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勞動婦女節(International Women's Day,簡寫IWD),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作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這是女性鬥争取得的重大勝利,也是男女平等的重要标志。
1922年7月,《關于婦女運動的決議》中提出“婦女解放是要伴着勞動解放進行的,隻有無産階級獲得了政權,婦女們才能得到真正解放”,這成了婦女運動的指導方針。這個節日也就有了“勞動”二字。
但是,最近一些年,有些人就嫌“勞動”不光榮了,“婦女”不好聽了。于是,就有人将這個節日改成了“女神節”、“女王節”。這個節日,成了商家促銷的日子,成了女性收禮物的日子。《中國婦女報》不得不出來,說這就是“勞動婦女節”。
圖片來源于《中國婦女報》
這些年,有不少的稱呼都已經變味了。比如“同志”,是指志同道合的人,一個很親切的稱呼。左丘明在《國語·晉語四》中對同志一詞作了解釋:“同德則同心,同心則同志。”《後漢書·劉陶傳》曰:“所與交友,必也同志。”
在中國古代,同志與先生、長者、君等詞的涵義一樣,都是朋友之間的稱呼。一直以來,“同志”這一稱呼都很好,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但現在卻變成另一個意思了。
現在,無論什麼行業,無論是幹什麼的,都喜歡稱呼别人為“老師”。中國古代稱教書者為“師”,并把“師”作為最受人尊敬的職業。春秋《尚書》雲:“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把“師”的地位與天、地、君、親并稱。
看起來,這些稱呼的變味好像是一件小事,僅僅一個稱呼而已,用不着大驚小怪。但是,這樣變味的稱呼,潛移默化地,其影響卻是巨大的。“勞動婦女節”變成“女神節”,不僅僅是差了“勞動”二字,這其實也讓人有了勞動并不光榮的感覺。隻有當“女神”、“女王”才是光榮的。
“同志”這一稱呼的變味,改之以“先生”、“小姐”、“女士“,不僅沒有了志同道合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反而有些生疏了。這其實并不利于團結,也少了團體的榮譽感。
“老師”這一稱呼的濫用,使得“老師”好像不再是受人尊敬的職業了,誰都可以被稱為“老師”嘛。最近一些年,“老師”這一職業總是被人調侃,很多學生真的就受到了影響,不再覺得老師是令人尊敬的人了。
這樣一些稱呼的改變,看起來是“無心”的,但其實可能是“有意”的。勞動不再光榮,不再有志同道合的人,老師不再受人尊敬。結果會怎麼樣?大家應該能夠想象得到,估計也會看到一些苗頭。
一個稱呼,一個名稱,看起來是小事,但其實卻是大事,是我們社會交流的根基,馬虎不得,更不能随意更改。《中國婦女報》發出的聲音,确實是值得肯定的。其他一些已經“變味”的稱呼,都應該回到它們真正的含義上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