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73年,41歲的玄真子張志和好友們一起乘船造訪湖州刺史顔真卿,他們在船上飲酒作詩,張志和寫下了《漁歌子》五首。因為是即興所作,當時似乎沒有人意識到一篇神作已經問世,而張志和第二年就在湖州溺水而亡,于是這首詞便一度散失。直到50年後,大文人李德裕四處尋訪才讓這顆遺珠再次出現在世人面前。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名家們紛紛驚歎于詞中體現出的灑脫和豁達,自此這首詞便火了近1200年,如今仍是年年入選課本之作。是神作自然會引來名家模仿,但這首詞不隻是兩宋名家模仿,連隔着海的日本人也仿。蘇轼一連仿了幾首漁夫詞後還不過瘾,還把它改成了一首名為《浣溪沙·漁父》作品,結果仍與原作相差甚遠。而海那邊的文壇名家、公主等王公貴族也對此詞愛不釋手,紛紛模仿,當然結果也是一樣寫不出意境。
蘇轼沒做成的事,這次陸遊成功了。1203年左右,陸遊重回老家山陰,想起年少時沙場馳騁,一時憂憤難平寫下了首《鵲橋仙·華燈縱博》。在衆多仿作中,隻有陸遊這首詞仿出了神韻,讓我們來品一品:
《鵲橋仙·華燈縱博》
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閑人,又何必、官家賜與。
這是陸遊很高明的一首詞,詞的上片開篇寫的是回憶,年少時詞人也曾和好友們一起沙場馳騁,在華燈下灑脫博弈,可是如今還有誰記得當年的豪情呢?陸遊的沙場生涯僅一年而已,但卻讓他惦記了半生,因為那段日子對心系家國的他來說太重要了。接下來的兩句“酒徒一半取封侯”寫是一同豪飲之人的不同命運,他們中有的人被封官加爵,有的人卻隻能獨去江邊做了個漁夫,很顯然陸遊是後一種。種種無奈,都寫在了這兩段文字中。
詞的下片“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是最妙的部分,被譽隻此一句抵得上張志和《漁歌子》全篇。八尺的輕舟飄蕩于江面上,三扇低篷或許隻能容得下他一個人,船獨行在長滿水草的江面上,任它煙雨飄灑而下。這一句确實寫出了《漁歌子》的神韻,兩個數量詞的運用,再加上“占斷”二字加強語氣,令整首詞英氣逼人。
最後的落筆是引用賀知章的典故,當年賀知章告老還鄉時唐玄宗專門在鏡湖上圈出了一塊給他,陸遊卻自嘲地表示:“鏡湖本就屬于我這樣的閑人,也就不用朝廷送了”。看似诙諧的調侃中雖有淡淡的無奈,也自有一種灑脫之氣。
然而了解陸遊的人都知道,雖然他能寫出這樣看似灑脫的作品,但卻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他從來不曾放下抗金大業,晚年内心也不曾真的平靜過,不然臨死前也不會寫下《示兒》。想到這些,再讀陸遊這首詞,隻有滿滿的心疼。這首詞大家覺得寫得如何?歡迎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