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可——?
炒。
當我們的印象還停留在炒股、炒房的時候,年輕一代已經開始炒币、炒盲盒、炒鞋了。
潮鞋,炒鞋;本來是用來穿的鞋,被用來炒了。
有人憑此一夜暴富、年入百萬,有人賠個精光、傾家蕩産;
很多人通宵排隊買鞋,轉手一賣,錢入口袋,有時候比茅台還得勁。
最經典的莫過于阿迪達斯的“椰子鞋”,發布時售價不到2000塊,1周内就飙漲到了1萬。
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場規模已達60億美元;其中,中國二手球鞋轉售市場規模已超10億美元。
很多人不理解炒鞋的行為,不禁靈魂多拷問:
“這不就是割韭菜嗎?”“國産鞋不香嗎?回力飛躍李甯不是又潮又火嗎?”“非要擠破頭去争去搶國際大牌嗎?”
“炒鞋”本質上是一種饑餓營銷,“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可不隻是一句歌詞。
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的國産品牌供需十分飽和,賺得了錢但難賺得到好名聲。
國産品牌認真搞事業
這幾年重新大火的回力和飛躍是一個典型,比他們火的曆史沒他們久,曆史比他們久的沒他們火。
誕生于上個世紀20年代的回力和50年代的飛躍,可以說是一代代國人的青春記憶。
并不是想穿就有得穿的,“在那個年代,穿回力球鞋的就是‘貴族’”。
當年女排在洛杉矶奪冠的時候腳上穿的正是回力,那一年,回力的銷售額突破了八億。
但改革開放後,外國的品牌開始湧進來,打不過的回力發展起起伏伏,從一時風光到後來破産,再到如今重生;
從2015年開始,回力銷量每年以超過20%的速度遞增;2018年銷量超5000萬雙;2019年銷售額達60億。
飛躍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2019年,飛躍銷量超過1000萬雙,銷售額近兩億元。
飛躍發展其實同樣曲折,尤其商标的歸屬權問題。
現在市面有飛躍、大孚、大博文、法國飛躍這四種,個中一匹布那麼長的争鬥恩怨史就不展開細述了,總結就是:
大孚、大博文和法國飛躍本質是經銷商,利用了“飛躍”這個名字發展出了自己的品牌,而“飛躍”商标本身,兜兜轉轉下,回到了回力名下。
是的沒錯,回力和飛躍并非是競争的關系,就是一家的。
而另外兩個國産品牌——李甯和安踏,雖是死對頭,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重生。
李甯現在能成國潮典範之一,少不了2018年紐約時裝周的那場秀。
以“悟道”為主題,“中國李甯”的文字、體操王子經典動作的照片以及西紅柿炒蛋的配色等一系列設計,李甯當時引發的轟動,直到現在都還是談資。
自此,李甯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脈,時裝秀一場一場地上,聯名一家一家地搞;最後實現“鹹魚翻身”,從虧損31億到年入百億。
用博大精深的中華語言來形容就是:以前沒錢穿李甯,現在沒錢穿李甯。
安踏本身雖沒有李甯出彩,可實力不可小觑;不像瑞幸做空被實錘,安踏被做空,股價還是很能打的;而且通過收購FILA賺了個盆滿缽滿。
這些自帶故事的品牌認真搞起事業來,真的既能收割市場也能收割人心。
恰國潮爆紅正當時
正所謂:鞋子賣得好,營銷少不了。
楊幂、吳亦凡、劉雯等明星都穿過回力的鞋子,不少歐美明星也穿過飛躍的鞋子;
自帶巨大流量的一線明星是真的被這些鞋子獨到的品質和難能的設計吸引了嗎?
答案簡直呼之欲出:大家都是收錢幹活而已。
幾十塊的鞋子就能買到愛豆同款,别說沖到最前面的粉絲了,就是路人粉都心動了。
當年回力大火的時候,佳佳身邊的同學,說是人腳一雙都毫不誇張。
李甯和NBA巨星韋德簽約後發布的潮鞋,從售價過千最後炒到了上萬。
“明星都穿國貨,那我穿有什麼丢臉的?”
這些營銷或多或少都在試圖打破大衆一直以來對于國産“土、low”的刻闆印象,再打造出滿滿的潮流感來說服消費者。
自身會來事是一方面,抓住了時代的紅利是另一方面。
無論國産運動鞋回力飛躍、安踏李甯,還是其他如老幹媽、大白兔、花西子、完美日記等重新火起來或剛火起來的品牌都是剛好出現在了國潮盛行的風口下。
年輕一代的消費者已經逐漸顯示話語權了,市場的變化就是最有力的證明。
說年輕人拯救了他們也好,說這些品牌迎合了年輕人也行,反正就是紅了。
90、95、00後這些年輕人需要有方式能彰顯自己的個性,可又由于收入有限制等問題,喜歡的東西無法一下子盡收囊中,而國潮就提供了一個極好的渠道。
“把潮流寫在腳下,把态度寫在衛衣上”,國潮一定程度滿足了年輕人覺得自己走在時尚最前端的缥缈感。
當年全班穿耐克的時候,穿安踏的同學可能會隐隐有些自卑,可如今穿起回力都覺得底氣十足;
因為,大家都在穿,網友們在穿,朋友們也在穿。
少數的人可能真的是在支持國貨,大多數還是在跟風。
年輕人是一個典型的矛盾體,跟随大衆又堅持自我,網紅的東西都想試試,小衆的愛好就圈地自萌。
值得注意的是,從衆心理能帶來一定的踏實感,可未必能帶來認同感。
就是消費者目前尚未完全有“我真的覺得國産很好”這種由心而發的認可。
畢竟,“抄襲”是國潮的一個老毛病。
抄襲的老毛病得改
運動鞋品牌其實也是隐隐自帶鄙視鍊的,穿大牌的看不起國産,穿出名國産的看不起普通國産。
年輕人是可以用我不在乎别人的眼光來“武裝”自己,但實際上,有些人即便穿莆田鞋也不願意穿國産。
看看朋友圈裡賣莆田鞋的是不是生意一天好過一天?
穿莆田鞋大緻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主動和被動:知道是假的還是買了,想買真的但卻買到假的;
這個事吧,主動買的話就是個人選擇的問題,被動的話多少就有點慘。
買國産的潮鞋心态也是這麼微妙的:想要大牌但買不起,隻好買平替;不知這是山寨的,單純喜歡款式,以為這是真原創;
沒曾想,國潮也逃不過“抄襲”的老毛病。
一衆大牌的無論是經典款還是爆紅款,都能在他們身上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
比如回力,好聽點叫大牌集成店,難聽點就是……(給個眼神自己體會)
匡威、耐克、vans、鬼冢虎、阿迪達斯等等,都能看到回力“借鑒”的痕迹,相當明顯的那種。
李甯也曾多次身陷抄襲的泥潭,除此,安踏、361°等等品牌就不多說了。
有意思的是,抛開抄襲,國潮的性價比并不低,“質量有時候比大牌好”這種聲音也常常傳出。
就像飛躍,網友自發把它的柔軟度誇為“踩屎感”。
實不相瞞,佳佳對于這個詞的疑惑程度,其實是見一次就加深一次……所以後來買了一雙,“嗯,真香!”
再比如匡威的開膠問題,回力就少。
不過,兩者背後的文化底蘊與積累截然不同。大牌仍是很多人心頭那道“白月光”,是國産平價填不上的空虛。
“回力很好,但我喜歡匡威”
顯然,這條國潮與國際大牌間的鴻溝需要被填平。
因為做潮流也好,高端也好,自身始終是要有能量的。
民族力量、體育精神、文化底蘊,我們擁有的東西比想象中還要多,完全有能力和機會做出讓國人驕傲的東西的。
擺脫抄襲,賦予靈魂,國潮終能與國際大牌一争高下!
最後,無論是穿國際大牌還是國産潮流,還是要将自身喜好和能承擔的體面範疇一起結合比較好。
Logo是次要的,舒服自在洋溢出來的自信更迷人;
畢竟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攀比和虛榮心是大忌。
版權聲明: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