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氣節,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這天的節日飯更是花樣繁多,除了延續中國百姓的傳統習俗吃湯圓外,還有吃餃子、吃馄饨等傳統習俗。冬至為什麼要吃湯圓?冬至又稱為冬節、亞歲,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獨特的節令食文化,有着北方吃馄饨和餃子,南方吃湯圓的習俗。2018年的冬至明天就到了,那麼,你知道冬至為什麼吃湯圓嗎?有什麼寓意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冬至快到了,小時候常聽老人說冬至吃湯圓,吃了湯圓長一歲,那個時候的我們特别盼望冬至,不僅因為過了冬至可以長大一歲,也因為過了冬至,過年的氣氛會越來越濃,過年有壓歲錢、穿新衣、放鞭炮……兒時的回憶總是那麼美好,長大後對冬至的感覺似乎淡了一些,是怕又老了一歲還是人們的對過節的期待越來越少,這不得而知,但不管怎樣,我們都在一天天的走向衰老。那麼冬至南方為什麼吃湯圓?接下來為你介紹冬至吃湯圓的習俗由來。
吃湯圓在明、清時期已經約定俗成。在冬至這天,要“作粉圓”或“粉糯米為丸”。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記載,稱“冬至,粉糯米為丸,名‘湯圓’”。做好湯圓後要祀神祭祖,而後合家圍吃湯圓,叫做“添歲”。所以,冬至吃湯圓,古而有之。
吃湯圓是冬至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制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
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團。古人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圓”意味着“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象征家庭和諧、吉祥。
我國各地的風俗民情雖各有差别,但大緻是相同的。作冬至圓時,經常應孩子們的要求捏一些小動物,小貓、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們每到此時都很高興。吃冬至圓以前,在門窗桌櫃床燈的後面,都要分别粘一個冬至圓,稱為“耗晌”,要等到“送竈”以後才能烤食。
還有一種解釋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一夜,冬至那天,天還未亮,婦女們就起來生火煮湯圓,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圍坐吃湯圓。所以冬至吃湯圓,除了表示太陽(陽光)逐漸回來,也代表團圓的意思,現代人更喜歡把它當成圓滿的象征。
冬至那天,老家那邊每年都要吃的就是湯圓。等到湯圓開鍋端上桌,就聞到一股撲鼻的香味。細看熟透的湯圓,晶瑩透明,捎帶褐色。裹在裡面的芝麻、白糖隐約可見。與家人每人分享一碗,用小勺舀起一個湯圓,小巧玲珑,做工精緻,白白嫩嫩的,像十五的滿月。輕輕一咬,香噴噴、甜滋滋的餡就流出來了,馥郁的香味溢滿了口鼻,吃起來滑爽細膩,别有一番滋味在口中。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