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教育報】
一個孩子幸福的狀态是什麼樣子呢?
是喜歡的時候,可以勇敢地表達“我想要”,受傷的時候可以大方的跟父母說“我很痛”,是永遠擁有随時表達的自由。
——虎媽
作者 | 哎呀媽
來源 | 男孩派(ID: boy666dj)
◐
前幾天接兒子放學,路上偶遇他班上的好朋友小江。
熱情的兒子一把拉住小江,邀請他說:
“來我家玩吧,看看我剛搭好的奧特曼樂高”。
聽到“奧特曼”,小江眼睛瞬間亮了起來,但很快又止住笑臉,小心翼翼轉頭看身後的媽媽。
小江的媽媽沒說話,嚴肅的臉上寫着“不可以”。
小江趕緊回過頭擺了擺手:
“不了不了,我還得回家寫作業呢。”
雖然他是這麼說,但眼神卻瞬間黯淡了下去,滿是落寞。
那一刻,我真心疼他。
這麼小的孩子,就已經學會看父母的臉色,活得該有多憋屈、多難受啊?
從小就看父母臉色長大的孩子
内心有多苦?
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網友是校園欺淩的受害者,因為不小心踩壞了同學的眼鏡,被對方狠狠扇了6巴掌。
當衆挨打,這對一個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多大的羞辱啊!
可他不敢反抗,不敢求助,更不敢跟父母說自己的遭遇。
因為從小到大,父母一不順心就對他又罵又吼,考好也不見得能被稱贊一次。
天天活在父母的臉色下,他早料定父母一定不會為他出面撐腰,便決定什麼都不說。
默默忍受被欺淩的恥辱,總好過去父母那裡自取其辱。
現實中,這樣的孩子太多太多了。
他們受限于父母的一颦一笑、一舉一動,生怕被父母責罵,所以隻敢報喜不敢報憂。
哪怕受盡萬般委屈,也不願向父母開口尋求安慰或關懷。
他們在心裡築起一道心牆,阻隔了和父母的情感交流。
紀錄片《時代我》中,演員舒淇曾自曝童年陰影。
她說,她的父母脾氣不好,整天對她呼來喝去,各種嫌棄。
漸漸地,小小的她便學會了察言觀色。
如果看到父母的臉色不對,就知道他們心情不好,趕緊躲遠一點,免得被罵。
這種高壓下的生活,讓她内心充滿無限顧慮和恐懼。
甚至聽到爸爸騎摩托車回來的聲音,樓下的鐵門開門的聲音、爸爸自言自語講什麼的時候,她都會恐懼不已。
哪怕三更半夜,隻要她覺察氛圍不對,會立馬驚醒,想盡辦法躲起來。
對她而言,整個童年都布滿灰暗。
活在父母的陰影下,她就像一隻躲在黑暗裡,獨自舔舐傷口的貓咪,沒有半分安全感。
李玫瑾教授說過:“孩子的感受,很多時候都是父母的态度決定的。”
父母的存在,本該給孩子帶來愛和溫暖。
但如果動不動就擺臉色給孩子看,在孩子身上肆意宣洩負面情緒,用自己的權威打壓他。
到頭來,孩子表面上聽話順從,不敢惹是生非;
但實際卻是,他會獨自吞下所有委屈,會不自覺壓抑自己的情緒,不敢暴露自己内心的真實。
整天活得小心翼翼,緊張敏感。
生怕父母不高興,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一天到晚活在擔驚受怕和苦苦煎熬之中。
父母的壞臉色
毀掉的是孩子的一生
電視劇《以家人之名》裡的齊明月,是一個又漂亮、善良、又乖巧的優等生。
明明條件那麼好,整個人卻總是畏畏縮縮,特别不自信。
歸根結底,離不開她媽媽的影響。
送她去學校的路上,媽媽張口閉口就是對她的恨鐵不成鋼,嫌她“萬年老二”,比不上别人。
明明說好讓她随便挑喜歡的衣服,卻不滿她總是挑白色款,指責她沒有主見。
在媽媽長期的情感壓迫下,齊明月活得小心翼翼,凡事不懂拒絕,總被人牽着鼻子走。
或許齊媽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嚴詞厲色,看似毫不起眼;
卻一點點剝奪了女兒表達的自由,磨滅了她最基礎的自我認知,造就了她的自卑和怯弱。
前段時間去探望一個剛出院的朋友。
誰都想不到,985畢業的學霸,相貌堂堂,在國際一流會計事務所擔任要職,卻在今年年初得抑郁症進了醫院。
陪他聊天時,他講了這樣一段經曆。
小學三年級時,父母離異,他随媽媽回到老家。
為了他出人頭地,媽媽對他十分嚴格、要求也高,比如吃飯要吃幾碗,不準有剩飯剩菜。
到點就得寫作業、練琴、洗澡、背單詞。
除了學習,其他事情都不被允許。
要是怠慢或反抗,絕對少不了媽媽一頓咒罵和埋汰。
小小年紀就活得壓抑,那些不敢對媽媽講的内心話,他全寫進僞裝成數學作業的日記本裡。
不料日記本還是被發現了,徹底惹怒媽媽:
“怎麼,我為你付出那麼多,就換來你一堆牢騷,還說很想逃離這個家?
你走啊,現在就給我滾出去,看你能走到哪裡!”
那次沖突,赤裸裸撕下他的尊嚴,從此他不再寫日記,也放棄掙紮。
媽媽說什麼,他就聽什麼;要求什麼,他就做什麼……
連學校、工作,全都是聽從媽媽的安排。
可他内心始終壓抑,慢慢地,經常失眠、耳鳴,直到最後被查出抑郁症。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曾一針見血指出,錯誤的親密關系中存在一種“情感勒索”。
父母的壞臉色,便是一種直接或間接的勒索手段,告訴孩子說:
如果你不照我的要求去做,不滿足我的期待,你就是不對、不好、更不配當我的孩子。
這種錯誤的指控,會在日積月累下腐蝕孩子的自我價值感。
他可以敏感覺察到父母的情緒,卻錯誤地把父母的不開心、不滿意理解成自己的錯。
為了減少自己的負罪感,他會開始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習慣順從、讨好父母。
即便長大成人,童年受到的傷害始終如影随形,難以活出自己的價值。
那份卑微感和匮乏感會刻在他的骨子裡,折磨他的一生。
孩子需要的,不過是被溫柔對待
上海某家校互動平台曾做過一個活動,讓孩子們寫下最想對爸爸媽媽說的“心裡話”。
結果大多都是“媽媽,請不要老對我吼”、“爸爸,你别總是擺臭臉兇我”、“媽媽,希望您以後不要再罵我沒出息了”……
一句句心裡話,承載着孩子們對父母最大的期盼。
他們無非是想讓父母多一些溫柔和耐心。
有一句話這麼說,父母的臉色決定了孩子未來世界的顔色。
孩子的發展傾向,取決于父母在他面前的行為和表現。
特别欣賞《家有兒女》裡夏東海對孩子們的教育方式。
不管家裡出什麼事,孩子有什麼問題,他總是和和氣氣,不大吼大叫,也不指責批評。
有一次,兒子劉星看完恐怖片吓得不輕,半夜睡不着覺,鬧得全家雞犬不甯。
妻子劉梅急性子,劈頭蓋臉對兒子就是一頓罵。
可他卻一邊勸大家耐心點,一邊留下來陪伴劉星,溫柔安撫。
以為劉星睡一晚就能好,誰知道還是走不出心理陰影,一閉上眼睛就各種胡思亂想。
看到劉星害怕得不停哆嗦,他決定對症下藥。
先是詢問劉星是不是怪大家平時對他關心不夠。
見劉星否定,不願說出太多實情,他也沒有步步緊逼,而是選擇尊重,不強求。
就這樣,在他的循循善誘、耐心鼓勵下,劉星最終戰勝了自己,擺脫了内心的恐懼感。
父母的好臉色,就是孩子的好天氣。
用溫柔的愛體恤孩子,這樣的父母,才能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底氣和能量。
培養出三個斯坦福學霸的育兒專家陳美齡在書中也講到: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行動,父母會更輕松,親子間的溝通也會變得更深入。”
有時候兒子不想吃早餐,鬧着想去公園玩,大部分父母一聽到孩子哭鬧就會愈發煩躁,内心堆積很多壓力。
可她會轉換思維,調整自己的心态。
既然兒子想出去玩,那就在家做好三明治和飯團再出門。
同時還告訴兒子:“就今天這樣哦,特别優待哦。”
結果不僅滿足了孩子,還讓大家度過了一個愉快的時光。
借此,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更信賴父母。
說到底,孩子的感受,大多都是父母的态度決定的。
父母的溫柔對待,傳遞出來的是最真切又滋潤人心的愛,正潛移默化成就孩子的未來。
當媽多年,常常感慨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很多無心之舉,以為是對孩子的愛,卻在不知不覺中改寫了孩子的結局。
到底什麼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我想引用心理學家羅傑斯說的一段話:
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是可以肆意談論自己喜歡的男(女)孩,而不擔心被評判。
是可以淡然說出自己被欺負被排擠,不擔心反被質疑自己不會處理人際關系。
是不想要的,可以拒絕;想要的,可以堅持。
是可以痛哭,可以頹廢,可以憤怒,可以失敗。
是在你面前,我,可以做我自己。
能随心所欲表達自己願望,是孩子一生的幸運,
能毫無保留跟孩子交流,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也應該是父母終生的目标。
所以,請放下為人父母自以為是的要求和标準,放下自己的情緒,溫柔對待孩子們。
唯有被珍視和尊重,孩子才能在屬于他的未來裡活得大方、自信、快樂。
他的人生,才能真正嘗到生活贈予的甜和蜜。
本文來源|男孩派(ID: boy666dj),關于養育男孩的幹貨,這裡都有;關于養育男孩的苦甜,這裡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注男孩派。
責任編輯|王佳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國教育報APP吧
本文來自【中國教育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