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我們,獲取更多相關文章
GTX1080
【1】顯卡基礎參數
本目錄包含以下幾個分支:
1.顯卡名詞解釋
2.顯卡分類
3.顯卡顯示核心
4.顯卡PCB
5.顯存
6.顯卡散熱
7.顯卡金手指
8.供電接口
9.顯示接口
10.多卡互聯技術
1.顯卡名詞解釋
顯示接口卡(Video card,Graphics card)、顯示器配置卡簡稱為顯卡,是個人電腦基本組成部分之一。用途是将計算機系統所需要的顯示信息進行轉換驅動,并向顯示器提供信号,控制顯示器的正确顯示,是連接顯示器和個人電腦主闆的重要元件。對于從事專業圖形設計和高端遊戲發燒的人來說顯卡非常重要。
INTEL核芯顯卡
獨立顯卡:
獨立顯卡,簡稱獨顯,是指成獨立的闆卡存在,需要插在主闆的相應接口上的顯卡。獨立顯卡具備單獨的顯存,不占用系統内存(但當獨立顯存不夠用時可以共享内存作為顯存),而且技術上領先于集成顯卡,能夠提供更好的顯示效果和運行性能。
獨顯由于擁有獨立的一套運行環境,使得其核心運算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因而性能相對于集成顯卡來說有較大的飛躍。不過對于低端入門獨顯來說,并非一定比集顯的性能要好。這個造成的主要原因是核顯性能的飛躍。不過,較高性能的核顯對應的CPU型号也屬于高端,所以低端獨顯仍然可以存在,用來和低端CPU組合,或者作為JS坑錢的配置。
下面介紹台式機獨立顯卡的組成。以華碩ASUS ARES拆解圖片為例。
其實顯卡是一個小主機的縮影,并不像CPU那樣高度集成,而是包含了很多組件。
3.顯示核心(GPU)
GPU全稱是Graphic Processing Unit,中文翻譯為“圖形處理器”。NVIDIA公司在發布GeForce 256圖形處理芯片時首先提出的概念。GPU使顯卡減少了對CPU的依賴,并進行部分原本CPU的工作,尤其是在3D圖形處理時。如果說CPU是整個機器的心髒,那麼GPU就是整個顯卡的心髒。顯卡負責的圖形處理全部依靠這顆小小的GPU。一般說來,衡量GPU工作能力的參數有兩個:流處理器數量和核心工作頻率。其他特性:光栅單元(ROPS),L1緩存,核心面積,制造工藝。
GPU有不同的架構,其包含的參數直接決定了顯卡性能的高低。主要參數是流處理器和顯存控制器,與GPU代号有關。
ARES核心Cypress
4.顯卡PCB
印刷線路闆(PCB,Printed Circuit Board)主要功能是提供電子元器件之間的相互連接。如果一張顯卡連最基本的電路都設計不好的話,即使給你再好的電容、顯存顆粒等等可能也無法穩定的運行,更别提進一步超頻什麼的了。所以PCB對顯卡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說來,PCB的層數越多,長度越長,容納的電氣元件越多,電路越複雜,用料越多,顯卡性能越好。
PCB上主要查看的是用料的高低。可以通過粗略查看電子元件的密度,顯卡供電相數來判斷同型号顯卡的好壞。
ARES顯卡正面PCB
5.顯存
顯存,也被叫做幀緩存,它的作用是用來存儲顯卡芯片處理過或者即将提取的渲染數據。如同計算機的内存一樣,顯存是用來存儲要處理的圖形信息的部件。顯存的參數有:顯存類型,容量,位寬,頻率(延遲)。
從某種意義上講,顯存類型是當下選擇顯卡需要加大關注的地方。目前最好的顯存類型是GDDR5,等效頻率最高,其次是GDDR3,最後是目前常見的DDR3。注意,GDDR3和DDR3不是一樣的,前者是專屬顯存,是基于DDR2内存改造而成,而DDR3是普通的内存,年代比GDDR3要新,但延遲和頻率比不過GDDR3。之所以DDR3大量應用,是因為成本很低,為了縮減成本,用DDR3不足為奇。
容量:
容量,一般說來,夠用足矣,沒必要追求顯存大。1680*1050分辨率,1G顯存;1440*900及其以下,512M就可以;1920*1080,至少1.5G顯存。對于某些極端遊戲來說,2G顯存可能都在1080P下不夠用,但普遍遊戲來說不會出現問題。
動态共享顯存技術,是将内存劃分為顯存,以便當顯卡獨立顯存不夠用時臨時占用。N卡将此技術成為TC,A卡為HM,這也就是市面上經常聽見顯卡是TC1024M或者HM1024M的,這時候所謂的顯存大小就是共享後獨立顯存和共享顯存容量之和,買顯卡的時候需要注意。
顯存位寬:
顯存位寬是顯存在一個時鐘周期内所能傳送數據的位數,位數越大則瞬間所能傳輸的數據量越大,這是顯存的重要參數之一。位寬是由每個顆粒的位寬和使用數量決定的,比如每個顆粒32bit位寬,使用8顆并聯就是256bit位寬了(其實容量也是這樣決定的,128M*8=1024M)。位寬的作用就是增大帶寬,帶寬後面會有解釋。
顯存頻率:
頻率,顯存的實際頻率,等效頻率是兩個概念。由于現在顯存都基于DDR系列内存改造,DDR因為能在時鐘的上升沿和下降沿都能傳送數據,所以比SDR同頻效率高了一倍,因而就有了等效頻率這一說法。GDDR3和DDR3都是等效兩倍,而GDDR5是2倍于GDDR3的數據預取量和DQ并行總線,使GDDR5顯存的實際速度又快了一倍,等效4倍。這也就是為什麼GDDR5頻率很高,隻是等效頻率高了,實際頻率和GDDR3差不遠。
帶寬:
除容量外,類型、位寬和頻率能共同決定一個重要的參數——帶寬。顯存帶寬是指顯示芯片與顯存之間的數據傳輸速率,它以字節/秒為單位。
顯存帶寬=等效頻率×顯存位寬/8
帶寬越大,意味着對GPU數據吞吐的能力越大。舉個例子,水管的大小就是帶寬,水流就是GPU的數據,水流小沒有限制,大了水管小就會出現瓶頸了。因此,對帶寬的要求就是:夠用即可。
帶寬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對比不同型号的顯卡高低,具體對比請看之後的章節。
顯存顆粒特寫
6.散熱
顯卡散熱一般是風冷主動散熱,就是在散熱片上加裝風扇,被動散熱指的是沒有風扇,依靠自然氣流散熱。
散熱的好壞可以通過看散熱面積大小,銅管直徑和數量,風扇類型和數量來得到。
被動散熱一般鳍片比較寬厚,覆蓋面積大,應用于發熱比較小的低端顯卡(這隻是一般說法,也有奇葩旗艦卡用被動散熱,其意義并不大)。
影馳G210,被動散熱
七彩虹iGame 680寂靜之地,被動散熱
主動散熱,散熱鳍片一般會有銅管。銅管加快核心向鳍片傳熱的速度,使得散熱鳍片均勻受熱,所以理論上銅管直徑直徑越大,銅管數量越多,散熱越好。
ARES散熱鳍片 銅管特寫
主動散熱用到的風扇有兩種,普通散熱風扇和渦輪風扇。前者一般轉速低進風量較小,通常會配多個風扇在高端顯卡上;而後者轉速較高,進風量較大,一般一個顯卡隻用一個渦輪,但噪音較大。通常隻有公版高端卡才會用渦輪。
ARES散熱風扇特寫
XFX HD6990渦輪風扇特寫
除了風冷外,顯卡也可以選擇水冷。水冷可以不考慮風道對散熱的影響,一般應用于多卡互聯平台。至于顯卡自己改造水冷平台的方法和技巧,請到精品區尋找相關的帖子。
Inno3D GTX580冰龍黑金版 水冷散熱
7.金手指
顯卡的金手指(connecting finger)是顯卡與插槽的連接部件,所有的信号都是通過金手指進行傳送的。金手指由衆多金黃色的導電觸片組成,因其表面鍍金而且導電觸片排列如手指狀,所以稱為“金手指”。金手指的形狀代表了該顯卡的插槽類型,目前顯卡都是PCI-E 16X接口的,過去的顯卡有AGP和PCI接口的。
金手指不決定性能高低,但如果該處存在氧化磨損,可能會導緻顯卡連接問題,造成與主闆的通訊受限,該情況下有可能會極大的限制顯卡性能,部分顯卡性能問題可能就由此出現。因此,當顯卡長時間暴露在外面時,再次使用前建議用橡皮擦拭一下金手指表面,插槽的灰塵也需清理,保證顯卡和主闆之間的通訊正常。
ARES金手指特寫
8.供電接口
PCI-E 16X接口對顯卡提供了75W供電,能滿足中低端顯卡需求。但高端顯卡供電不夠,隻能需要電源對其獨立供電,于是就有了供電接口。理論上6PIN接口能提供75W的供電, 8PIN接口提供150W。(不過在實際上他們能提供大于這個數值的供電)
需要注意的是,供電上限不代表該卡實際功耗上限,一般顯卡功耗上限遠比接口供電上限要小。
ARES獨立供電接口特寫(大家可以估算一下這個電老虎的理論功耗上限)
9.顯示接口
顯示接口是指顯卡與顯示器、電視機等圖像輸出設備連接的接口。下面介紹目前常見的顯示四個接口。
VGA,就是顯卡上輸出模拟信号的接口,VGA(Video Graphics Array)接口,也叫D-Sub接口。VGA接口是顯卡上應用最為廣泛的接口類型,在中低端上顯卡很常見。
DVI,全稱為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它是1999年由Silicon Image、Intel(英特爾)、Compaq(康柏)、IBM、HP(惠普)、NEC、Fujitsu(富士通)等公司共同組成DDWG(Digital Display Working Group,數字顯示工作組)推出的接口标準。目前的DVI接口分為兩種,一個是DVI-D接口,隻能接收數字信号,接口上隻有3排8列共24個針腳,其中右上角的一個針腳為空。不兼容模拟信号。另外一種則是DVI-I接口,可同時兼容模拟和數字信号。兼容模拟信号并不意味着模拟信号的接口D-Sub接口可以連接在DVI-I接口上,而是必須通過一個轉換接頭才能使用,一般采用這種接口的顯卡都會帶有相關的轉換接頭。由于DVI可以轉換成其他三種接口,目前中高端都有DVI接口。顯示器也普遍采用DVI和顯卡對應。
HDMI,英文全稱是“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中文的意思是高清晰度多媒體接口。應用HDMI的好處是:隻需要一條HDMI線,便可以同時傳送影音信号,而不像現在需要多條線材來連接;同時,由于無線進行數/模或者模/數轉換,能取得更高的音頻和視頻傳輸質量。HDMI接口也可以轉換成DVI或者VGA接口。目前高端顯卡和顯示器均用此類型接口,筆記本也有HDMI接口。
DP, 全稱是”DisplayPort”。作為DVI的繼任者,DisplayPort将在傳輸視頻信号的同時加入對高清音頻信号傳輸的支持,同時支持更高的分辨率和刷新率。DP擁有很多優勢,但目前隻是高端顯示器的接口,中低端顯卡很少能看見此接口。
對于顯示接口,有些顯卡并不能做到全面覆蓋占有,當顯示屏接口和顯卡具有的接口出現不匹配時,需要采用轉接口來實現。常見的轉接口有DVI轉VGA,DVI轉HDMI,在此需注意某些顯卡提供多個DVI接口,并不是所有DVI接口均可以進行轉接,具體能否轉接請參考相關說明書。
10.多卡互聯技術
SLI和CrossFire分别是Nvidia和AMD(ATI)兩家的雙卡或多卡互連工作組模式。
組建SLI和Crossfire,需要幾個方面:
(1)需要2個或以上的顯卡,不要求必須是相同核心,混合CFX/SLI可以用于不同核心顯卡。
在台式機上曾經有過A卡和N卡的混合交火,但其效果很差,基本取決于A卡的性能。不同核心的A卡也曾有過混合交火,但其結果也往往是等于高端顯卡性能,低端的相當于沒有發揮效果。
目前的混合交火較為有意義的是AMD的核顯與其部分獨顯的交火,其本質還是同架構核心的CFX技術,效率不算很高。
(2)需要主闆支持,SLI授權已開放,支持SLI的主闆有NV自家的主闆 和Intel的主闆,如570 SLI(AMD)、680i SLI(Intel)。Crossfire開放授權INTEL平台較高芯片組,945.965.P35.P31.P43.P45.X38.X48.X58.X79等……AMD自家的770X、790X、790FX、790GX等均可進行crossfire。(芯片組太多了,不一一細說)一般來說,一個主闆含有兩個PCI-E插槽時均可支持CFX技術(具體核實請參照說明書),而支持SLI技術則需要額外說明。
(3)交火(SLI/CFX)數據線。雙卡互聯時僅需一條數據線,三卡互聯則需要兩條數據線或者一個專有的三卡數據線,四卡互聯則需要三條數據線或者一個專有四卡數據線。
各種SLI橋
三路SLI專用線
四路SLI專用線
CFX四路交火連接方式(不一定這個形式,隻要倆倆互聯即可)
(4)系統支持。XP不支持多路SLI/CFX,僅支持雙路,VISTA以上即可支持多路互聯技術。
(5)驅動支持。目前的新驅動均可支持多路互聯技術,不過需要在驅動控制面闆中确認開啟。
值得一提的是,多卡SLI/CFX時需要注意主闆提供的帶寬模式。一般單卡運行在X16模式下,此時的顯卡性能幾乎不受限制。而雙卡如果不采用第三方PCI-E控制器的話,很難做到雙X16模式,一般為雙X8或者X16 X4。後者效果較差,因為短闆效應嚴重,帶寬不夠時就會影響交火效率,雙X8則不算很明顯。支持3卡以上SLI/CFX的主闆一般不會采用X4模式運行,基本不需要擔心損失性能問題。為了确保多卡互聯技術的效率,建議查看主闆說明書,不支持雙X8建議慎重選擇雙卡交火。
ARES交火金手指特寫
有些單卡雙芯的的顯卡,其工作原理和SLI/CFX是類似的,隻是将互聯技術集合在單個顯卡内,兼容性得到提高,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不過雙芯顯卡普遍價格高于兩個同型号單卡價格,并且雙芯卡頻率通常會比單卡頻率低來減緩對功耗的需求。一般非發燒友不建議購買此類卡,性價比較低。
ARES PLX PEX8647橋接芯片與配套供電特寫,可以理解為一種“欺騙”顯卡核心的手段,讓GPU認為是在和主闆相連,從而實現CrossFire等技術。
以上介紹的是台式機獨立顯卡,下面簡單介紹一下筆記本(移動)顯卡。
【2】筆記本顯卡簡述
移動顯卡,顧名思義,就是移動平台上應用的顯示卡。由于移動平台對空間要求較高,獨立顯卡往往以整合到主闆上的形式出現,雖然看起來像‘集顯’,但這個是名副其實的‘獨顯’。因為,即使整合到主闆上,它也是以整體的形式被劃分在一個獨立區域中。也就是說,移動平台隻是将主闆PCB和顯卡PCB融合在一起,省去了連接的插槽和金手指以及顯示輸出接口。集顯不同,顯示芯片不是獨立出現的,一般整合在主闆的北橋中(現在是整合在CPU中),一般沒有獨立顯存,這是和獨顯的主要區别。不過,現在筆記本也有DIY的趨勢,很多移動平台也将獨顯從主闆中區分開來,變成了真正的獨顯,目接口為MXM,在準系統本中較為常見。
整合在主闆上的‘獨顯’(黑色區域為大緻的顯卡區域)
MXM接口的移動顯卡GTX770M
筆記本顯卡和台式機顯卡沒有本質區别,不過其核心确實不是一條生産線上制造出來的。筆記本核心側重低功耗低發熱,台式機顯卡核心側重高性能,故而很多筆記本顯卡的頻率都很低。有些玩家喜歡将同參數的筆記本顯卡超頻至台式機水平,這樣做其實很危險,筆記本顯卡的供電比台式機顯卡差很多,核心工藝本來也不是側重高頻高性能,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就是核心承受超出其範圍的負載,壽命大大縮短。不過也不是筆記本顯卡不能超頻,隻要保證超頻時不加電壓,溫度不超過機器承受的極限,這樣的超頻也是可以接受的。
【3】如何從顯卡型号和參數簡單辨别性能的高低
1.初步使用軟件看參數
下面我們通過介紹GPU-Z識别參數來繼續介紹顯卡
上圖為某GTX770台式機顯卡截圖
别以為上面都是英文的,看不懂,其實每一項都有中文解釋,将鼠标移至每項參數上就可以看到中文的介紹了,在此不再累述。
這些參數中,我們需要注意的參數有如下(圖示紅框标出的):
Name(顯卡名稱)
GPU(核心代号)
Shaders(流處理器數量)
Memory Type(顯存類型)
Bus Width(位寬)
Memory Size(顯存容量)
Bandwidth(帶寬)
Default Clock(核心默認頻率)
Memory(顯存頻率)
Boost(可通俗理解為睿頻頻率)
顯存部分剛才已經講述,現在我來說明一下核心代号和流處理器。
核心代号就是指顯卡的顯示核心(GPU)的開發代号。而所謂開發代号就是顯示芯片制造商為了便于顯示芯片在設計、生産、銷售方面的管理和驅動架構的統一而對一個系列的顯示芯片給出的相應的基本的代号。不同的顯示芯片都有相應的開發代号。
流處理器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還要上溯到2006年12月4日, NVIDIA在當天正式對外發布新一代DX10顯卡8800GTX,在技術參數表裡面,看不到慣常使用的兩個參數:Pixel Pipelines(像素渲染管線)和Vertex Pipelines(頂點着色單元),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名詞:streaming processor,中文翻譯過來就是流處理器(也有叫SP單元的,一個意思)它的作用就是處理由CPU傳輸過來的數據,處理後轉化為顯示器可以辨識的數字信号。
流處理器多少對顯卡性能有決定性作用,可以說高中低端的顯卡除了核心不同外最主要的差别就在于流處理器數量,但是有一點要注意,就是NV和AMD的顯卡流處理器數量不具有可比性,他們兩家的顯卡核心架構不同,不能通過比較流處理器多少來看性能。同一代的顯卡,可以用SP數量差距來大概估算性能的差别。
開普勒架構以後的顯卡,增加了boost功能,使得其核心在較高負載下能在功耗允許的範圍内提高頻率,以提高顯卡性能。GPU-Z上顯示的Boost頻率并非實際最高值,如果想要知道你的顯卡到底能有多高的boost頻率,可以開啟GPU-Z上自帶的一個渲染,如下圖
開始後将GPU-Z選項卡切換到“Sensors”項,查看GPU Core clock,即可了解該顯卡最高boost頻率為多少
例如我的GTX770M,顯示為boost 797MHZ,實際為928MHZ
(PS:這裡提示一下,如果是筆記本顯卡的話,GPU-Z想要查看獨顯頻率需要對該程序右鍵,選擇圖形處理器--高性能NVIDIA處理器後,才能讓獨顯運行此程序,否則運行渲染的是核顯,無法查看獨顯頻率)
2.根據型号簡單判斷顯卡性能的高低
現在我來說選顯卡看參數的順序。
首先,我們可以看顯卡名稱。名稱可以從某種程度上代表了顯卡的性能優劣。
Nvidia顯卡名稱舉例:GTX780TI
GTX為顯卡版本,性能排序GTX>GTS>GT>G
以前的老型号顯卡還有GS,GSO,GX2等,GX2為雙芯卡,GS低于GT,GSO高于GS。
TI為顯卡名稱後綴,可能代表加強,也可能是減弱,性能排序TI>無>SE>=LE。有些顯卡名稱後面還有M,這個是筆記本顯卡代号。台式機和筆記本顯卡不好比較,但一般同型号桌面(台式機)顯卡比移動(筆記本)顯卡要好。有時候還有‘ ’号,代表對原顯卡的改造,一般是更好,例如GTX260 >GTX260,但GTX460 不敵同頻GTX460,比公版的低頻GTX460強。
目前已經存在的後綴有TI, ,LE,SE,M,MX。MX是同型号加強版,性能有所提升。
放幾個典型顯卡GPU-Z截圖
GTX780TI
GTX460 (官方有時候叫GTX460 V2)
GTX560SE
GT640M LE
GTX670MX
數字部分,第一位代表顯卡系列(如果GT放在最後,那個系列的顯卡比放在前面的顯卡還老,例如9600GT比GT240老),第二位代表同系列顯卡的高低端。主要看第二位數字大小。在第一位數字相同下,第二位越大越好;第二位數字相同,第一位數字越大越好,不過此對比對低端往往不管用,如GT440<GT240,GT520<GT220;如果兩位數字都不同,這時候不好判斷,主要選相差大的那個走,比如
GTX280>GT440
GTX280<GTX560TI
不過還是在中低端上失效,比如
GT610<GT220
GT630<GTS250
AMD(ATI)顯卡舉例:HD7970
HD為顯卡版本,現在A卡沒有什麼區别,統一用HD開頭。結尾的M也是代表移動版本
第一位數字代表顯卡系列,第二位代表同系列顯卡的高低端,第三位一般代表同核心代号不同規格造成的高低端(不一定非是同核心代号,例如HD677O和HD6790)。主要也是看第二位數字的大小。比較方法和N卡類似,第三位是最後考慮的因素。
現在AMD的名稱更新換代了,采用R5/R7/R9的命名方式,典型的為R9 290X,R9 M270。
R後面的數字确定産品的高低端,“M”代表移動顯卡,後面的和上面講述的類似。
3.根據核心參數進一步判斷顯卡性能高低
不過,看核心代号推測顯卡性能優劣還是太淺顯了,很多時候并不準确。
因此,我們還要看核心代号和流處理器個數。
核心代号标示着核心的新舊有時候不同名稱的顯卡核心代号一樣,有時候同名稱的顯卡核心代号也有可能不一樣。核心代号決定着SP數量的最大值。
流處理器,SP個數肯定是越大越好,但比較的前提是核心代号相同或者核心代号都是同一系列的。A卡不好辨别是否同一代,但A卡目前不同系列直接比較SP數量也能近似得出好壞的結論,例如800SP的HD5770大于320SP的HD3870。但是如果隻相差了200SP以内,就比較難辨别了,一般是新一代的顯卡性能會更好,例如640SP的HD7770大于800SP的HD6770
對比A卡,N卡核心代号很容易辨别,同系列的核心字母相同,隻要比較數字大小就知道核心優劣。但要注意,最後一位數字是越小越好,例如GK104的最大流處理器數量比GK106的最大流處理器數量要大。同系列可以直接比較SP數,越大顯卡越好,例如192SP(GF106/GTS450,GF116/GTX550TI)弱于336SP(GF104/GTX460,GF114/GTX560)。不同系列顯卡,同SP數量時,系列越老越好(即N卡SP效率是越來越低),例如96SP的9600GSO(G92)>GT240(GT216)>GT440(GF108),384SP的GTX560TI(GF114)>GTX650(GK107)
下面是相關GPU-Z截圖
另外,核心的新舊、高低還可以用GPU-Z上顯示的Technology(制作工藝),Release Date(發布日期)和Transistors(晶體管數量)來确定。
比較完名稱和SP後,就可以看核心頻率了,肯定是頻率越高越好了。。。
核心部分比較完畢後,顯存的參數也是需要比對的。例如GT650M D5版,GT745M,GT740M GK208版,這三個核心方面流處理器個數完全一緻,頻率方面GT740M最高,GT745M次之,GT650M D5最低。但實際上,性能卻是相反排布的。
這裡面就是顯存參數的差異導緻的。GT650M D5采用的是GDDR5顯存,頻率高帶寬大,比GT745M多了一倍多的帶寬。開普勒384SP還是比較吃帶寬的,所以GT745M顯然是被限制了帶寬導緻性能縮水,最終不如GT650M的性能。而GT740M比GT745M還少了一半的位寬,根據帶寬公式可知帶寬又少了一半,性能急劇下降。根據以往的評測對比,同頻下這樣的削減位寬導緻性能下降幅度達40%,也就是幾乎性能損失了一半,由此可見帶寬對顯卡性能的發揮有多麼的重要。
(但這裡還是要說明一下,不同架構的顯卡直接比較帶寬毫無意義,核心的能力首先決定性能的高低,帶寬隻是能否限制核心性能而已)
以上的判斷,基本就可以讓你比較出兩個顯卡的優劣了(隻局限于同品牌核心的,N對N,A對A)。不同品牌核心的比較,一般隻能靠專業評測來一較高下,和CPU的比較是一樣的。
【4】顯卡型号排名天梯
現在給出吧友們幫我們做出的顯卡性能比較
【5】如何簡單識别淘寶假卡
現在說一下二手顯卡購買時注意的問題。TB上琳琅滿目的二手卡,有些價格很誘人,但是那些顯卡真的是他們所謂的高端顯卡麼?
咱們來看看TB上所謂的超低價高端顯卡參數
乍一看,诶呦,名稱和核心代号都是名副其實的GF100系列啊。。。
咱們再來看看真正的GF100系列長啥樣呢
對比紅框裡的與上面商家給的圖,立刻就發現了貓膩:流處理器數量不同,顯存類型不同,帶寬也相差好遠(帶寬不一定完全相同,這個和顯存頻率有關系)。一般說來,顯卡名稱、核心代号、流處理器個數、顯存類型和位寬都是匹配的,不會相差太遠。GTS450都是192SP的GF106核心,位寬最大128bit,顯存标配是GDDR5(有些奸商可能會縮成DDR3)。GTX460同理,所以商家給的96SP版本的GT450/GTX460明顯有問題,如果沒有猜錯,這倆都應該是GT240,被奸商篡改成GTS450/GTX460,忽悠消費者。
說到這裡,我們為了識别是否是假卡,必須知道和名稱匹配的顯卡的詳細參數,這就需要我們去記了。大家也可以去GPU-Z的官方網站——techPowerUp裡的GPU Database來查看各種顯卡型号的參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