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 者 簡 介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一公元前286年),戰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楚威王聘他為相,遭拒絕,“終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認為萬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隻不過是“道”在其發展過程中一個短暫的環節。但由于他隻看到事物不斷互相轉化的相對性,忽視了事物性質的規定性,這就使他的辯證法觀點淪為詭辯論。其文章縱橫開合,變化無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而奇特,在散文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莊子》,原書52篇,現存33篇,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着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創 作 背 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其學無所不窺”,并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子雖有祈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竊鈎者誅,竊國者侯”的腐敗社會使他不屑與之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人世間既然如此污穢,“不可與莊語”,他追求自由的心靈隻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翺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三、通 假 字
(1)北冥有魚 冥:通“溟”,海色深黑。
(2)适莽蒼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返回。
(3)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4)旬有五日而後反 有:通“又”,用于連接整數與零數。反:通“返”。
(5)而禦六氣之辯 辯:通“變”,變化。
(6)此小大之辯也 辯:通“辨”,區别。
(7)而征一國 而:通“能”,才能。
(8)知效一官 知:通“智”,智慧。
(9)猶然笑之 猶:通“繇”,喜。
(10)、而後乃今培風 培:通“憑”,憑借。
四、古 今 異 義
(1)雖然,猶有未樹也。
古義:雖然這樣
今義:轉折連詞,用于上一個分句,今多用于雖然···但是···
(2)衆人匹之
古義:一般人
今義:多數人,大家
(3)腹猶果然
古義:食飽之狀
今義:副詞,表示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連詞,假設事實與所說或所料相符。
(4)之二蟲又何知
古義:泛指動物
今義:蟲子
(5)窮發之北
古義:毛,草木
今義:頭發
(6)小年不及大年
小年
古義:壽命短的
今義:農曆臘月;節日,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舊俗就在這天祭竈。
大年
古義:壽命長的
今義:豐收年;農曆十二月有30天的年份;春節
(7)而征一國者
古義:取信
今義:遠行或用武力制裁
(8)海運則将徙于南冥
古義:海動
今義:泛指海上運輸
(9)南冥者,天池也
古義:天然形成的水池
今義:高山湖泊名
(10)蟪蛄不知春秋
古義:指四季
今義:春天和秋天
(11)神人無功
古義:無功利
今義:無功勞
五、一 詞 多 義
辯
此小大之辯也(通“辨”,區别)
而禦六氣之辯(通“變”,變化)
知
之二蟲又何知(動詞,知道)
小知不及大知(名詞,智慧)
名
北冥有魚,其名為鲲(名詞,名稱)
聖人無名(名詞,聲名)
息
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詞,氣息,這裡指風)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詞,氣息)
其
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代詞,代指風)
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連詞,表選擇)
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以
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詞,憑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以八千歲為春(介詞,把)
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六、詞 類 活 用
(1)彼于緻福者(使動用法,使……到來)
(2)而後乃今将圖南(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3)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名詞用作動詞,往南飛)
(4)德合一君(使動用法,使……滿意)
(5)而征一國者(使動用法,使……信任)
(6) 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名詞用作動詞 稱贊)
七、特 殊 句 式
1、 判斷句
(1)此小大之辯也(“也”表示判斷語氣)
(2)《齊諧》者,志怪者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3)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者……也”表示判斷語氣)
2、 省略句
(1)翺翔(于)蓬蒿之間(省略介詞“于”)
(2)且舉世譽之而(宋榮子)不加勸(省略主語“宋榮子”)
(3)衆人匹(于)之(省略介詞“于”)
(4)衆人匹之,(衆人)不亦悲乎(省略主語“衆人”)
3、 疑問句
(1)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奚以……為,表示疑問語氣)
(2)奚以知其然也(“奚以”,表示疑問語氣)
(3)彼且奚适也(“奚”,表示疑問語氣)
4、 變式句
(1)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賓語前置)
(2)彼且奚适也(适奚,賓語前置)
(3)奚以知其然也(以奚,賓語前置)
(4)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于坳堂之上覆杯水,介賓短語後置)
(5)翺翔蓬蒿之間(<于>蓬蒿之間翺翔,介賓短語後置)
(6)之二蟲又何知(知何,賓語前置)
(7)彼且惡乎待哉(待惡乎,賓語前置
八、重 點 實 、虛 詞
虛詞:
1、 之
(1)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助詞,的)
(3)其翼若垂天之雲(助詞,的)
(4)鵬之徙于南冥也(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5)生物之以息相吹也(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6)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8)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助詞,的)
(9)則芥為之舟(代詞,小草的)
(10)而莫之夭阏者(代詞,它)
(11)奚以之九萬裡而南為(動詞,到,往)
(12)之二蟲又何知(代詞,此)
(13)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代詞,他,指宋榮子)
(1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代詞,他,指彭祖)
(15)窮發之北(結構助詞,的)
(16)湯之問棘也是已(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2、 而
(1)怒而飛(連詞,表修飾)
(2)抟扶搖而上者九萬裡(連詞,表修飾)
(3)決起而飛(連詞,表順承)
(4)控于地而已矣(連詞,就)
(5)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連詞,表并列)
(6)而宋榮子猶然笑之(連詞,表轉)
(7)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表轉折)
(8)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連詞,表轉折)
3、 則
(1)海運則将徙于南冥(連詞,就)
(2)時則不至(連詞,或者)
(3)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連詞,那麼)
4、 然
(1)奚以知其然也(代詞,這樣)
(2)雖然,猶有未樹也(代詞,這樣)
(3)未數數然也(形容詞詞尾,……的樣子)
5、 以
(1)以五百歲為春(介詞,把)
(2)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詞,用)
(3)奚以知其然也(介詞,憑)
(4)去以六月息者也(憑借,用)
(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介詞,因為)
6、 且
(1)且舉世譽之而不加勸(連詞,而且)
(2)彼且惡乎待哉(連詞,還)
(3)且适南冥也(副詞,将要)
7、 于
(1)彼其于世(介詞,對于)
(2)覆杯水于坳堂之上(介詞,在)
8、 其
(1)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選擇,是……還是……)
(2)其名為鵬(代詞,它的)
(3)其負大舟也無力(代詞,它,指水)
(4)其自視也,亦若此矣。(代詞,他們)
一、單項選擇題
1.(2020真題)先秦諸子中,文章寫得汪洋恣肆,并采用寓言形式來說理的是
A.老子 B.莊子 C.孔子 D.孟子
B 【解析】在先秦諸子散文中,莊子的作品想象奇偉,言辭瑰奇,句式靈活,設喻貼切,善作連類比喻,并多采用寓言形式,富于浪漫色彩,析理鞭辟入裡,獨具一格,對後世文學有重大影響。
2.(2018真題)先秦諸子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的是
A.《韓非子》 B.《孟子》 C.《論語》 D.《莊子》
D 【解析】見第1題。
3.(2016真題)下列作品中,不屬于曆史散文的是
A.《子産不毀鄉校》
B.《鄭伯克段于鄢》
C.《逍遙遊》
D.《馮谖客孟嘗君》
C 【解析】曆史散文的概念是相對于諸子散文而言的。諸子散文以析理論辯為主,不專記人記事;曆史散文則以記述曆史事件的演化為主。《逍遙遊》出自《莊子》,屬于諸子散文。《子産不毀鄉校》《鄭伯克段于鄢》出自《左傳》,《馮谖客孟嘗君》出自《戰國策》,均為曆史散文。
4.“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出自《莊子》中的哪一篇?
A.《逍遙遊》 B.《齊物論》 C.《大宗師》 D.《養生主》
A 【解析】考查名篇名句的識記。
5.被稱為“寓言十九”的先秦諸子著述是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莊子》
D 【解析】《莊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
6.莊子的核心思想是
A.順應自然 B.厚德載物 C.自強不息 D.甯靜緻遠
A 【解析】莊子主張順應自然,提倡無為而無不為。
7.莊子散文的特點不包括
A.善用寓言 B.汪洋恣肆 C.鋪張揚厲 D.想象豐富
C 【解析】鋪張揚厲不是莊子散文的特點。
二、填空題
1.(2018真題)莊子和老子同屬道家學派,合稱“ ”。
2.莊子,名 , 中期 國人。
3. 是老子之後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後世把他和老子并稱“老莊”。
4.小知不及大知, 。
5.朝菌不知晦朔, 。
6. ,辯乎榮辱之境。
7.至人無己, , 。
答案:
1.老莊。
2.周;戰國;宋
3.莊子
4.小年不及大年。
5.蟪蛄不知春秋。
6.定乎内外之分。
7.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三、解釋加點詞
1.(2018真題)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
2.(2017真題)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齊諧》者,志怪者也。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5.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衆人匹之,不亦悲乎?
6.抟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裡,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适南冥也。
7.吾自視缺然,請緻天下。
8.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9.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
10.不夭斤斧,物無害者。
答案:
1.中:合。
2.年:壽命。
3.志:同“誌”,記載。
4.知:同“智”,智慧。
5.匹:比。
6.絕:穿越,穿透。
7.緻:送,給予。
8.樽:酒器。 俎:盛肉之器。
9.鬻:賣,售。
10.斤:大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