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樸
在衆多的民間節日中,春龍節不算起眼,但這一天的習俗活動很有趣。因為這個時節,年慶剛剛結束,雨水逐漸多起來,田間的農事活動即将開始,因而人們又稱它為春農節、農頭節、龍頭節。有農諺曰:“二月二,農擡頭,大家小戶使耕牛。”由于“龍”與“農”諧音,又有“二月二,龍擡頭”之說。這天,人們要早起煮面條、炸油糕,寓意“挑龍頭”“吃龍膽”,祈禱新的一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
春龍節傳說在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就有了。伏羲氏非常重視農桑,獎賞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帝禦駕親耕,皇後娘娘送飯,後來的黃帝、唐堯、夏禹等紛紛效法先王。周武王在位時期發揚光大,每逢二月初二,都舉行盛大儀式,讓文武百官親耕一畝三分地。後來農人從這天起春耕,開始一年的辛勤勞作。
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著作《說文解字》中解釋了龍。他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潛淵……”農曆二月初二,春回北國,冬眠動物開始複蘇,這就是二月二龍擡頭習俗的最早記載。後來明代的沈榜在《宛署雜記》中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為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
那麼,“二月二”為何是“龍擡頭”?這個說法和故事就多了。有民間傳說認為,龍系吉祥物,主管雲雨,而“二月二”則是龍欲升天的日子,此時正值驚蟄節氣,許多地方已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是“龍”的功勞。另外,龍在古人的心目中有着極其崇高的地位,古人認為龍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傳說,古時候關中地區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東海小龍前去播雨。小龍貪玩,一頭鑽進河裡不再出來。有個小夥子到懸崖上采來了“降龍水”,攪渾河水。小龍從河中露出頭來與小夥子較量,小龍被擊敗,隻好播雨。其實,所謂“龍擡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所以俗話說“二月二,龍擡頭,蠍子、蜈蚣都露頭”。因此,“二月二,龍擡頭”這句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複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将開始。
龍擡頭是從驚蟄節和春社日發展而來的。驚蟄和春社是兩個古老的節日,特别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曆史十分悠久,古人在每個節氣來臨的日子必定會有所表示。考古資料表明,6000多年前,中原地區的人就已經有了春分、秋分等節氣的明确概念(馮時《河南濮陽西水坡45号墓的天文學研究》《文物》1990年第3期)。《禮記·祭法》曰:“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故祀以為社。”《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載蔡墨語:“共工氏有子曰句尤,為後土……後土為社。”共工氏和勾龍是傳說中四五千年以前的部落首領(“句龍”即勾龍)。《禮記》中說,人們把勾龍當做社神進行供奉、祭祀,說明漢族對社神的崇拜,最晚在兩千年前就已經形成了。
宋代曾經規定立春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春社日,立秋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日,春祈秋報(陳元靓《歲時廣記》引《統天萬年曆》)。驚蟄日和春社日一般都在農曆的二月,而且總是在二月初二前後數日之内。南方各省大部分地區把二月初二當做土地神生日,北方很多地方也在二月初二這一天祭祀土地神,這說明宋元以後春社日期發生了變化。由于每年立春的日子是不确定的,春社的日子也就很難确定,固定為二月初二就簡化、明确了,不必再算來算去了。
舊時,每到二月二這天,許多村莊要舉行廟會,唱大戲、耍龍燈,熱鬧一番。二月初二早晨,北方大部分地區家家戶戶都往家裡引龍,引龍的方式多種多樣。山東、河北、北京一些地方,人們一早打着燈籠到河邊或井裡去打水,一路上還将麥糠、谷糠、草木灰等碎狀物呈線狀撒在地上,就算把龍引進家中了。之後要燒香、上供,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龍”。引龍之後,家家戶戶做面餅,稱為“龍鱗餅”,據說有了鱗,龍就不會受凍了。還有些地方要做面條,叫做“龍須面”,吃龍須面是為了讓龍健壯有力。總之,這一天的食物多以龍的某一部位為名,以取吉利。吃餃子叫“吃龍耳雜”,吃油炸糕叫“吃龍膽”,喝茶要喝“龍井茶”,連烙餅的動作也叫“龍翻身”。
二月二,一些害蟲也蘇醒了。人們在慶賀龍擡頭的同時,也流傳着一些抑制害蟲的習俗活動。
照房梁。沈大侔在《春風采風志》中說:“二月二日……又以祭餘素燭,遍照壁間,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之語。’”說的就是二月二這天,人們用春節祭祀剩下的蠟燭,點燃後照射牆壁和房梁的習俗。常常是邊照邊唱:“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以驅逐害蟲。其實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将要複蘇的害蟲被燭光照後,容易落下,然後消滅。照房梁,薰蟲兒,實際就是早春季節的一次大掃除。這一習俗活動在明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有記述。
吃炒豆,也稱“咬蟲兒”。炒豆分鹽豆和糖豆兩種,炒鹽豆要先把大豆洗淨,再用鹽水煮泡幾分鐘,曬幹後放在鍋裡爆炒,這樣炒出的大豆顆顆裂口,吃起來酥脆不硬。炒糖豆也是先把大豆洗淨曬幹,放在鍋裡爆炒。大豆炒熟後即把紅糖或白糖拌入豆内,待糖融化後出鍋。這樣炒出的大豆外甜内香,酥脆可口。據說吃炒豆就是咬害蟲,使人畜莊稼不再受害蟲危害。這種習俗當然是無科學根據的,但卻寄托了人們的一種願望。因此,二月二咬蟲兒的習俗就世世代代沿襲下來,直到現在仍盛行不衰。
古時勞動人民重視“二月二”,他們用各種形式紀念“二月二”,其根本原因是為了輔助農耕生産。農曆二月正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在科學不發達的遠古時代,農業耕作普遍受到自然條件的限制,而各種祭祀、祈願的活動,正是寄托了農事豐收的強烈願望。
有一幅年畫上就印着這樣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道出了個中真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