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你知道名字稱呼中的忌諱都有什麼嗎?
犯忌的名諱一般分為聖諱、公諱、家諱、憲諱、個人諱。
1、避聖諱是指規避聖人賢者的名諱。比如聖人孔子名丘,從皇帝表平民百姓,從書面到口頭,無不對這個“丘”字避而遠之。從宋代起,姓丘的就因為犯了孔子的諱而被迫多挂了一個耳朵,寫作“邱”,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後,“丘”姓才得已重啟。
2、 避公諱是指舊時規避皇帝或有權勢的人名字。比如呂後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漢光武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3、避家諱是指規避家族内部長輩名。中國民間流行着這樣一個巧媳婦的故事:有一個巧媳婦的公公叫王九。有一天王九的朋友張九、李九,一個提着一壺酒,一個拿着韭菜來請他喝酒。因為王九不在家,請這個兒媳婦代為傳話。等王九回來,兒媳婦對他說:"張三三,李四五,一個提着連盅數,一個拿着馬蓮菜,來請公公赴宴席。
避家諱并不全是避父親的諱,也包含避母親的諱,唐代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聖,一生共寫了近三千首詩,各種題材十分廣泛,但據說因其母親名叫海棠,所以他雖寓居海棠頗負盛名的四川多年,卻從未寫過海棠詩
4、 避憲諱是指舊時規避上司官員的名諱。五代時的馮道,曆朝為相。一天他的門客給他講老子的《道德經》,可書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中竟有三處犯諱。為了避諱,門客靈機一動,将這句話改為“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令人啼笑皆非。
5、 避個人諱是指别人對自己名字的避諱。宋時有州官田登,自諱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燈為火;上元放燈,吏人書榜揭于市曰:“本州島依例放火三日。”時人譏雲:“隻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如今我們聽起這些故事感覺滑稽可笑,曆史推進,時代變遷,慶幸我們生長在文明自由的時代!讓我們心存敬畏,品讀曆史文化,尋覓美好寓意的文字,起個朗朗上口、餘音袅袅的名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