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滅人欲、存天理”的“人欲”,并不隻是我們所理解的"食色之欲"。
而是一種更廣義上的"欲"。
一個人的經驗、知識都是“欲”。
“正心誠意、格物緻知”的“格物”是“破物”的意思,就是抛開所有已有的經驗、知識、成見的意思。隻有把這些東西都抛開了,遇到事情的時候,才不會思前想後、怕這怕那,做到孔子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做到王陽明說的“随感而應、無物不照;此心不動随機而動”。
儒家、佛家的理論,從文字的角度來看,各有不同。但是,人類的生理、心理結構都是一樣的。所以,儒家、佛教有所不同的文字背後,所指向的含義,完全是有相同、相通之處的。
就拿《心經》的“五蘊皆空”來講,與儒家“滅人欲、存天理”完全就是同一個含義。“人欲”都屬于“五蘊”範圍之内的東西,滅了人欲,五蘊自然為空,五蘊空了,人欲自然就滅了。
.
.
.
歡迎關注:海派文化解讀
燒腦時代,隻有海派思維,才能幫你開腦洞、看世界
長文,發在同名海派文化解讀,haipaicultur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