近,浙江沿海地區的風力逐漸加大。9日上午,記者在朱家尖南沙景區看到,門前貼着一張大大的告示,上書:因海上風浪大,今天停止水上遊樂項目。
防台大轉移,不會落下外地遊客。“基湖沙灘已經關閉,請遊客盡快撤離。”9日早上,嵊泗縣的基湖沙灘景區,拉響台風警報。與此同時,基湖村裡,村支書姜軍嶽在挨家挨戶檢查遊客撤離情況。“村裡有170個家庭賓館,每家每戶入住遊客的情況一定要掌握,一個都不能少。”
随着台風“燦鴻”逼近,基湖村外的海浪漸大。“我不要走,想看看台風天是什麼樣。”在巡查過程中,一名來自上海的遊客留在賓館不肯離開。“今天要趕緊走,台風來了,風大浪高,很危險的。如果你們買船票有困難,阿拉鎮上會安排遊客優先購票的。”經過姜軍嶽反複勸說,這名遊客終于收拾行裝離去。
除了組織遊客撤離,姜軍嶽還要一遍遍清查海岸景點、農田、水渠情況,“今天我要值班,這注定是個不眠之夜。”在嵊泗的碼頭上,不少遊客正在排隊候船,有序撤離。據悉,從昨天至今天發稿前,兩天時間内,嵊泗疏散的遊客約5600人次。
長達兩天的苦勸,更考驗防台的毅力。
“終于上岸,這下我們就放心了。”7月9日下午,在駐村幹部和村幹部苦口婆心勸說兩天後,瑞安市陶山鎮碧山社區桐利村桐田沙小島上的11名養殖人員終于同意撤島上岸,其中5人15時先行撤離,養殖場老闆和另外5位工人在做完最後防台工作後,将于10日淩晨撤離。
考慮到人數并不太多,村委會主任王道虎将他們都安置在自己家裡,讓撤離人員在台風期間住得舒心。王道虎說,他近日會在瑞安市區居住,家中三層樓房地方夠大,兩天前,他一家人就給家裡準備好飲用水、洗漱用品、床鋪衣物,“他們可以看看電視,吹吹空調”。
“無論台風如何襲來,我們都要做充分準備。”王道虎說,面對可能與“桑美”相比的“燦鴻”,我們更加需要智慧和毅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