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式睡,是個藍孩子。”
“媽媽你看,天上有個大飛gi!”
“外咚和外婆在哪裡?”
2歲之後的寶寶剛學會說話不久,他們說話時口齒不清的狀态加上萌萌的小臉蛋,簡直萌死人不要錢!但也有些家長會産生擔憂:孩子剛學會說話,發音不标準,以後可能出現不僅不會好轉,發音還越來越偏的情況嗎?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嬰幼兒的語言發育不會都是一帆風順的,因為種種原因出現波動屬于正常現象。如果孩子出現發音不準、口齒不清的問題,爸爸媽媽首先要帶孩子到醫院排查生理異常,然後再根據醫生的引導進行下一步的工作。
然而,互聯網的發展打破了這個環節,家長更傾向于到網絡上尋找想要的答案。縱觀網上的各種文章,“舌系帶過短”成為了育兒領域的熱搜詞。隻要孩子的發音出現問題,家長第一時間就會懷疑是不是舌系帶的發育異常。
但是小編要告訴大家的是,千分之幾的發生率決定了舌系帶過短并不能成為孩子大舌頭的背鍋俠,父母還是要在寶寶的成長環境中排查可能出現的發育性問題。
舌系帶過短是病,得治?
近些年來,有關舌系帶的讨論愈發激烈,舌系帶過短也成為了很多家長“公認”的大舌頭元兇。還有一些家長比較佛系,認為舌系帶過短的發生率太低,低到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對此,我們最好采取較為中庸的看法:舌系帶過短有可能發生,但不是必然會發生的。
在嬰兒剛出生時,舌系帶非常接近舌尖,甚至與舌尖連在一起。随着年齡的增長,舌系帶會逐漸遠離舌尖,孩子舌頭的活動也不再受到限制,可以伸出口外,也可以舔到嘴唇。1000個孩子裡隻有4、5個會出現舌系帶過短的問題,需不需要手術也要兒科醫生給出答案。
況且寶寶的大舌頭不隻和舌頭的生理狀況有關,正确的發音是唇、齒、喉、舌、牙協同配合的成果,把責任隻丢給其中一個部位是不科學的想法。所以,父母就不要把孩子大舌頭的成因歸咎于舌系帶了。
大舌頭到底是啥?發音不準的原因有哪些?
我們總是在讨論大舌頭,但大舌頭的本質是什麼有誰知道嗎?大舌頭,學名叫功能性構音障礙,是指孩子的生理情況健康,仍然出現發音不準和口齒不清的問題。為什麼身體沒有毛病,孩子的發音依然不對勁呢?這就和語言環境、語言教育有關了。
美國語言學專家喬姆斯基說過:“兒童天生有一種學習語言的能力,可以叫做語言習得機制。”嬰幼兒的語言習得是通過接收外界信息,然後在大腦中進行儲存、分析,最後才能實現應用目的,這個過程離不開環境的影響和人為的幹預。
環境和教育的不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3歲是兒童語言習得的仿音期,孩子通過不斷地聽和模仿來學習說話。在這段時期,充足、高質量的語言刺激最為重要。雖然寶寶作為語言初學者,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小問題,但在撫養人的引導和鼓勵下,終究是能學會正确發音規範的。
預防大舌頭的關鍵是年齡
家長在發現孩子有大舌頭的迹象時,總把着眼點放在其錯誤的表達方式上,而沒有注意到年齡對孩子的巨大影響。一般來說,年齡越大,大舌頭就越難矯正。這一方面是因為發音問題已然固化,另一方面是因為孩子越大,家長或矯正師越難以控制其行為。
另一方面,大舌頭(功能性構音障礙)起碼要到孩子三歲多,也就是語言發育黃金期基本結束時才能确診,所以提前預防顯得更加重要。三歲是兒童語言發育的分水嶺,也是一個容易顯現問題的階段,不少潛伏在陰影中的問題都會在這一時期集中爆發出來。
但在此之前,我們作為父母可以通過很多科學的育兒手段将出現語言問題的可能性消滅掉。6歲以前的孩子有20%都曾出現過發音不準的問題,可見大舌頭是普遍存在于孩子身上的問題。
越早預防、越早發現、越早幹預,對孩子的語言康複和未來發展就越有利,反之則會耽誤孩子的發展,且這種負面影響可能終其一生都會存在。所以,育兒之路任重而道遠,容不得半點馬虎和懶惰,莫要因為自己的不上心給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