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學富
宋人許月卿有一首《天贶》詩:“天贶逢佳節,地靈鐘異人。今朝書上考,同日是生辰。部使星留次,臨川月半輪。明年當此日,五馬列朝紳。”“天贶”即上天恩賜的意思,宋朝将每年六月初六定為“天贶節”。
《宋史》“本紀第八·真宗三”記載:大中祥符四年正月,“丙申,诏以六月六日天書再降日為天贶節”。宋真宗就是那個簽訂“澶淵之盟”的皇帝趙恒。1004年秋,遼國蕭太後與遼聖宗親率大軍侵入宋境,在宰相寇準的力勸下,畏敵如虎的趙恒被迫親征。一番争戰後,宋遼雙方在澶州議和,簽訂了“澶淵之盟”,宋朝每年送給遼國歲币銀10萬兩、絹20萬匹,兩國以白溝河為邊界。
趙恒把“澶淵之盟”作為一件“豐功偉業”而沾沾自喜,不料有一天,寵臣王欽若對他說:“城下之盟,《春秋》恥之。澶淵之舉,是城下之盟也。以萬乘之貴而為城下之盟,其何恥如之!”王欽若本意是構陷寇準,沒想到刺痛了趙恒,趙恒為此悶悶不樂。善于察言觀色的王欽若為了迎合好大喜功的趙恒,策劃了天降诏書、泰山封禅的鬧劇。趙恒煞有介事地率領群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贶節”,官員放假一天,到道觀行香,京城上清宮等處還要建道場,全國禁屠九天,停刑一天。趙恒還下诏擴建岱廟,建造了一座氣勢恢宏的天贶殿。
趙恒設立天贶節本是利用天神道教愚弄民衆,這種虛無缥缈的東西畢竟行之不遠,随着時間的推移,天贶節原來的含義逐漸被人們所遺忘,繼而衍生出晾曬衣物、書籍等習俗,民間有“六月六,曬紅綠”之說。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六月六日,曬銮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說:“京師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雲:“六月六日内府銮駕庫、皇史宬等處,曬晾銮輿儀仗及曆朝禦制詩文書集經史。”
關于曬書,民間有玄奘曬經書的傳說。玄奘師徒從印度取經回國,經書被河水打濕。六月初六,當太陽升空高照時,他們将經書放到高崖大石之上,一一晾曬。《西遊記》第九十九回亦有描寫,所以佛教寺廟在這一天翻檢暴曬所藏經書,故稱“翻經節”。
細想一下,北方在農曆六月進入陰雨季節,江南地區更是梅雨天氣,書籍容易受潮黴變,文人士子們一遇到晴日便将書籍拿出晾曬,而“六月六”又多值晴天朗日,陽光充足卻不甚毒烈,此日曬書,既能起到幹燥去黴的作用,又可驅除藏匿于書卷中的書蠹。康熙年間,浙江嘉興飽學之士朱彜尊,滿腹學問卻懷才不遇、屢試不第。有一年六月初六,他得知康熙皇帝微服南巡浙江,便在康熙必經之地袒胸露肚,躺在烈日下暴曬,他的怪誕舉動引起了康熙的注意,康熙奇怪地問道:“你這是做什麼啊?”朱彜尊回答:“我一肚子學問派不上用場,快發黴了,今天曬一曬。”恰巧在這一年(1679年),50歲的朱彜尊終于高中博學鴻詞科,被朝廷封為翰林院檢讨,負責撰修明史。清人潘平隽有《六月六日曬書》詩曰:“三伏乘朝爽,閑庭散舊編。如遊千載上,與結半生緣。讀喜年非耋,題驚歲又遷。呼兒勤檢點,家世隻青氈。”
除此之外,按照我國民間風俗,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還是接出嫁的閨女回娘家的日子。民諺說:“六月六,請姑姑。”民間有歌謠唱道:“收了麥,打罷場,誰家的閨女不看娘。”
出嫁的閨女為什麼六月初六要回娘家?民間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晉國的宰相狐偃喜歡排場,“六月六”過生日時,門庭若市,十分招搖。他的親家趙衰也是朝中大臣,看不慣他的做派,于是就直言數落他不該如此。可是高傲的狐偃竟當着衆人面責怪趙衰。趙衰不堪其辱,竟氣絕身亡。次年,晉國遭受災害,狐偃出京城放糧,告訴家人六月初六回來過生日。女婿得知後想乘狐偃過生日之時殺死他。女兒知道後,星夜趕回娘家報信,讓父親有個防備。狐偃得知此事後,感覺自己确實過分,悔恨不已。他主動将女兒、女婿接回家中,好吃好喝,賠禮道歉,以後每年六月初六都如此。後來傳到民間,逐漸成了出嫁閨女回娘家的節日,并稱為“姑姑節”。
筆者認為這個傳說有些牽強附會。六月初六閨女回娘家,還是與農時、民俗有關。
按照中國傳統禮儀,閨女出嫁以後回娘家須挑選日子。俗話說“十裡不同俗”,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由于風土民俗不同,各地有各地的規矩,一般來說要選在農閑的時候。俗話說“六月六,走罷麥”,六月初六正是麥收之後,打罷場、曬完糧、糧食入庫,秋季作物也播種完畢,相對是農閑時節。此時回娘家也是一個節口,既向父母彙報一下婆家的收成如何,也順便看看娘家是否豐收,做到心中有數。所以,六月初六閨女回娘家要帶上用新麥子碾面蒸的馍馍,并在馍馍上點幾個紅點,表示是個豐年。有的地方時興用新面粉蒸一個大月形的角子馍帶回娘家,意思是自家又獲得了豐收。再者,六月初六也是良辰吉日。俗話說“要出走,三六九”,六是順的諧音,兩六重疊,有“六六大順”之意,寓意回娘家路途順利,來回安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