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元複始,盛世祥瑞,春潮四海歌豪邁;萬象更新,迎祥納福,春風萬家又一載。
春節是一年除舊迎新的重要節點,時間和空間在此刻深深交彙,在外的遊子與闊别已久的故鄉重逢、與相隔千裡的親人相聚。春節是中國人心中放不下的牽挂,數不盡的情思,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為了慶祝這一隆重的傳統節日,人們在曆史的變遷中産生了貼年紅、熬夜守歲、除夕祭祖、吃年夜飯、發壓歲錢等傳統習俗,而在幅員遼闊的神州大地上,華夏四海間,同樣衍生出了無數獨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此刻,讓我們迎着辛醜牛年撲面而來的春意,縱覽祖國多彩的“中國年”。
東北——北疆悠久的繼承
吃帶硬币餃子交好運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東北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在衆多的餃子中隻包上幾隻帶有硬币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替代),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着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東北人在“初五”這天也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将不吉祥的事都破損,有驅災避邪之意。
年夜飯後吃凍梨
由于東北天氣嚴寒,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經由冰凍之後的秋梨酸甜适口,果汁富足,年夜飯後吃這種梨不僅可口,還能起到解酒、解油膩的作用。
年三十點長壽燈
東北人家在大年三十都要點長壽燈,整夜通明。大年三十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每家每戶都要挂紅燈籠,到了晚上就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着益壽延年,香火不停。此外還有正月不剪頭、月朔初二不掃地等習俗。
華東——纏綿水鄉的溫柔
點歲燈
漢族節日舊俗,這一漢族節日舊俗流行于江南部分地區,一般在除夕或正月初一至初五舉行。在此期間,夜間卧室裡通宵燃燈,稱“歲燈”。一般在屋柱腳、床下、桌下、竈下點燈。多用紅蘿蔔切成段作盤,插上小蠟燭,也有用陶器盛油點燈的,是除夕守歲的一種活動,還要貼春聯,放爆竹、唱辭歲歌、飲分歲酒、吃歲飯等。
接青龍
這一習俗廣泛流行于浙江杭州地區。每年農曆正月十二,各路龍燈集中到吳山龍王廟,挂紅點睛,稱為“龍燈開光”。
打年糕
打年糕這是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年糕諧音“年高”,寄予了對五谷豐登的美好願望,對老人還有“年高”長壽、對小孩有“年年長高”之意,再加上有着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過年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除夕夜那天,有的家裡還會做些糖年糕。手巧的一些人還會把年糕雕成雞、鴨、元寶等形狀,寓意着來年家裡甜甜蜜蜜。
聽花鼓戲
花鼓戲又名挑香擔,因其題材來源于農村生活,劇情簡潔明快,曲調活潑流暢,又是用當地方言演唱,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所以在春節期間常用來增添節日氣氛。
華北——古老習俗的繼承
北京
正月一日到五日,俗名“破五”。按照舊的習慣要吃“水餃子”五日,北方叫“煮饽饽”。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北京在春節期間有多處廟會,有衆多老藝人表演絕活,有糖葫蘆為代表的風味小吃,還有各種娛樂遊藝活動,每年都會吸引衆多市民參加。
天津
從臘月十五開始,各式各樣的年貨全都上市,以娘娘宮為軸心的宮南宮北大街更是熱鬧非凡。臘月二十三,是竈王爺升天的日子,家家要買糖瓜兒,等到夜裡12點祭竈王爺。天津還有春節貼吊錢兒的習俗。
山西
當地煤炭資源比較豐富,它與當地人的衣食住行有着各種聯系,。煤的作用遠在古代就已滲透到風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當地的一種風俗習慣。每逢春節除夕晚上,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一個塔狀,名曰旺火,以圖吉利,祝賀全年興旺之意。裡面放柴,上面貼個大紅字條寫着"旺氣沖天"。
華中——千年不變的沿襲
華中地區是中華民族的發源地,“過年”的風俗不僅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地域特性使其又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春節習俗
春節是華中地區百姓一年生活中的重要節日,此時家家戶戶操辦年事,富家殺豬宰羊、張燈結彩,貧者物質上不趕奢侈,但規矩是要面面俱到的。
過年謠
“二十三,祭竈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隻雞;二十八,蒸棗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兒,捏鼻兒(餃子)”這首過年謠,是民間過年的大事記,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流傳久遠鮮為人知的特色風俗,這些風俗讓年味更加濃烈。
華南——溫和清新的春節
華南地區溫暖的氣候讓南方冬季的春節也有諸多夏天特點。
賀年酒
舊時瑤族節日風俗。流行于廣西灌陽縣。農曆十二月,每戶交兩斤米給頭人釀酒。正月初一,再交豬肉半斤、豆腐兩塊,蒜苗一根,派一男子參加酒會,稱為“吃賀年酒”。由頭人主持。舊年添了人口的人家,抱着孩子,帶上一壺酒、兩塊豆腐、一塊豬肉,來向大家拜年。以後村裡分東西就有小孩的一份。
吊縫猴
流行于台灣地區的漢族民間歲時風俗。用布紮成猴子模樣或紅布縫成猴形圖案并在四角縫上掃帚圖形,春節期間,作為飾品挂在屋檐下。因“縫猴”與“封侯”諧音,以圖吉利。
西南——民族融合的精彩
藏族
除夕那天,藏族人民會穿上豔麗服裝,戴着奇形怪狀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樂,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會”。小夥子們狂舞高歌,表示除舊迎新,驅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婦女們便去背“吉祥水”,預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彜族
彜族人根據彜曆選定年節。有的與當地漢族同過春節。有的地區彜族同胞,在門前樹立青松,用松針鋪地,表示免災消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們将一碗水和前一天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到來的這一年裡雨水充足。
壯族
在除夕時,壯族人民要做好節日那天所吃的米飯,稱為“壓年飯”,有的地區群衆稱為“吃立節”,壯語為“過晚年”的意思。它預兆來年農業豐收。大年初一清早,天還沒亮人們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婦女們都争着到河邊或井旁“汲新水”,開始新的一年沸騰的生活。
西北——大江東去的豪邁
鬧社火
西北的節日民俗“鬧社火”在西北民俗中最具代表性。耍社火的内容和規模大小,視年景的好壞而定。一般在盛世,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人們豐衣足食,傳統的社火活動,就此起彼伏,大耍而特耍之。鬧社火是流行在民間的一種集體遊藝活動,社火是一個總稱,包括獅子、龍燈、芯子、高跷、竹馬、旱船等。人們把“耍社火”叫做“鬧社火”,鬧者,競賽也。要鬧出樂趣,要鬧出藝術,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新時代網絡——超越時空的年味
除了這些傳統的節日習俗,如今随着時代的變遷、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與深入,現代的人們也衍生出許多新民俗。
在網絡上體驗一把“搶紅包,拼手氣”的樂趣
在集五福的過程中感受新時代帶來的“新年味”
在網絡平台上盡情放一場次虛拟煙火
春節時在微信等軟件上通過視頻等多種手段與遠隔萬裡的親友“雲相聚”
網絡讓我們的春節更豐富、更時尚、更親近,此刻“天涯若比鄰”,此時“全國度今宵”,網絡帶來的新年俗是我們深切感受和體驗的節日文化的豐富和延伸,中國年因此而更為豐富多彩。
春華秋實,滿目儀态萬方
春色清河,到處喜氣洋洋
祈福迎祥,滿目春花爛漫
不負時光,自有萬水千山
同大家一起站在新年的起點上,我們在這裡真誠地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牛年牛氣沖天!
來源:青春吉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