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你手握人生方向盤?“我把心都掏給他了,但他就是不領情”,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願你手握人生方向盤?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我把心都掏給他了,但他就是不領情”。
“你對他再好,也不管用”。
“明明是為他好,他偏不理解”。
生活中,工作上,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議論。
這些議論,有的發生在同事與同事之間,有的發生在朋友與朋友之間,有的發生在家人與家人之間。
這些議論,有的發生在矛盾糾紛之後,有的發生在人事變動之後,有的發生在工作調整之後。當然,更多的是發生在茶餘飯後。
這些議論,有的隻是表面的牢騷幾句,有的演變成難以調和的矛盾,有的釀成家庭婚姻破裂等嚴重的不良惡果。
這些議論,有的可能有點蛛絲馬迹,有的純屬無端猜忌,有的屬于搬弄是非。
這些議論,從根本上講,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夠信任,是對他人得到和自己失去的不夠理解,是心理上覺得被議論的對象不夠真誠、不夠知心,有負自己的好心與苦心,自己的辛勞未得到物質與精神上的收獲,未得到對方的高度認同。
家庭生活裡,工作事業上,有真心、知心的朋友、同事、領導、愛人、子女,是人生最最快活的事情,渴望、盼望真心朋友、知己伴侶,是每一個正常人的追求和權利。古話說“朋友滿天下,相識能幾人”“知人知面不知心,畫虎畫皮難畫骨”,既道破了知音難覓這個真谛,也昭示我們尋找知音的腳步永遠不能歇息。
出生至今,特别是從偏僻鄉村進入大城市,從普通農民變成合格軍人、從一名軍人成為地方公務人員,走的單位多了,換的崗位多了,認識的人了,聽到的感慨多了,便有了一些體會。
知音不能強求。強扭的瓜不甜。知音首先體現在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總體一緻上,需要有共同的理想、信念、追求,是在長期的共事,長期的合作、長期的交流中形成的。如果三觀不一緻,任何一方希望與對方成為知音,都不會長久,遲早會分道揚镳。
知音不分領域。生活與工作中,并不是隻有同一個單位、同一項工作才能産生知音。無論是七十二行,還是三百六十行,無論是傳統的産業還是新興的業态,隻要有相同的價值追求,都可能産生知音。比如橫刀立馬的軍人與能歌善舞的藝術家,可以成為知音,買賣鋼材的商人與刻苦攻讀的學生,照樣可以成為知音……
知音沒有長幼。我在軍隊工作當戰士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多次遇到比我年長的長者提攜點撥,用其中一位早已退休的領導的話就是“我們是忘年交”。他們有的是領導幹部,有的是編輯記者,有的是專家學者,有的教我寫新聞、寫論文,有的引導我幹工作一定要争創一流,有的教育我做真實的人、做對國家和軍隊建設有貢獻的人。
知音并非一定要常見面常交流。能夠有真正的知音陪伴在身邊,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是,由于工作、生活、地域等多種原因,知音不一定能夠時常陪伴在左右。尤其是現在通信網絡技術發達的時代,一個電話交流,一條短信問候,一則微信見解,知音的價值就能體現出來。
要擁有知音,必先作知音。在希望他人成為自己知音的時候,首先得想想自己是否是他人的知音,得反思自己有沒有當好知音。對方遇到困難,自己有沒有伸手相助,對方遇到疑惑,自己有沒有幫助排解,當雙方對某一問題看法不同時,自己有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有沒有顧及對方的感受,自己是否作出一分的付出就需要十分的回報。當然,既然是知音,既然成為知音,就不能隻要對方一味的付出。
知音是客觀存在的,努力完善自己,多為社會、家庭付出一點,就多一個知音。(王開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