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融合科技推進農業現代化?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長春市作為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整體推進市,五縣域全部列入全省14個率先縣之中近年來,我們按照省委“打先鋒、站排頭”的要求,對标高位,圍繞在不斷做強主導産業、培育支柱産業、發展新興産業上很下功夫,切實加大建設投入和改革創新力度,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長足進展從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2017年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看,長春市主城區在九個地市州市區排名中名列第一其它五縣(市、區)在全省14個率先縣中排名處于上中遊水平,全部進入轉型跨越階段,距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隻有一步之遙,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加速融合科技推進農業現代化?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長春市作為全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整體推進市,五縣域全部列入全省14個率先縣之中。近年來,我們按照省委“打先鋒、站排頭”的要求,對标高位,圍繞在不斷做強主導産業、培育支柱産業、發展新興産業上很下功夫,切實加大建設投入和改革創新力度,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取得了長足進展。從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布的2017年全省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評估報告看,長春市主城區在九個地市州市區排名中名列第一。其它五縣(市、區)在全省14個率先縣中排名處于上中遊水平,全部進入轉型跨越階段,距初步實現農業現代化隻有一步之遙。
三年來,長春農業最大的變化是,發展的結構進一步優化,發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發展的質量進一步提升,發展的活力進一步增強,發展的效益進一步提高,發展的成果進一步顯現。
一、看産業,解決了大而不強之“憂”
糧食生産結構優化效益提高。三年來,在平均每年玉米面積調減37.7萬畝的情況下,年度平均糧食産量達到189.7億斤,比十二五期間年均增産4.5億斤,同時在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全市專用玉米、綠色水稻生産基地面積不斷擴大,已建成标準化玉米生産基地820萬畝,優質水稻生産基地165萬畝,區域性優勢糧食生産功能區正在加快形成,長春系列大米被評為“中國十大大米區域公用品牌”,中國“十大好吃米飯”。
現代畜牧業穩中向好。近年來,我市立足于打造食源性優質安全畜禽養殖基地,不斷實施“退戶入區”戰略,鼓勵引導傳統分散養殖向規模化、标準化養殖方向轉變。盡管2018年全市畜禽養殖禁養區内規模養殖場關閉1629家,全市還有标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3187家,畜禽标準化示範養殖場500個,農業部标準化養殖示範場24個,全市規模飼養率達到55%。由于我市畜牧業規模化标準化水平較高,畜牧經濟總體仍保持平穩發展态勢。2018年全市肉類總産量115.4萬噸,禽蛋産量37.2萬噸,奶類産量7.4萬噸,同比分别增長3%、3%和2%。養殖業産值達到324.9億元,增加值達到140.6億元,比上年分别增長5%和3.5%。
設施園藝業不斷壯大。“十三五”以來,我市按照《長春市園藝特産業總體規劃》的要求,每年市級财政投入資金近千萬元,積極打造設施農業生産基地。三年來,累計撬動社會投資近30億元,全市建成特色産業園區27個、200畝以上規模化棚膜園區10個;建成國家級棚膜園區19個、省級棚膜園區86個;全市棚膜面積達到29.4萬畝,全市園藝特産業實現産值230億元,同比增長4.5%。
農産品加工業平穩發展。近年來,我市把農業招商引資工作擺上重要日程,盯住國内外知名企業開展招商,引進了一批具有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促成中糧玉米深加工、晰晰馬鈴薯深加工、佐丹力“159素食全餐”項目落位。比如:佐丹力集團2018年實現産值18億元,上繳稅金4.6億元,帶動農戶3000戶,戶均增收近5000元。推進了皓月、九三、華正、衆品、正大等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保持穩步增長。比如:正大一億隻肉雞全産業鍊項目,已建成飼料玉米種植基地22萬畝,養殖場19個,年出欄肉雞4940萬隻,年生産肉雞産品8萬噸,形成了“種養、加工、銷售”完整的産業鍊條。探索出了企業得利潤、政府得稅收、銀行得利息、農民得實惠的“四位一體”産權農業模式。全市農産品加工業規上産值同比增長10%。
農村新産業新業态異軍突起。按照全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總體規劃,以市場為導向,在榆樹、農安、德惠糧畜主産區重點發展農産品電商,近三年扶持建設 60家農村電商示範點,年銷售額超過10億元,比較大的榆樹坤泰電商産業園完成投資9800萬元,實現了倉貯、加工、交易、物流一體化。在城區周邊及節點城鎮周邊重點發展觀光農業和休閑農業,比如:長春市君子蘭農業産業園區,面積達1875畝,莳養君子蘭花卉2億株,規模以上養蘭戶3000多戶,形成了以科研院所、企業集團、養蘭戶為主體的特色農業産業體系,全市君子蘭年産值達20多億元,每平方米君子蘭效益達到500元以上,養蘭大戶年收入最高達300多萬元,最低也在10萬元以上,君子蘭産業年從業人員達到20多萬人。綠園區城西鎮躍進村長春關東文化園,園區占地50萬平方米,是目前長春市占地面積最大的旅遊休閑度假中心,這裡種植了幾十種樹木,養殖魚類10餘個品種,形成春賞花、夏垂釣、秋采果、冬霧凇的四季長美景象,被譽為“春城的天然氧吧”,2018年園區實現收入6000萬元,被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示範園區,全國“景區帶村”旅遊扶貧示範項目單位,帶動農民就業150多人,帶動周邊村屯建起開心農場、采摘園5家,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2018年全市27家企業入選省級休閑農業星級企業,8家企業被認定為“全省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星級企業”,全市國家級美麗休閑鄉村達到5個。雙陽區被确定為全國農村“雙創”示範縣、全國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創建縣,雙陽區黑魚村榮獲“全國美麗休閑鄉村”稱号,農安春江堰家庭農場成為國家農村産業融合發展示範園。長春農博園已成為一二三産業融合的重要示範基地,長春農博會成功舉辦了17屆,一屆比一屆辦得好,已成為全球第一大農業博覽會。到2018年全市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5個,市級現代農業産業園10個,推動了農業創新發展、轉型發展、融合發展。
二、看生産,解決了基礎建設之“困”
農田水利和高标準農田建設持續推進。新凱河水系綜合治理工程,投資6億元,防洪工程護岸22公裡、建設堤頂路18.8公裡,完成閘、壩、橋、涵等7座主體工程,八一水庫完成清淤5.2萬立方米;石頭口門、新立城水庫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綜合治理工程,投資近5億元,對一級保護區内18900畝農田實行休耕,對二級保護區内50萬畝耕地,開展創建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區;三年來,全市整合涉農資金34.7億元,新建高标準農田238.2萬畝,每個縣(市、區)每年都建設了一個1000畝的高标準農田核心示範區,截止2018年底,高标準農田占比達到39.7%。
全程機械化快速發展。三年來,全市落實農機補貼資金15億元以上,新增農機具6萬台(套)以上,并重點向機插、機收和保護性耕作機具傾斜,農作物耕種收綜合農機化水平達到88.5%,年保持增長2個百分點。截止2018年底,全市免耕播種機、玉米收獲機、水稻收獲機和水稻插秧機的保有量分别達到4600台、13100台、4400台和16400台。
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在農藥化肥減量行動方面,積極推廣綠色防控技術,降低了農藥化肥施用量。在稭稈綜合利用方面,2018年新安裝生物質爐竈1816台,新購買稭稈撿拾打捆作業機590台,新建稭稈收儲站點277個,稭稈飼料利用量達到230萬噸。在畜禽清潔養殖方面,全市禁養區内1640家全部完成關閉或搬遷(占全省80%),規模養殖場裝備配套率達到77.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70.5%。在生态環境保護方面,飲馬河水質改善綜合治理工程完成治理11項、正在治理21項;全市完成造林7.5萬畝,超計劃24%。在防災減災方面,氣象防雹增雨實現全覆蓋。
三、看經營,解決了發展活力之“惑”
到2018年,全市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達到20561家,比2015年增加4873家,土地流轉面積837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44.6%,同比增加6.1%,比2015年提高16.1個百分點。比較典型的例子:吉林省乾溢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擁有112家合作社,會員3000多戶, 2018年托管流轉土地超過10000公頃,實現成員公頃降低成本1000元以上,實現成員公頃增産糧食2000斤以上。先後被評為國家級示範社、農業部信息化服務創新示範單位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項目單位。
搭建土地流轉服務平台。在全市各鄉鎮建成了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開展了土地流轉信息發布、指導合同簽訂及備案工作,建立了各項制度,年指導簽訂合同近30萬份。實行土地流轉備案制度,對全市土地流轉情況登記造冊,建立了以一戶一表、一村一冊、土地台賬為主要内容的土地流轉信息資源庫,指導農戶簽訂規範的土地流轉合同,實現土地流轉的陽光操作、公平交易。對發展過快的經營組織,合理控制發展規模,防範經營風險。
推廣典型規模經營案例。通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我們在全市總結并完善推廣了土地托管經營,合作社統一經營,種植大戶經營,龍頭企業直接經營,專業合作社園區經營,“龍頭企業 合作社”經營,合作社統種分管經營等七種規模經營模式。在這七種模式中,我們通過電視、報紙、網絡,重點推廣土地托管經營模式,這種模式,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多方認可,目前,在全市規模經營中土地托管經營占70%以上。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來,各縣(市、區)整合現代農業發展資金,黑土地保護資金,稭稈“五化”利用資金,新型經營主體扶持資金,結構調整資金,有重點的向創新型經營主體,能起到示範引領作用的經營主體傾斜;每年落實新型經營主體扶持資金在5000萬元以上。另外在培育經營主體上,實施了“五個優先”政策,即大型農機具購置優先,農業基礎設施改造項目優先,科技增産措施優先,農技服務優先,農業擔保貸款優先。
破解資金不足的難題。各縣(市、區)與銀信部門合作創新推出農戶直補資金擔保貸款、土地收益保證貸款、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貸款、農業專業合作社貸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貸款以及黃牛養殖貸款等六個新的貸款品種,每年能為新型經營主體增加信貸資金40億元以上。
着力解決好土地流轉糾紛。各縣(市、區)都成立了農村土地糾紛仲裁委員會,各鄉村建立了土地糾紛調解服務中心,及時化解矛盾,做到小糾紛不出鄉、大糾紛及時調解仲裁。通過加強糾紛調處,切實保障了農民合法權益,促進了全市土地流轉健康有序發展。
四、看服務,解決了發展動力之“需”
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取得較好成效。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全市做到了四個轉變,即:轉變招生方式,從分類遴選學員入手,了解他們知識需求,分類辦班,變學員讓我學為我要學;轉變教學内容,變單位主講為外聘主講,聘請了一些省級專家和外地農業專家,講新産業、新業态,講理念、講品牌、講管理,激發了學員的創業熱情;轉變學習方式,這幾年,我們一改過去在教室講理論課的方式,為以圖文、事例、實踐和外出考察等方法,激發了學員再發展激情;轉變工作方式,全市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落實了教師跟蹤服務機制,幫助他們破解難題,讓他們感受到學和不學不一樣。通過這四個轉變,廣大學員普遍看到了三個方面的差距,即:思想上的差距,經營管理上的差距,現代農業發展上的差距。各縣(市、區)還對新型職業農民在發展新型經營主體中落實了優先扶持政策,榆樹連續三年落實以獎代補資金410萬元。三年來,全市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9297人,其中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11390人,專業技能型和專業服務型7799人,貧困村創業緻富帶頭人98人,農民職業經理人320人,這些人已經成為當地現代農業發展的骨幹。
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在科技推廣方面:縣(市、區)基本都建成了區域性科技示範基地。深化基層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改革,基本每個鄉鎮都建立了示範田。測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10項重大農業技術推廣做到全覆蓋。在“新網工程”建設方面,供銷系統共建成配送中心23個、建成連鎖經營網點1937個,長春供銷興合資産經營有限公司出資1000萬元,組建了長春市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并指導各縣(市、區)供銷社因地制宜發展電子商務,有效推進了農産品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在糧食銷售方面,糧食系統每年借助各類展會,都舉辦10次以上促銷活動,宣傳推介長春糧食,分别在杭州、上海、重慶建立了長春大米直營中心。長春市農委每年都在天津、杭州市、吉林市、長春市等地舉辦大型名優農産品宣傳推介活動,并通過“吉商大會”進行宣傳推介,搭建了縣域招商引資的有效平台,打通農産品流通銷售渠道,取得了較好效果。
創建全國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市邁出新步伐。積極組織開展“農業質量年”活動,緊緊抓住“創市”這個有效載體,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産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大力實施農業标準化生産,制定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園區創建标準,實施農業品牌化戰略,年市級财政投入綠色有機農業創建引導資金1000萬元以上,全市已創建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園區40個,環境監測面積達到359.4萬畝,蔬菜、水果和食用菌監測平均合格率達到98.1%。全市“三品一标”認證總數達到486個,評選長春名牌農産品123個。
農業農村新技術新模式得到大力推廣。2018年我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在全市主推七項新技術、十項新模式。保護性耕作面積達到381萬畝,完成深松整地145萬畝,生物防螟面積440.7萬畝,水稻稻瘟病統防統治實現全覆蓋,九台區稻田綜合種養面積達到5.5萬畝。推廣了農業全産業鍊經營、農村電商、土地托管、設施園藝生産經營、綠色有機農業示範園區創建、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等模式。
五、看改革,解決了農業發展之“難”
農村改革創新不斷深化。土地确權登記改革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有序進行,糧食生産功能區和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劃定任務全面完成。實現資源變資産、農民變股東邁出了實質性步伐,進一步夯實了新型集體經濟發展和鄉村振興的基礎。
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市率先領導小組出台了《長春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攻堅行動計劃》,部署了7大行動29項攻堅任務,每年市委、市政府都召開一次率先工作交流推進會議,做到了高位統籌、持續發力。
财政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市級财政每年安排了1億元現代農業建設引導資金,在農業生産、農業産業、農業服務體系、農業規模經營、農業可持續等發展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2018年10個市級現代農業産業園,市級财政投入資金3000萬元,撬動社會投資22822萬元。
金融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縣(市、區)、鄉鎮、村完成了三級基礎金融服務體系搭建。市金融辦、市财政、市扶貧辦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強扶貧小額信貸風險防範的通知》,将我市扶貧小額信貸風險補償政府分擔比例提高到70%,累計發放貸款3000餘萬元。
下一步,長春市将繼續加大工作力度,按照農業産業化,産業生态化的思路,深入實施《長春市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攻堅行動計劃》,确保到2020年在全省和全國糧食主産區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具體開展七大專項行動:一是糧食綜合生産能力提升行動;二是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行動;三是農業适度規模經營引領行動;四是農業品牌提升行動;五是農業綠色發展行動;六是農民增收就業行動;七是農村改革推進行動。為加快我市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跨越,推進長春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力産業支撐。(長春市農業農村局曹文軍、邵建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