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蓮觀音故事?往日經南海文化公園,見一池蓮花,心中忽有疑問:,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持蓮觀音故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往日經南海文化公園,見一池蓮花,心中忽有疑問:
蓮花夏複一夏,可曾想過生存的意義?
答案當然是“沒”。
意義一類的東西,隻是人之意識強加于物之上。
人類比較矯情,非得找出許多的意義來欺騙自己,以免想不通,早早死掉。為此,先知們還專門創造了一門學科,叫哲學。
薩特認為,存在有兩種形式:
一是自在。就是所謂的唯物主義,客觀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不論你高興不高興,愛或不愛,蓮花就在那兒,一日如一日,一夏複一夏。頗有點倉央嘉措的味道。
為什麼是倉央呢?就是人的意識使然。存在的另一種方式就是如此,叫自為,也就是唯心論,偷用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格式記做,“有思則它在”。
更甚至,意識還賦予了蓮的“自為”更多意義。比如說,出淤泥而不染,來形容高潔的品質。又比如說,佛教借用蓮來象征聖潔。
當然,還有我們關心“觀音坐蓮”。如果它給你的感覺是“激情澎湃”,那從您心中,它可能代表了一種古老的姿勢,也反應了你激素的水平。如果是另外一種,則可能會是文學情結或者宗教情結。
關于存在的觀點是否真實反應了世界,于我并不重要,反正不僅《存在與虛無》看不懂,就連杜小真對它的權威解說,我也沒一點興趣。
就是純粹的喜歡這個觀點。
那麼人的存在呢?
因為人本身就存在意識,所以會複雜些,但并非不适用。
人的自存,除了自存本身外,還以自為形式存在的自存。
很繞吧?确實。
客觀存在的自存好理解,把人當蓮就可以了。
自為形式的自存,人本身就是意識的産物,它的起點就是來自意識。比如傳宗接代的觀念,比如說性欲。再後來,它還受各種社會意識的制約。
人的自為也因此有兩個方面,一種是向内的自為,叫做自知。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和解釋。
這種解釋雖然總是極端片面的,但是于人這種生物确實最重要的。很簡單道理,無我,便無世界。當然也可以霸氣地說,“我在宇宙在”。
另一方面的自為則是他知,除本身之外,所有擁有意識的物體對你的解釋。
他知和自知相互影響,最終就是人的自為。
寫到這裡不禁又有了疑問,功利點說,廢那麼多筆墨又有什麼意義呢?
正如柳公所言,文須有益于世。
有的。
曉得“我在宇宙在”,就活在當下,自盡其性好了。
如果非把它理解成“為所欲為”,我隻能認為你心智不全。
至于自知和他知,此消彼長,最理想應該是自知成為他知。
曆史會說,你是個偉人。但跟你沒半毛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