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發文稱:“教育好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事業。”
花幾十萬上名校,比不上父母的言傳身教!
一個好老師,或許能影響孩子三五年。
一對好父母,卻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最有出息的孩子,背後都站着這4種父母,看看你是哪一種。
1
重視教育的父母蔡元培先生說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學校”。
有些父母,自己沒讀過書,卻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有些父母,自己是高學曆,卻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二者的差别,全看對教育的重視程度。
鋼琴家郎朗,曾在2歲半那年,随手彈出動畫片的插曲。
意識到孩子的天賦,父母開始着手規劃對他的鋼琴教育。
郎朗3歲時,父親請來鋼琴家教,正式給他開蒙。
每逢節假日或者寒暑假,其他的小朋友都在玩耍;
他除了吃飯、睡覺、寫作業,剩下的時間全都用來練琴。
1992年,郎朗考取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鋼琴科,父親郎國任不惜辭職帶他去北京求學。
父子二人租住在一間髒亂的公寓,生活費和學費,全靠郎朗母親周秀蘭省下來的工資。
世上本沒有天才,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都站着重視教育的父母。
2
情緒穩定的父母觀察身邊不難發現,孩子的脾氣和性格,幾乎就是父母的縮影。
每個容易情緒失控的成年人,背後幾乎都有一個情緒不穩定的父母。
父親的性格,母親的情緒,共同影響着孩子為人處世的态度。
國外有位心理學家,進行了一個令人揪心的實驗:
第一步,讓媽媽跟孩子愉快地互動。
雖然孩子還不會說話,但從表情可以看出他很開心。
第二步,當孩子正處于開心的狀态時,讓媽媽變得面無表情。
孩子瞬間呆住了,嘗試逗媽媽開心。
這樣的狀态持續三分鐘,孩子就會崩潰大哭。
父母的情緒不穩定,往往會導緻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這種壞情緒,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甚至會伴随孩子的一生。
控制不了自己情緒的父母,很難養出心理健全的孩子。
回到家裡,多一點微笑,少一點冷淡。
為人父母,再苦再累也要自己扛,不要把自己的壓力和負面情緒傳遞給孩子。
3
有空陪伴的父母2022年暑假,北京一對父女的親子遊引起不少讨論。
爸爸宋爽是一名登山愛好者,他利用暑假時間,陪着8歲女兒從北京出發,到西藏遊玩60多天。
父女二人沿着川藏線,單程行走16000多公裡,親眼見到了野外的森林和黑頸鶴。
旅行結束後,宋爽把這段經曆制作成了短篇紀錄片發到網上。
有人質疑這純粹是“有錢有閑”,才能有那麼多時間來陪孩子。
宋爽回複:“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陪伴,因為孩子成長的每分每秒都很寶貴。
有條件的家長可以帶孩子走一些遠途的,沒條件的家長可以在城市周邊觀察些動植物,玩得開心最重要。”
現如今很多家庭,父母都是雙職工。
孩子沒有父母陪伴,跟在老人身邊長大。
哭了鬧了,就扔一部手機,讓孩子自己玩;
饞了餓了,就給點零錢,讓孩子去買零食吃。
這樣養大的孩子,從小就跟父母不親近。
一旦跟大人耍性子、鬧脾氣,誰來勸也不聽。
現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掙錢,想要給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環境,卻忽略了陪伴的重要性。
錢沒了随時可以賺,錯過孩子成長的重要時刻,卻永遠也無法彌補。
4
眼光長遠的父母《戰國策》裡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看待事情的眼光,足以決定孩子的命運。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
9歲的林妙可和7歲的楊沛宜,合唱一首《歌唱祖國》。
兩個小女孩一炮而紅,很多的商家找上門來尋求合作。
林妙可的父母來者不拒,甚至辭去大學教授的工作,專門做女兒的經紀人。
頻繁的商演耽誤了學業,林妙可高考時,報考中戲、北電、上戲,紛紛落選。
而楊沛宜的父母,沒有為一時之利,讓孩子參加商演、接廣告。
他們拒絕任何采訪,讓孩子正常地學習、成長。
2009年,楊沛宜加入了中國交響樂團,還拿到全美經濟錦标賽的金牌。
不僅學習成績優異,在藝術道路上也是越走越光明。
父母的眼界,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世上的路本沒有捷徑,名利隻是一時的,成長才是長久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