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在瘋狂地掠奪之後,又于10月18日将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的古典園林焚毀。昔日金碧輝煌的皇家禦苑如今成為圓明園遺址公園,其大門位于清華大學西門外的清華西路北側,坐北朝南,多被稱為圓明園正門。
其實此稱有誤,它本是圓明三園之一的绮春園正門,而非當年的圓明園正門。
圓明園正門本稱“大宮門”圓明園由圓明園及其附園長春園和绮春園(後稱萬春園)組成,統稱“圓明三園”,其分布呈倒“品”字形。圓明園位于西北部,從雍正皇帝開始,曆代帝王均駐跸于此,處理朝政。
大宮門乃是圓明園之正門,位于該園的南部,即今天海澱區西苑一畝園村北側,為圓明園十八個園門之首,坐北朝南,建在一座寬大的月台上,為五楹三明兩暗,飛閣流檐,卷棚歇山,門額懸挂雍正禦題的“圓明園”匾額。
整體建築高大氣派,彰顯出皇家建築的輝煌和威嚴氣勢,其内外的左右各有朝房五間,内朝房之後另有曲尺形拐角,朝房各34間,由此構成嚴密的建築格局。
大宮門作為圓明園的正門,帝後從禦園往返皇城去西陵、南海子(南苑)時,主要由大宮門出入。
皇帝處理政務的前朝區就設在大宮門内,所以大宮門是各座園門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當年清廷主要的國家機關多在大宮門内外朝房設有分部或值班所,随時聽旨觐見。
大宮門前是一座“凸”字形廣場,一對巨大的鎏金銅獅分踞大門兩側,為鎮園化煞、旺權助運之寶器。廣場中央為一條倒“丁”字形石路,往西可通清漪園(頤和園)、靜明園(玉泉山)及靜宜園(香山),往東則是通向京城西直門外的禦道。如從南面而來,需經過大照(影)壁,左右朝房、大宮門和二宮門(即“出入賢良”門),進入正大光明殿及其他園區。
大宮門的布局和構築充分表現出圓明園這座大型皇家園林的宏偉氣魄,在圓明三園的所有宮門中,隻有大宮門和長春園宮門是供皇帝進出的。
可惜的是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圓明園時,大宮門及附屬建築也都被徹底焚毀,之後就荒廢不能通行了。昔日恢弘氣派的大宮門舊址上如今是一片松樹林,30多年前修複圓明園大牆時在此預留了複建大宮門的位置。
和珅因騎馬進入大宮門而獲罪作為圓明園正門的大宮門,代表着至高無上的皇權,所以出入該門有嚴格的規制。其中間的大門稱禦道門,專供皇帝、皇後出入。大門左右(東西)各有一座小門,俗稱罩門。其中左門是王公大臣的出入口,右門供太監、宮女、雜役等出入。
大宮門為禦苑禁地,任何人不得随便靠近或停留。如果沒有皇帝的特别恩賜,即使是王公大臣也不能騎馬或乘轎進入宮門。
在大宮門南面的照壁外,立有一塊石碑,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镌刻着“到此止步”,所以任何人到此都須停下來,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然後由太監引領,步行進入宮門,若有違反,将受到嚴厲處罰。
但也有極少數人(宗室王公及文武重臣)經皇帝禦賜可以騎馬或乘轎進入宮門,被稱為“賞朝馬”,其實是皇帝給予資曆深久、德高望重或年老體衰臣下的一種賞賜。和珅本是乾隆皇帝的寵臣,嘉慶皇帝即位後,乾隆皇帝成了太上皇。
但和珅仍盛氣淩人,不可一世,甚至把比他小十幾歲的嘉慶皇帝也不放在眼裡。嘉慶三年(1798年)正月的一天,太上皇乾隆傳旨,令和珅觐見于長春仙館。和珅接旨後便趕往圓明園,來到大宮門南面的照壁前本應下馬,步行進入大宮門東側的左門,但他卻騎在馬上,大搖大擺地進入了左門,穿過小石橋,繞過正大光明殿,行至壽山口後過小橋往西來到長春仙館門前,這才下了馬,步入館内。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乾隆皇帝駕崩,初八日嘉慶頒布谕旨:“革大學士和珅職,下獄治罪”。十五日嘉慶曆數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狀,查抄了他的家産。
這二十條罪狀中的第二條就是“上年(1798年)正月,皇考(乾隆)在圓明園召見和珅,伊竟騎馬直進左門(大宮門東側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無父無君,莫此為甚”。僅憑這一項罪名,就能要了和珅的命。正月十八日,和珅被賜自盡,終年50歲。
大宮門外那對銅獅子哪去了?
曆史上,大宮門外曾放置過一對麒麟和一對獅子,被視為祥獸與鎮物。
圓明園最初是康熙皇帝賜給皇四子胤禛的花園,胤禛即位後升為禦園。雍正皇帝在修建大宮門時标新立異地放置了一對石麒麟。每隻麒麟連同基座由兩塊石頭拼疊而成,其宮門時标新立異地放置了一對石麒麟。
安佑宮
每隻麒麟連同基座由兩塊石頭拼疊而成,其造型生動、刻工細膩,為石雕中的上乘之作。乾隆皇帝即位後,在圓明園修建了皇家祖祠安佑宮,但須在宮前安置一對飾物,于是在乾隆五年(1740年)五月傳旨,為大宮門鑄造一對銅麒麟。
第二年十二月,新鑄造的銅麒麟被安置在大宮門前,換下來的那對石麒麟被移置安佑宮門前。這對銅麒麟造型雄偉,鑄工精良。但這對銅麒麟在大宮門擺放了22年後,乾隆皇帝覺得它不夠氣派、威武,于是用34000多斤黃銅鑄造了一對碩大的銅獅子,高2.4米,寬1.76米,長2.27米。再加上高約0.8米的石雕巨座,比銅麒麟更為雄偉和壯觀。而換下的那對銅麒麟,被移置到長春園宮門前。
大宮門前的大銅獅子一直放置到鹹豐年間,親眼目睹了當年“英法聯軍”是如何闖入圓明園瘋狂掠奪并焚燒園林的暴行。
由于石麒麟、銅麒麟和銅獅子耐火性很強,所以在圓明園兩次被焚毀時都幸存下來。多年以後,石麒麟被放置于今天北京大學的主樓前。
那對銅麒麟隻幸存了一隻,放置在頤和園仁壽殿前。那對銅獅子,在光緒年間重修頤和園時,被移至萬壽山中軸線上的排雲門前面,直至今日尚存。
圓明園公園大門實為绮春園正門绮春園為圓明三園之一,早期原是怡親王允祥的禦賜花園,稱“交輝園”,始建不會晚于雍正初年(1723年)。乾隆朝前期改賜給大學士傅恒,易名“春和園”。
大宮門及正大光明複原圖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月奉旨将春和園并歸入圓明園,定名“绮春園”,次年三月初九懸挂了“绮春園”匾額。嘉慶皇帝曾經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園歸次年三月初九懸挂了“绮春園”匾額。
嘉慶皇帝曾經效仿他的父皇,把绮春園歸納為“绮春園三十景”。道光皇帝即位後,因暢春園已經廢棄,绮春園成為皇太後和皇太妃的居住之處。
鹹豐十年(1860年)包括绮春園在内的圓明三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同治年間計劃局部重修圓明園,绮春園改稱“萬春園”,作為慈禧的居住之所。後因國庫空虛,重修工程半途而廢,修複完成的建築大多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被毀。
绮春園的宮門在園子的東南部,建成于嘉慶十四年(1809年),因比圓明園大宮門和長春園二宮門晚建了半個多世紀,所以被稱為“新宮門”。
大門面闊五間,兩邊有罩門,門外建有東、西朝房和影壁,門内有月河,跨石橋可達二宮門。鹹豐十年(1860年)绮春園宮門劫後幸存,同治年間又進行了修繕。
1900年再次逃過一劫,幸運地保存下來,它是圓明三園慘遭劫掠焚毀後所幸存下來的一處完整的宮門建築。1986年主體建築重建,作為圓明園遺址公園的大門,重建的宮門基本保持了原貌。
此後,到圓明園遺址公園遊覽的人們多由此入園,并将其稱為“圓明園正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