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說#
第1課《古詩三首》
《四時田園雜興(其三十一)》
五年級下冊開篇古詩與四年級下冊一樣,選擇了範成大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中的一首。
不知道同學們是否記得四年級下冊時介紹過範成大這組詩共60首,分春夏秋冬四個詩卷,其中春日田園雜興、晚春田園雜興、夏日田園雜興、秋日田園雜興、冬日田園雜興各12首。
其中春季就有24首,這首其三十一描寫的是初夏時節農家忙碌的場景。
再說到範成大,和楊萬裡、陸遊、尤袤并稱“中興四大家”。無獨有偶,在選擇同一主題的詩作時,四年級下冊第一課古詩詞三首中,編者選擇了楊萬裡的《宿新市徐公店》,五年級下冊第二首詩也選擇了楊萬裡充滿童趣的詩作。


《稚子弄冰》
北方的小朋友過冬都和冰雪有關,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溜冰。回看一千多年前南宋的小朋友凍冰、穿冰再敲冰,兒童的喜樂總是這麼簡單。
不過下雪有多美,掃雪就有多累。盡管累,有部分孩子是甯可掃雪也不想回教室上課啊[捂臉]


《村晚》
這首詩的作者雷震,宋代詩人。
生平不詳,搜索顯示兩種說法:或宋甯宗嘉定年間進士,或宋度宗鹹淳元年進士。不管哪種說法,通過中央政府朝廷考試的,都是學霸。
回到這首詩,前兩句寫景,兩個“滿”字,寫出水草豐美。“銜”和“浸”寫遠山落日挂在山頭、倒映在水中。
綠草、碧水、青山、落日,色彩絢麗。
後兩句寫牧童的活動,“橫牛背”和“信口吹”,趣味盎然。


第2課《祖父的園子》
課文選自蕭紅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蕭紅,原名張迺瑩,黑龍江呼蘭人,20世紀30年代中國文壇知名女作家,主要作品有《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
選編的文章,語言别具韻味,将感情蘊含在景與事中。
因為祖父的包容、耐心和慈愛,“我”無拘無束地玩耍,自由自在地生活,頑皮的天性在園子中張揚。
雖然現在五年級的孩子和蕭紅的童年不是一個年代,經曆可能不同,但是感受到祖父的愛,感受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卻是相似的。
課後的“閱讀鍊接”是《呼蘭河傳》的結尾,引導學生從整本書的視角重新審視課文,初步體會這部小說的悲劇意味,有助于學生對文學作品産生層次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第3課《月是故鄉明》
看到題目,先背背杜甫的《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一句成為多少年來,漂泊他鄉的遊子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最好表達。
季羨林先生1935—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學習了多種語言。
課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月”為線索,回憶了在故鄉的童年生活,抒發了離鄉後的思念之情。
現在的孩子正在經曆童年,他們也許體會不到作者成年之後那種思鄉之情,但是傳統文化中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對應的民族集體情感卻是相通的,一代代傳承下去的。
直白的情感表達,古雅的遣詞造句和諧地組成這篇散文,同時,可以積累相關的古詩,如王維的《雜詩》,岑參《逢入京使》,張籍的《秋思》。


第4課《梅花魂》
這篇課文作者一家是新加坡的華僑,文章中通過作者外祖父的言行處處流露對祖國的熱愛和眷戀。
和前一篇課文《月是故鄉明》中的月亮一樣,墨梅圖承載着老人的思鄉愛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