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圖片來自互聯網
諾貝爾物理學獎始于 1901 年,由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在每年 12 月 19 日頒發。獎項的目的在于表彰在物理學領域作出最重要發現和發明的人。
(一)
1901 年,威廉·倫琴,德國物理學家。發現不尋常射線,之後以他的名字命名(X 射線,又稱倫琴射線,以倫琴作為輻射量的單位)。
1902 年,亨德裡克·洛倫茲和彼得·塞曼,荷蘭物理學家。關于磁場對輻射現象影響的研究(塞曼效應)。
1903 年,亨利·貝克勒、皮埃爾·居裡和瑪麗·居裡,法國物理學家。貝克勒發現天然發射性,皮埃爾·居裡和居裡夫人對前者做進一步研究。
1904 年,約翰·斯特拉特,英國物理學家。測定重要氣體的密度而發現氩(測量氫氣、氧氣、氮氣等氣體密度,因測量氮氣而發現了氩)。
1905 年,菲利普·萊納德,德意志帝國(現德國)物理學家。關于陰極射線的研究。
1906 年,約瑟夫·湯姆遜,英國物理學家。對氣體的電傳導理論和實驗研究。
1907 年,阿爾伯特·邁克爾孫,美國物理學家。借助精密光學儀器做光譜學和計量學的研究。
1908 年,加布裡埃爾·李普曼,法國物理學家。利用幹涉現象重現色彩在照片上的方法。
1909 年,古列爾莫·馬可尼和卡爾·費迪南德·布勞恩,意大利王國(現意大利)和德意志帝國(現德國)物理學家。做出對無線電報發展的貢獻。
1910 年,約翰内斯·範德瓦爾斯,荷蘭物理學家。關于氣體和液體的狀态方程的研究(範德瓦爾斯方程,簡稱範氏方程)。
(二)
1911 年,威廉·維恩,德意志帝國(現德國)物理學家。發現影響熱輻射的定律(維恩位移定律)。
1912 年,古斯塔夫·達倫,瑞典物理學家。發明用于控制燈塔和浮标中氣體蓄積器的自動調節閥。
1913 年,海克·卡末林·昂内斯,荷蘭物理學家。對低溫下物理性質的研究,特别是制成液态氦。
1914 年,馬克斯·馮·勞厄,德意志帝國(現德國)。發現晶體中 X 射線的衍射現象。
1915 年,威廉·亨利·布拉格和威廉·勞倫斯·布拉格,英國物理學家。用 X 射線對晶體結構的研究。
1916 年,未頒獎。
1917 年,查爾斯·巴克拉,英國物理學家。發現元素的特征倫琴輻射。
1918 年,馬克斯·普朗克,德意志帝國(現德國)物理學家。發現量子,推動物理學發展。
1919 年,約翰尼斯·斯塔克,德國物理學家。發現極隧射線的多普勒效應和電場作用下的譜線分裂現象。
1920 年,夏爾·紀堯姆,瑞士物理學家。發現鎳鋼合金在精密物理中的重要性。
(三)
1921 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德國和瑞士物理學家。對理論物理學的研究和光電效應定律的發現。
1922 年,尼爾斯·玻爾,丹麥物理學家。對原子結構和原子發射輻射的研究。
1923 年,羅伯特·密立根,美國物理學家。關于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的研究。
1924 年,曼内·西格巴恩,瑞典物理學家。關于 X 射線光譜學領域的發現和研究。
1925 年,詹姆斯·弗蘭克和古斯塔夫·赫茲,德國物理學家。發現那些支配原子和電子碰撞的定律(弗蘭克-赫茲實驗)。
1926 年,讓·佩蘭,法國物理學家。研究物理不連續結構和發現沉積平衡。
1927 年,阿瑟·康普頓和查爾斯·威爾遜,美國和英文物理學家。通過水蒸氣的凝結來顯示帶電荷的粒子的軌迹的方法(雲室)。
1928 年,歐文·理查森,英國物理學家。關于熱離子現象的研究,發現瑞查森定律。
1929 年,路易·德布羅意,法國物理學家。發現電子的波動性。
1930 年,錢德拉塞卡拉·拉曼,英屬印度(現印度)物理學家。對光散射的研究,發現拉曼效應。
(四)
1931 年,未頒獎。
1932 年,維爾納·海森堡,德國物理學家。創立量子力學,發現氫的同素異形體。
1933 年,埃爾文·薛定谔和保羅·狄拉克,奧地利和英國物理學家。發現原子理論有用的新形式(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
1934 年,未頒獎。
1935 年,詹姆斯·查德威克,英國物理學家。發現中子。
1936 年,卡爾戴維·安德森,美國物理學家。發現正電子。
1937 年,克林頓·戴維孫和喬治·湯姆孫,美國和英國物理學家,實驗發現有關電子被晶體衍射現象。
1938 年,恩裡科·費米,意大利國王(現意大利)物理學家。證明可由中子輻射産生新放射性元素的存在,發現有關中子引發的核反應現象。
1939 年,歐内斯特·勞倫斯,美國物理學家。發明和發展回旋加速器,并獲得了有關人工放射性元素的研究成果。
1940 年,未頒獎。
(五)
1941 年,未頒獎。
1942 年,未頒獎。
1943 年,奧托·施特恩,美國物理學家。關于分子束方法的發展和質子磁矩的研究。
1944 年,伊西多·拉比,美國物理學家。利用共振方法記錄原子核的磁屬性。
1945 年,沃爾夫岡·泡利,奧地利物理學家。發現不相容原理,也稱泡利原理。
1946 年,珀西·布裡奇曼,美國物理學家。對高壓物理學作出貢獻,并發明超高壓裝置。
1947 年,愛德華·阿普爾頓,英國物理學家。對高層大氣物理學研究,發現阿普頓層(電離層)。
1948 年,帕特裡克·布萊克特,英國物理學家。改進威爾遜雲霧室,以及在核物理和宇宙射線領域内的發現。
1949 年,湯川秀樹,日本物理學家。以核作用力的理論基礎預言了介子存在。
1950 年,塞西爾·鮑威爾,英國物理學家。研究核過程的照相方法,以及有關介子的研究。
(六)
1951 年,約翰·考克饒夫和歐内斯特·沃吞,英國和愛爾蘭物理學家。做出人工加速原子産生原子核嬗變方面的開創性工作。
1952 年,費利克斯·布洛赫和愛德華·珀塞爾,美國物理學家。研究用于核磁精密測量的新方法(核磁共振)。
1953 年,弗裡茨·賽爾尼克,荷蘭物理學家。研究相襯顯微技術,發明相襯顯微鏡。
1954 年,馬克斯·玻恩和瓦爾特·博特,英國和西德(現德國)物理學家。前者關于量子力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對統計诠釋波函數,後者對符合法的研究。
1955 年,威利斯·蘭姆和波利卡普·庫施,美國物理學家。前者研究氫光譜的精細結構,後者精确測量出電子磁矩。
1956 年,威廉·肖克利、約翰·巴丁和沃爾特·布拉頓,美國物理學家。對于半導體研究和發現晶體管效應。
1957 年,楊振甯和李政道,美國物理學家。對于稱不守恒定律(P 破壞、P 不守恒)的研究,發現許多基本粒子。
1958 年,帕維爾·切連科夫、伊利亞·弗蘭克和伊戈爾·塔姆,蘇聯(現俄羅斯)物理學家。發現并解釋切連科夫效應。
1959 年,埃米利奧·塞格雷和歐文·張伯倫,美國物理學家。發現反質子。
1960 年,唐納德·格拉澤,美國物理學家。發現氣泡室。
我是真不倒翁,感謝你的閱讀,關注我,帶給你更多有趣的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