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黃鶴樓全詩

黃鶴樓全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7 21:06:15

黃鶴樓全詩?□作者彭文斌 櫻花盛時,宜登黃鶴樓 陽春裡的黃鶴樓,早在李白的筆下便成為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斯時,始建于三國時期吳國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已經在曆史的時空隧道裡跑過了500多年,曾經的軍事瞭望建築,華麗轉身為登高送别之地樂山樂水、靈性飄逸、不拘一格的共性,使李白與孟浩然結下莫逆之交,而黃鶴樓,見證了二人的友誼 作為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的孟浩然,年紀比李白整整大了一輪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之間相遇于維揚時,孟浩然38歲,李白26歲,誰知一交往,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當時的孟浩然可謂名滿天下,一首《春曉》足以令世人望其項背而李白初出茅廬,乃孟浩然的鐵杆“粉絲”,他後來有詩《贈孟浩然》如是表達愛慕之情:“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孟浩然應山陰少府崔國輔之約東遊越剡(今紹興一帶),途經江夏(今武昌),與李白再會于黃鶴樓,一時之間,把盞言歡,叙說不盡離别情依依不舍的李白揮筆疾書,怅然寫下童叟皆知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朝的黃鶴樓,已然蔚為大觀,時有閻伯理的“軟文”《黃鶴樓記》寫道:“觀其聳構巍峨,高标龍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闼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正是由于黃鶴樓的獨特氣質,引無數才子佳人慕名登臨,吟詩作賦,流連忘返 煙塵之中,走來了郁郁不得志的崔颢那是一個晴日,天穹如洗,憑高遠眺,山河依舊,風光旖旎曆經多年宦海沉浮的崔颢回首往事,感慨萬千,當即寫下流傳千古的《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位飽受非議、被诟病為“有文無行、名陷輕薄”的詩人,終究客死異鄉,沒能回到其魂牽夢萦的故園當後人抑揚頓挫地誦讀着《黃鶴樓》時,有幾人還能記得一個落魄遊子的鄉愁,又有幾人會瞥一眼這詩歌後的曆史真相? 相比而言,李白對黃鶴樓的念想和留戀更為持久他留下了多首關于黃鶴樓的詩歌在《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他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面對崔颢的絕唱,李白後來還是寫下一首《望黃鶴樓》盛贊這座江南名樓的壯麗姿容:“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漂泊安陸一帶的日子裡,命運多舛的詩仙多次在黃鶴樓下送别親朋好友,《江夏送友人》記錄了其重情重義的心懷:“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鳳無琅玕實,何以贈遠遊裴回相顧影,淚下漢江流”一首《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槌碎黃鶴樓》,則更是挾風雨的神來之筆,“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如此飛天攬月一般的句子,如何不令人不忍釋卷?黃鶴樓,俨然就是李白理想國裡的乾坤,其間有情義、有夢想、有江湖、有山河 詩言志,歌詠言自然,向來喜歡性情寫作的孟浩然也不會忽略黃鶴樓他的五言律詩《江上别流人》寫得極富感情:“以我越鄉客,逢君谪居者分飛黃鶴樓,流落蒼梧野驿使乘雲去,征帆沿溜下不知從此分,還袂何時把”這首詩應當寫于孟浩然三下越剡期間,至于他所邂逅的“流人”是誰,所犯何事,已不得而知黃鶴樓下,谪居者不得不凄涼地踏上流放嶺南的船隻,命運撲朔迷離,兩個“分”字,将造化弄人表達得淋漓盡緻這一番遭遇,更堅定了孟浩然修道歸隐襄陽鹿門山的心志,也成就了“複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杜甫《解悶十二首》)之峰巒 幾乎與李白生卒年一緻的王維,盡管遭遇安史之亂的變故,卻始終保持着詩畫一體的追求他用工筆的功力寫出了《黃鶴樓送康太守》:“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朱欄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發夏口,使君居上頭郭門隐楓岸,侯吏趨蘆洲何異臨川郡,還勞康樂侯”在王摩诘遺存的400餘首詩歌中,這首黃鶴樓送别詩不算出衆,也不太為人所知,但它為後世描摹了一幅盛唐時期的樓閣江景圖東坡先生評價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讀着這首《黃鶴樓送康太守》,又何嘗沒有一種人生無奈多别離的況味環繞不去呢? 到了唐代永泰元年(765年)間,黃鶴樓的規模更為宏大,一躍成為名聞遐迩的旅遊勝地自然,圍繞黃鶴樓這一主題,雅事疊起,吟詠成風作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白居易貶谪江州司馬後,行事由“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愁,是其後期詩歌或明或暗的“烙印”抑或,可從《盧侍禦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中窺得一斑:“江邊黃鶴古時樓,勞置華筵待我遊楚思淼茫雲水冷,商聲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濺頭陀寺,紅葉林籠鹦鹉洲總是平生未行處,醉來堪賞醒堪愁”巧的是,備受貶谪之苦的劉禹錫在《出鄂州屆懷表臣二首》中,也吐露着醉與愁:“離席一揮杯,别愁今尚醉遲遲有情處,卻恨江帆駛夢覺疑連榻,舟行忽千裡不見黃鶴樓,寒沙雪相似”有意思的是,白、劉二人,同一年生,辭世的年份相隔不過兩載 物換星移,江城璀璨,才人輩出晚唐時期,早年曾經出家為僧的賈島也出現在黃鶴樓詩人群的名冊裡衆所周知,賈島對詩歌精于雕琢,有“詩奴”之稱,他不擅長交際,“所交悉塵外之士”(《唐才子傳》),時間幾乎用于錘煉詩句,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或許精通禅理的緣故,賈島的《黃鶴樓》落滿寂寞的人生葉子:“高檻危檐勢若飛,孤雲野水共依依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将微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晖”很難考證賈島與黃鶴樓的交集時間,也許是他貶出長安赴任長江縣(今四川省大英縣)主簿時,也許是遷升普州(今安嶽、遂甯、樂至一帶)司倉參軍時莫道前程多艱險,渡盡劫波又一春 沒有誰能夠完整記錄一滴水在江河裡的旅程唐代的黃鶴樓,猶如一位采風者,恰好看見了一些身影,聆聽到了幾句心聲而已于是,我們這些後來者,在芬芳的唐詩裡醉着,也忍不住朝着黃鶴樓進發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黃鶴樓全詩?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黃鶴樓全詩(唐詩裡的黃鶴樓)1

黃鶴樓全詩

□作者彭文斌 櫻花盛時,宜登黃鶴樓。 陽春裡的黃鶴樓,早在李白的筆下便成為絕唱:“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斯時,始建于三國時期吳國黃武二年(223年)的黃鶴樓,已經在曆史的時空隧道裡跑過了500多年,曾經的軍事瞭望建築,華麗轉身為登高送别之地。樂山樂水、靈性飄逸、不拘一格的共性,使李白與孟浩然結下莫逆之交,而黃鶴樓,見證了二人的友誼。 作為山水田園派詩人代表的孟浩然,年紀比李白整整大了一輪。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年)夏秋之間相遇于維揚時,孟浩然38歲,李白26歲,誰知一交往,大有相見恨晚之意。當時的孟浩然可謂名滿天下,一首《春曉》足以令世人望其項背。而李白初出茅廬,乃孟浩然的鐵杆“粉絲”,他後來有詩《贈孟浩然》如是表達愛慕之情:“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顔棄軒冕,白首卧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春,孟浩然應山陰少府崔國輔之約東遊越剡(今紹興一帶),途經江夏(今武昌),與李白再會于黃鶴樓,一時之間,把盞言歡,叙說不盡離别情。依依不舍的李白揮筆疾書,怅然寫下童叟皆知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朝的黃鶴樓,已然蔚為大觀,時有閻伯理的“軟文”《黃鶴樓記》寫道:“觀其聳構巍峨,高标龍嵸,上倚河漢,下臨江流;重檐翼館,四闼霞敞;坐窺井邑,俯拍雲煙:亦荊吳形勝之最也。”正是由于黃鶴樓的獨特氣質,引無數才子佳人慕名登臨,吟詩作賦,流連忘返。 煙塵之中,走來了郁郁不得志的崔颢。那是一個晴日,天穹如洗,憑高遠眺,山河依舊,風光旖旎。曆經多年宦海沉浮的崔颢回首往事,感慨萬千,當即寫下流傳千古的《黃鶴樓》一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複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曆曆漢陽樹,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位飽受非議、被诟病為“有文無行、名陷輕薄”的詩人,終究客死異鄉,沒能回到其魂牽夢萦的故園。當後人抑揚頓挫地誦讀着《黃鶴樓》時,有幾人還能記得一個落魄遊子的鄉愁,又有幾人會瞥一眼這詩歌後的曆史真相? 相比而言,李白對黃鶴樓的念想和留戀更為持久。他留下了多首關于黃鶴樓的詩歌。在《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中,他寫道:“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面對崔颢的絕唱,李白後來還是寫下一首《望黃鶴樓》盛贊這座江南名樓的壯麗姿容:“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漂泊安陸一帶的日子裡,命運多舛的詩仙多次在黃鶴樓下送别親朋好友,《江夏送友人》記錄了其重情重義的心懷:“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鳳無琅玕實,何以贈遠遊。裴回相顧影,淚下漢江流。”一首《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餘槌碎黃鶴樓》,則更是挾風雨的神來之筆,“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如此飛天攬月一般的句子,如何不令人不忍釋卷?黃鶴樓,俨然就是李白理想國裡的乾坤,其間有情義、有夢想、有江湖、有山河。 詩言志,歌詠言。自然,向來喜歡性情寫作的孟浩然也不會忽略黃鶴樓。他的五言律詩《江上别流人》寫得極富感情:“以我越鄉客,逢君谪居者。分飛黃鶴樓,流落蒼梧野。驿使乘雲去,征帆沿溜下。不知從此分,還袂何時把。”這首詩應當寫于孟浩然三下越剡期間,至于他所邂逅的“流人”是誰,所犯何事,已不得而知。黃鶴樓下,谪居者不得不凄涼地踏上流放嶺南的船隻,命運撲朔迷離,兩個“分”字,将造化弄人表達得淋漓盡緻。這一番遭遇,更堅定了孟浩然修道歸隐襄陽鹿門山的心志,也成就了“複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杜甫《解悶十二首》)之峰巒。 幾乎與李白生卒年一緻的王維,盡管遭遇安史之亂的變故,卻始終保持着詩畫一體的追求。他用工筆的功力寫出了《黃鶴樓送康太守》:“城下滄江水,江邊黃鶴樓。朱欄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铙吹發夏口,使君居上頭。郭門隐楓岸,侯吏趨蘆洲。何異臨川郡,還勞康樂侯。”在王摩诘遺存的400餘首詩歌中,這首黃鶴樓送别詩不算出衆,也不太為人所知,但它為後世描摹了一幅盛唐時期的樓閣江景圖。東坡先生評價說:“味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讀着這首《黃鶴樓送康太守》,又何嘗沒有一種人生無奈多别離的況味環繞不去呢? 到了唐代永泰元年(765年)間,黃鶴樓的規模更為宏大,一躍成為名聞遐迩的旅遊勝地。自然,圍繞黃鶴樓這一主題,雅事疊起,吟詠成風。作為唐代現實主義詩人的代表,白居易貶谪江州司馬後,行事由“兼濟天下”轉向“獨善其身”,閑愁,是其後期詩歌或明或暗的“烙印”。抑或,可從《盧侍禦與崔評事為予于黃鶴樓置宴,宴罷同望》中窺得一斑:“江邊黃鶴古時樓,勞置華筵待我遊。楚思淼茫雲水冷,商聲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濺頭陀寺,紅葉林籠鹦鹉洲。總是平生未行處,醉來堪賞醒堪愁。”巧的是,備受貶谪之苦的劉禹錫在《出鄂州屆懷表臣二首》中,也吐露着醉與愁:“離席一揮杯,别愁今尚醉。遲遲有情處,卻恨江帆駛。夢覺疑連榻,舟行忽千裡。不見黃鶴樓,寒沙雪相似。”有意思的是,白、劉二人,同一年生,辭世的年份相隔不過兩載。 物換星移,江城璀璨,才人輩出。晚唐時期,早年曾經出家為僧的賈島也出現在黃鶴樓詩人群的名冊裡。衆所周知,賈島對詩歌精于雕琢,有“詩奴”之稱,他不擅長交際,“所交悉塵外之士”(《唐才子傳》),時間幾乎用于錘煉詩句,自謂“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或許精通禅理的緣故,賈島的《黃鶴樓》落滿寂寞的人生葉子:“高檻危檐勢若飛,孤雲野水共依依。青山萬古長如舊,黃鶴何年去不歸?岸映西州城半出,煙生南浦樹将微。定知羽客無因見,空使含情對落晖。”很難考證賈島與黃鶴樓的交集時間,也許是他貶出長安赴任長江縣(今四川省大英縣)主簿時,也許是遷升普州(今安嶽、遂甯、樂至一帶)司倉參軍時。莫道前程多艱險,渡盡劫波又一春。 沒有誰能夠完整記錄一滴水在江河裡的旅程。唐代的黃鶴樓,猶如一位采風者,恰好看見了一些身影,聆聽到了幾句心聲而已。于是,我們這些後來者,在芬芳的唐詩裡醉着,也忍不住朝着黃鶴樓進發。主播/後期剪輯:朱若彤值班主編:王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