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乘萬騎,載馳載驅。車作為古人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戰場上的戰争工具,在我國有着十分久遠的曆史。不晚于商代,我國已能造車,自春秋往後車型更叠,分類衆多,功能齊全。那麼,安車、高車,你分得清嗎?
在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的“大秦雄風——秦始皇兵馬俑展”展廳,有重量級“嘉賓”——秦陵彩繪銅車馬(複制品)亮相。南昌漢代海昏侯國遺址博物館副館長範麗君介紹,重量級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重,一組兩乘的銅車馬每乘重量都在1噸以上;二是價值,這組銅車馬的文物本體,是我國迄今為止考古發現的形體最大、結構最複雜、系駕關系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美的陪葬車馬器,被譽為“青銅之冠”。
工藝技術的進步帶來車型設計的變化。商代的車主要為單轅的獨辀車,至少需要兩匹馬拉動。戰國時期出現的雙轅車,一般隻需一匹馬。到了秦代,車輿設計标準開始統一。秦漢時單轅車和雙轅車并行使用,到了西漢後期,雙轅車逐步取代獨辀車。
秦陵彩繪銅車馬一組兩乘之高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供圖)
細心的你一定注意到,兩乘彩繪銅車馬的造型并不一樣。其中,高車即立乘之車,古車多立乘,此次展出的高車總重1061千克,主要由青銅制作,飾以金銀,通體彩繪,車前駕四匹銅馬。車輿内豎立一高杠銅傘,傘下有站立的銅禦官俑一個。除銅禦官俑腰際所佩的劍以外,車上還配有銅弩、銅盾、銅箭、銅箭箙等兵器,應為兵車,在皇帝車隊中起着開道、警衛和征伐的作用。
秦陵彩繪銅車馬一組兩乘之安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供圖)
安車即坐乘之車。坐乘之車一般為王公貴族家所常用。這輛展出的安車的車輿呈縱長方形,分為前後兩輿,輿上端搭一龜甲形的篷蓋。前輿較小,内有跽坐的銅禦官俑一件。後輿較大,供主人乘坐,内有銅方壺、銅折巾等雜器。車後輿左右兩側各有一窗,前後輿之間的隔闆上亦有一窗,輿内前有轼,後有門,門、窗均可自由開合。這種大型安車因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俗稱辒辌車。
在海昏侯劉賀墓的車馬陪葬坑中,也葬有木質彩繪馬車五輛。馬車經過拆卸,被拆卸下的車馬器裝入彩繪髹漆木箱内,放置在椁底闆上,坑内有馬約二十匹,約四匹馬拉一輛車。專家推測認為,其屬諸侯王、列侯及萬石以上官員所駕的驷馬安車。
海昏侯劉賀墓的車馬陪葬坑。(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範麗君說,秦漢時期的驷馬安車在功能、結構上大緻相同,各級官僚貴族擁有衆多車輛。除了數量多,王公貴族還以各類金銀玉石裝點車輛,可謂“珠光寶氣”。隻是在紋飾風格上兩者有區别,秦代多大氣簡約,漢代則偏細膩唯美。
記者:袁慧晶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