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5 20:50:23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1

原文

《秋興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靜朝晖,日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2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3

詩意直譯:

因為《秋興八首》其一中的“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表明了作者是在白帝城寫下的這首詩。所以這首詩其三的意思是:

“山郭”就是小山城,指的是白帝城,白帝城沐浴在旭日的光輝之中,小山城灑滿了秋晨的霞光,恬靜而又安詳,誰都明白這是美景。“翠微”是一種青翠的山色,這裡指青翠的山,但“坐翠微”是什麼意思?從情理上講,他應該是坐在江樓。“日日江樓坐翠微”,這個語言又是颠三倒四的。這句翻譯成白話應該是說,每天早晨起來,他在江樓上閑坐,四圍青翠的山色環抱着自己。

颔聯“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第三、四句在結構上是緊承“日日江樓坐翠微”,在寫坐在江樓上的所聞所見。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4

“宿”就是一夜,“信宿”就是連住兩夜。“泛泛”是蕩舟,搖舟搖着走了。“信宿漁人還泛泛”的意思是說,“這個打魚的人,他在江中間住了兩夜晚,尚且想走就可以走,我現在連個打魚的人都比不上,想回家卻無辦法回去”。

“清秋燕子故飛飛”,《秋興八首》是寫秋景與秋興,燕子到了秋天就要過冬,就要朝南方去,都飛走了,杜甫還在這個地方走不了。

燕子走了,飛到南方去也就罷了。可氣的是,它們走的時候還要邊飛邊叫,杜甫就覺得燕子是在他面前炫耀。他說“燕子有意在我面前炫耀,它們知道我走不了,它們走得了”。

根據常理這麼好的景色,理當心情好才是,但杜甫心裡有事,心情并不好,可以說是煩死了。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5

第三、四句揭曉了答案,杜甫的心情不好

這什麼呢,關鍵就得繼續讀第3、4句,就是杜甫心中的想法。所以咱們常說,你若安好,四季都是春天,反之亦然。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這裡運用兩個典故。不得不提到兩個人,一個是匡衡,匡衡這個人耿直,每次向皇帝打奏折,總是說皇帝哪個地方錯了,但是他每次打了奏折以後,皇帝都特别欣賞,說匡衡忠心耿耿,是國家的耿直之臣,所以他批評朝廷越多,他的官就當得越大。

而自己當了谏官,天天給唐肅宗提意見。結果卻被貶了。

另一個人是劉向,劉向在漢宣帝的時候講四書五經,在漢成帝的時候又領教五經,他成了漢代非常了不起的大學問家,還是中國古典文獻學的開創人。

再反省一下自己, 不但做不了進谏的匡衡,連做學問的劉向都當不了,想好好做學問都不行。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6

最後一句“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經典之句。

這裡的“同學”跟我們今天的意思不同,今天同學是同校讀書的人,是同窗,這裡的“同學”主要是指同輩人。“五陵”就是漢朝五個皇帝的陵墓,漢朝京城的權貴都住在五陵周圍,“五陵衣馬”就是指當朝的那些權貴。

這句裡連用了兩個典故,分别出自《論語·雍也》和《論語·公冶長》。

《論語·雍也》中說,“赤之适齊也,乘肥馬,衣輕裘”。“衣馬”就是裘馬。

《論語·公冶長》裡面說:“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孔老師問同學們各自的志向是什麼,一般的同學都有點矜持,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說,隻有子路特别能炫耀自己——子路在所有的地方都喜歡表現自己,他說“孔老師,我畢業以後的志向就是要大富大貴,發達起來,坐着高車大馬,穿着又輕又暖和的皮大衣。孔老師,我要發迹了,在座的各位兄弟都有份”。“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就是說把他的馬車坐破了,衣服穿破了,他都沒有什麼遺憾。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7

這裡請注意,杜甫說“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與子路說的“與朋友共”大不一樣,杜甫是在斥責他的同輩,說這些壞蛋“自輕肥”,他們個個都中飽私囊。頗有當年屈原:“衆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境!

再看這首詩的感情發展邏輯。他前面說“日日江樓坐翠微”,然後就寫作翠微之所聞、所見、所思、所感。第五、六句是說自己漂泊西南,非常倒黴,第七、八句是說他這樣的忠臣倒黴的原因,原來在中央掌權的都是一群貪婪的小人,才使他這樣正直的大夫被排斥在外。

勸學唐杜甫是小學幾年級學的(同學少年多不賤)8

他說“同學少年多不賤”,他這個時候五六十歲,他的那些同輩人,為什麼是少年呢?其實是他罵人的話,說他這些同輩一個個都爬得很高了,原來是自私自利的小人,難怪他這樣正直的大臣隻能跑到這個鬼地方。

這首詩是情與理完美結合的典範,既有濃烈的情感,也有深層的理性。這使得全詩結構上層層轉深,由所聞、所見,到所思、所感。所思、所感的四句又分兩層,第五、六句先說自己倒黴,第七、八句說自己為什麼倒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