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廈門特産都有哪些值得帶的

廈門特産都有哪些值得帶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21 02:17:29

廈門特産都有哪些值得帶的?“古早味”即“古味”,在閩南語中的意思是“懷念的味道”早年間,福建、台灣等地的食品産業還不發達,料理的做法都比較簡單,雖然不夠精緻,但料好實在,這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餐飲行業發展至今,各式各樣的時髦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以其原汁原味、綠色健康的特點,依然深受喜愛,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廈門特産都有哪些值得帶的?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廈門特産都有哪些值得帶的(年味彌漫僑鄉廈門)1

廈門特産都有哪些值得帶的

“古早味”即“古味”,在閩南語中的意思是“懷念的味道”。早年間,福建、台灣等地的食品産業還不發達,料理的做法都比較簡單,雖然不夠精緻,但料好實在,這就是早期的“古早味美食”。餐飲行業發展至今,各式各樣的時髦美食層出不窮,但“古早味”以其原汁原味、綠色健康的特點,依然深受喜愛。

過年必備的古早味年貨,八市應有盡有。(圖片來源:《廈門晚報》)

《廈門晚報》報道,過年了,年味逐漸彌漫在僑鄉廈門的大街小巷,洋溢在家家戶戶。年夜飯可以去飯店吃,手指點點也可以買到中國各地的年貨,但許多閩南人還是喜歡自己家鄉的味道。這樣的美味如果市場上買不到,也可以自己動手做。全家一起動手,那才有過年的感覺。

買:逛一趟八市能找到兒時的味道

八市除了大家熟知的各種海鮮,還有最地道的廈門年味。阿迪蜜餞店已經開40年了,上百種茶點、上百種蜜餞讓人眼花缭亂。随着時代的發展,雖然這裡的品種越來越多,但是花糖、寸棗、魚皮花生、麻酪、蛋花酥等廈門人過年必備的古早味,依舊是這裡的招牌。每天都有許多老廈門人專程趕來采買。連女士帶着孫女前去采購,她對孫女說:“這都是我和你媽媽小時候吃過的。”小孫女眼睛立馬放光:“哪種?我也要吃。”

連女士說,對于老廈門人來說,八市才是年貨一站式購物的好去處。比如開禾路口的堅果攤位,單單瓜子的種類就有十多種。在此開了20多年的糖果鋪,紅的、綠的、紫的、黃的……五顔六色的糖果應有盡有。記者注意到,一位大叔買了滿滿的一籃筐還意猶未盡呢。

等到離過年更近的時候,年糕、發糕、紅龜就都會上市。“除了老字号吳再添、黃則和,八市裡也有許多店鋪賣年糕、發糕,大多賣幾十年了,特别是到祭祀的那幾天,店家們早早就起來忙碌。高高的蒸籠疊起來,門口排起長隊,許多人在等待新鮮出爐的發糕。”連女士說。

做:紅龜“活久久” 模具傳了四代人,有“阿嬷的味道”

古早味年貨熱賣中。(圖片來源:《廈門晚報》)

菜頭、紅龜、寸棗……離過年還有一段時間,家住集美的陳冰女士就開始準備這些過年的必備年貨了。“這不僅是閩南年味,也是奶奶的味道”。

今年52歲的陳冰說,她還是孩子時,奶奶就會帶着她和兄弟姐妹一起做這些年貨。“現在,我也想帶自己的孩子一起備年貨。”陳冰介紹,這些年貨都蘊含着美好寓意。比如“吃菜頭,得好彩頭”“紅龜,吃得活久久(閩南話“久”“龜”同音)”。

“像我女兒這些‘90後’,很多都不怎麼會說閩南話了,如果再不帶他們一起辦年貨、學習俗,等他們自己當家,儀式感就更少了。”陳冰說。

陳冰說,做紅龜前一天晚上,就要把糯米泡好,再磨成米漿,接着加入紅花米,攪揉成紅色面團。之後将花生、芝麻、豆沙等餡料包入其中,再将面團裝進龜印中壓平。蒸煮過程中,背面需抹上食用油平放在香蕉葉上,“這個龜印模具從我奶奶在世時用到現在,到我女兒已經是第四代了”。

炸棗傳友情 鄰裡間互贈炸棗,幾代人都這樣

炸棗。(圖片來源:《廈門晚報》)

家住翔安的林淑靜一家,每年過年前,必定要做100多個炸棗,多少代以來,每年如此。

林淑靜介紹,一顆好炸棗要外酥内嫩,做法是:10斤地瓜而且是本地品種,再來10斤糯米粉,隻有1:1的比例才能産生最美妙的口感;将地瓜蒸熟去皮攪爛,再加入糯米粉攪拌;包芝麻餡或花生餡,翔安和同安都産花生,最好用本地花生做餡料,花生仁炒熟搗成碎末,要注意,花生不能搗得太碎,這樣才有嚼頭。

黑芝麻餡的炸棗同樣是當地人的最愛。黑芝麻似乎能和地瓜産生特别的互動作用,一口咬下去,滿口噴香。

林淑靜說,要做100多個炸棗,一般要兩三人配合完成:一人負責搗鼓皮和餡料,一人包,一人炸。鍋要深,鍋口要大。“我家現在的鍋一次能下六個。”林淑靜說,炸的過程中,炸棗從米黃色小團不斷膨脹變大,直至浮出油面,一個個呈金黃色,就可以撈起瀝幹了。

林淑靜說,鄰裡間互贈炸棗,是延續幾代人的一種習俗。各家由于手法、調制比例不同,炸出來的炸棗口感也不盡相同,大家互相學習,在吃的同時,也改進炸棗的做法。

忘不掉的古早味 忘不掉的鄉愁

如今,“古早味”漂洋過海,溫暖了無數華僑漂泊的心。

中國僑網報道,在印尼萬隆街頭,喝一碗松軟酥口的花生湯、剪成一小段一小段的“炸鬼”蘸着調料細嚼慢品,聽着買“炸鬼”“光餅”的閩南音吆喝聲,這麼“正味”的古早味早餐,喚起了華人食客們關于家鄉的記憶。

“油炸鬼”和古早味早餐

印尼文的“CAKWE”讀音“炸鬼”,就是中國的“油條”。這家有着85年曆史的“炸鬼”攤位于萬隆的一個體育場裡,雖然很簡陋,但店中的油條、馄饨、拌面、花生湯,都是非常地道的中國味道。

“我做的‘炸鬼’味道不輸給中國的”,講到手藝,70歲的小店老闆李學汕一臉自豪。為了做出最正宗的油條,李學汕還曾回到中國,跑遍大街小巷,吃油條,學手藝。

李學汕的父親年輕時從中國來到印尼萬隆,開了一家“炸鬼”店,如今,兄弟姐妹中有3個人傳承了父親的“炸鬼”手藝,在萬隆開了三家店,都統一使用父親“LIE TJAY TAT,1934”的招牌。

香噴噴的古早味面包

如今,大型面包廠和現代烘焙店林立,各式糕點讓人眼花缭亂。在馬來西亞,卻有這樣一家走過了半世紀的古早味面包店,每到傍晚時分,仍飄散出陣陣面包香。

中國閩南地區的古早味面包,以高筋面粉為主料,糖和雞蛋為輔料,純手工制作,口味香甜樸實。馬來西亞的“裕源”面包店傳承了這一古老制作工藝,店裡最受歡迎的“古早味白面包”,完全保留了早期面包的古早面貌,高高圓圓,口感柔軟。

椰絲面包、豆沙面包、花生面包、咖椰面包也深受食客的喜愛,自炒椰絲、自磨花生碎,暖呼呼的面包讓人吃出濃濃古早味。

“雖然現在很多食材随手可得,但我們還是選擇自烘自磨花生碎,自制咖椰,盡力保留最初的原味。”店主王振文說。

面包店現由王振文(76歲)、王振隆(62歲)兩兄弟合力經營,兩人每天工作八、九個小時,細心依照工序,手工烘焙出一盤一盤美味面包。

“我們現在年齡大了,體力不如從前了,但是每天還是抱着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的想法。”王振文說。

他說,現在像他們這樣的傳統面包店幾乎快被社會淘汰了,根本找不到接班人,所以隻要健康條件允許,他們就會繼續做面包。

瀕臨失傳的“龍穿虎肚”

“來來來,來食茶。”在新加坡一家名為“潮州發記”的潮菜館裡,店主李長豪用一口流利的潮汕話,一杯杯濃濃的工夫茶招呼着客人。

許多客人都是奔着店裡那道招牌菜“龍穿虎肚”來的。“龍穿虎肚”是一道曆史悠久的古早味潮菜,因制作工序複雜,食材不好買,一度瀕臨失傳。然而,新加坡華人李長豪卻讓這道菜在異國他鄉重新火了起來。

“要先把‘烏耳鳗’用醬油略腌後炸熟去骨切碎,五花腩肉和冬菇、蝦米、蔥姜蒜等一起剁成肉臊。把鳗碎和肉臊一起塞進洗淨的豬大腸中,紮緊焖熟,最後淋上原湯勾芡。”李長豪介紹起這道菜的做法。

李長豪坦言:“這道菜雖然材料不貴,但所花功夫很多,逐漸瀕臨失傳,但我堅持做下來了,隻是想要保留住這份家鄉味道。”

50年前,“潮州發記”還隻是一個路邊“煮炒攤”,經過四代人的傳承,時至今日,已經成為高檔潮菜館,但始終不變的是傳統潮汕美食的烹饪手法和地道的古早味。

始的古早味,如果加入其他配料就失去水粿原本的特色了。”

古早味,不僅隻滿足于口腹之欲,更有一種喚醒記憶的力量。每一種食材,每一絲味道,每一滴湯汁中,都記載着家鄉的曆史人文,飽含着華人對故土家園的深愛。哪怕離家再遠,這熟悉的滋味,總能讓人回到故鄉。(原标題:年味彌漫僑鄉廈門,閩籍華僑華人還記得這些古早味嗎? )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摘編、複制及建立鏡像,違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來源:僑報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