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7 11:33:36
前言

網友提到這樣一個問題:對主席這首《七絕-呈父親》如何評價理解?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估計大家都挺熟悉,但是這首詩不是主席的原創,而是化用了其他詩人的作品。因此這首詩還有一個題目叫做《 改詩贈父親》:

既然是“改詩”,那麼改的誰的詩呢?原詩是什麼樣呢?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1

一、報答國家那肯還,

和主席大約同時期有一位詩人,是參加百色起義的革命烈士黃治峰 (1891-1934) 先生,他曾有一首《無題》詩雲:

男兒立志出鄉關,報答國家那肯還,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

這首詩的第二句是:報答國家那肯還,主席的第二句是:學不成名誓不還。

埋骨豈須桑梓地,人生到處有青山。《詩經·小雅·小弁》詩雲:“維桑與梓,必恭敬止。” 家鄉的桑樹和梓樹皆為父母所種,因此對它們要表示敬意。桑梓,後人用來借指故鄉。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2

​辛亥烈士徐錫麟曾經有詩雲: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最後兩句與“埋骨豈須桑梓地”是一個意思。為大家,舍小家,男兒要有為國捐軀的精神,青山處處埋忠骨,未必一定要落葉歸根。

但是黃治峰的這首詩,也不是原創,而是借鑒了一個日本人的詩作。

清末民初的時期,有大量國人去日本留學,因此兩國文化上的交流也比較多。這首詩可能就是那個時候傳回來的。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3

二、西鄉隆盛的詩

上面說的日本人,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西鄉隆盛(1828年 -1877年)。

據說西鄉隆盛胸懷大志,曾經寫下了這樣一首七絕: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死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

這首詩和主席的詩很相似,隻是第一句和第二句有幾個字不同,後兩句完全一樣。

但是, 這首詩的原創其實也不是西鄉隆盛,而是日本的一個和尚。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4

三、将東遊題壁二首

在日本德川幕府統治末期,出現了一種政治派别,叫做:尊皇攘夷派。顧名思義,這個派别的思想是改革幕政的尊王論,同時要排斥外夷,形成尊王攘夷運動。

在這個時期,有一個日本和尚釋月性(1817-1856)寫下兩首七絕《 東遊題壁二首》:

二十七年雲水身,又尋師友向三津。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别北堂垂白親。

男兒立志出鄉關,學若無成不複還。埋骨何期墳墓地,人問到處有青山。

可以看出,這時的日本人漢學功底還是很深的,這兩首七絕水準頗高。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5

第一首說自己已經27歲了,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又一次離開家鄉。男兒有志做出一番事業,但又覺得有愧于雙親,因此說自己盡孝的義務大約不能實現了:兒烏反哺應無日,忍别北堂垂白親。

第二首言志,假如沒有一番作為,就不再回來了,照應第一首的“兒烏反哺應無日”。

看來這個和尚對于未來事業抱有犧牲的精神。所以後面兩句寫道:埋骨何期墳墓地,人間到處有青山。

蘇轼有詩雲:誓将馬革裹屍還,肯學班超苦兒女。清人徐錫麟反用此意說: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與釋月性的詩意異曲同工。

從古到今最孤獨的詩(埋骨何須桑梓地)6

結束語

月性這首詩流傳開來後,被西鄉隆盛所欣賞,并改寫激勵自己。因此這首詩常被人誤解為西鄉隆盛所作。

當時的國人,雖然還沒有忘記甲午戰争之痛,但是也深知落後就要挨打,必須師夷長技以制夷。 因此有大批的仁人志士奔赴東洋、西方去吸收先進的知識,學成歸來好建設我們的國家。

因為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這首詩傳到國内,被國人所改寫。

主席的這首詩,好像還有一個題目叫做《改西鄉隆盛詩贈父親》。可見也是對于原作者的一種誤解。

@老街味道

江山父老能容我,不使人間造孽錢,郭德綱這兩句詩出自于哪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