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桐柏山脈分布圖

桐柏山脈分布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6 11:17:29
資料整理:天下達觀桐柏山,位于中國河南省、湖北省邊境地區,其主脊北側大部在河南省境内,為秦嶺向大别山的過渡地帶,屬淮陽山脈西段,西北-東南走向。

狹義的桐柏山指桐柏縣南以太白頂為中心的地區。

廣義的桐柏山,或稱桐柏山脈,指起于南陽盆地東緣,東南至武勝關,西南至湖北的廣水市、随州、棗陽市一線的廣大山地,東與大别山相接。

山脈呈西北—東南方向延伸,長達120餘公裡,海拔高度多在400~800米。

在地理上,桐柏山是淮河與長江流域的分界。

淮河源于主峰太白頂北麓。桐柏山區域不僅有獨特的淮源文化,更兼具盤古文化、佛道文化、地質文化和蘇區文化,為革命教育的重要基地。

桐柏山,為桐柏、信陽與随州間的交通障礙,山間平靖關、武勝關為交通孔道。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

河南省邊境地帶的桐柏山主脈可分東西兩段,西段是桐柏山的主體,呈西北—東南走向(山脈北麓為河南省桐柏縣、信陽市

南麓為湖北省襄陽市的棗陽縣,随州市的随縣、廣水市)

東段位于放馬嶺東南為四望山,呈北北西—南南東走向。一般寬約13公裡

大别山的西段,西起南陽盆地東緣,沿唐河、桐柏兩縣與湖北省的交界地帶延伸到桐柏縣黃家灣一帶,山脈走向為西北~東南向,海拔高度一般在400~800米之間,個别山峰達1000米以上。

桐柏山主脈位于桐柏縣城南部、太白頂背斜的核部,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聳的地貌形态,如小仙垛海拔1053米、磨雲山寨1053米、太白頂1140米、田王寨1018.3米。

山體北側為淮河及衆多支流的發源地,河流橫切山體,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嶺,使山勢更加雄偉壯觀。

桐柏山主脈西段南側低山,山體破碎,呈孤山狀分布于丘陵之上,主要有蓼山海拔396.7米、三尖腦396米、龍山430米、石柱山576米、大寨山439米、四王山460米、圪又山546米、劉坡寨418米、玉皇頂778米、小山峰505米。

桐柏山主脈北部低山,由西南向東北呈雁形展布,構成南陽盆地與吳城盆地、黃崗~毛集盆地的分界線。

共有山峰800多個,崗丘700餘條。地勢以南側邊緣最高,東北部頂端次之,南側中部突起,東西兩端漸低,北側則由西向東呈總體漸次升高狀。主峰太白頂海拔1140米,為縣境最高點。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3

太白頂

太白頂,位于桐柏縣城西十五公裡,是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米,山勢峻峭,景色奇秀,雄偉壯觀,遠近聞名。

登頂遠眺,北視中原,南閱楚天,萬山俱下,極目千裡。

頂上有名刹雲台禅寺,為佛教臨濟宗白雲山系祖庭,堪稱中原的布達拉宮。

寺東側有大淮井,是淮河源頭;井東南30米遠石壁間有張良洞,傳說張良功成身退,辟谷于此;還有松月台、老虎洞、小淮井等景觀。

太白頂山頂四周林木遮天蔽日,現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4

田王寨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5

四望山

四望山,在信陽平橋鎮西南,為豫,鄂邊境界山。

站在山巅可俯瞰信陽、桐柏及湖北省的應山、随縣四縣。西北——東南走向,最高峰雲頭,海撥906米。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6

信陽市西部和南部是由桐柏山、大别山構成的豫南山地,面積近7000平方公裡,占全市總面積的36.9%。兩山首尾相接,連成一體,蜿蜒于豫鄂邊界,是江淮兩大流域的分水嶺。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7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8

桐柏山餘脈從桐柏縣和随州市境伸向棗陽市,呈東西走向,向西延伸至唐梓山,向西南延伸至霸山。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9

玉皇頂,位于縣城東北47公裡處,海拔778.5米,為棗陽最高山峰。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0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1

桐柏山脈在随北有兩支:一支由太白頂向東南至二妹山;另一支由七尖峰向東南至西九裡山。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2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3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4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5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6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7

廣水市境内屬桐柏山脈的有四望山支脈、大貴山支脈和中華山支脈,呈北西一南東走向和北東一南西走向。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8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19

桐柏山區,屬淮河南部足水帶。該區是河南多雨中心之一,水量為河南省之冠,年降雨量大部分地方在1000毫米以上。

桐柏山北麓為淮河流域,是淮河的發源地。

淮河,幹流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經河南、安徽至江蘇省,一支至濱海縣扁擔港入黃海,一支南下至揚州市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公裡,總落差196米,平均比降為0.2‰。

淮河上源稱淮源(淮源河)(淮河源頭),發源于桐柏山主峰太白頂北側,經固廟鎮、桐柏縣城、月河鎮、固縣鎮入信陽境。

全長83公裡,淮源支流主要分布在左岸,有月河、陳留店河、固縣河、毛集河等。

遊河,淮河上遊支流,發源于豫鄂界上雞冠垛峰(桐柏山東段)北信陽境内的大紅老峰北坡,向西北下山流3公裡入湖北省随州市境内。

西北流3公裡出山至三道河,轉東北流6公裡至草店,再東北流12公裡至新灣接信陽邊界,北流2公裡至陳家老灣全入信陽境。

至蔡家畈又沿兩省邊界曲折北流2公裡,至汪家灣全入信陽境。

曲折北流6公裡至柏樹嶺,轉向東南流7公裡至吳家店,再東南流12公裡至遊河集,出集轉東北流3公裡至左家莊人淮。

河道長62公裡,流域面積670平方公裡。

浉河,淮河上遊支流,古稱浉溪。

《水經注》稱:源出大潰山,東北流,翼帶三川,亂流北注浉水。說明其上遊源出多處。

其主源發自信陽西南與湖北省廣水市(原應山縣)交界的韭菜坡,峰的北側和西側各出一股細流,瀉于峰下成為源頭。

桐柏山西麓臨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唐白河支流唐河,其支流多發源于此。主要有:

三家河,也稱三夾河,古為澧水、西淮河,南宋始稱名三家河。位于縣城東部。上遊有盧家、曹家、蘇家三條河,故名三家河。

滾河,古稱白水。發源于大阜山(桐柏山棗陽境内山峰),向西南流經興隆。再南與昆河水會流,又西流經吳店、梁集、琚灣、蔡陽在楸樹井南出棗陽,經襄陽的張集、孟集,至唐店西注入唐白河。

桐柏山南麓為長江流域涢水支流的發源地。

厥水,長江支流府澴河上源涢水的支流。南流至随州西謂浮纓河,說為佛爺河,源有兩支水,皆發自于桐柏山南麓鷹子咀。東、西兩支于雙河店(車水溝水庫)彙為厥水主幹,南流入厲山境,至厲山鎮納西來三道河水,南納東來卸甲垱水,至兩水溝納七姑溪,南流入随州納破山水(稱合溪)。

漂水,長江支流府澴河上源涢水的支流。《水經注》作賜水,《太平寰宇記》作錫水,一名厲水,又名漂水。流經殷店境稱客家河,南流高城、萬店境稱俄河,又南流至塔兒灣(古稱龍鬥塆)以下稱五陂坷,其出口段稱小淅河。漂水源分東、西兩支,皆發自桐柏山南麓,西支為正源,發原于二妹山南八十疙瘩。

溠水,長江支流府澴河上源涢水的支流。古稱扶恭河,上遊稱魯城河,源于吳山境内大仙垛(桐柏山南部山峰)南麓梨園嶺。

桐柏山區,位于河南淮河幹流以南,北與淮北平原栽培植被相接,東和安徽相連,南與湖北接壤,西部為南陽盆地栽培植被片,包括新縣、商城、固始、羅山、光山、潢川、信陽(市)全部和桐柏、息縣、淮濱、泌陽、确山縣的部分地區。平昌關,位于信陽西北隅淮河北岸的丘陵上,為淮北平原西越桐柏山、南向義陽三關的第一關。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0

平靖關,地屬信陽,古稱冥扼,又名恨這關、憾這關、石城山,為古代天下九塞之一。

位于信陽西南豫鄂兩省交界處,武勝關西,為桐柏山餘脈之山口。春秋時期,與武勝關、九裡關合稱“義陽三關”,為中原九大要塞之一。

時稱冥厄,後稱石城,又稱固城山。宋時稱行者坡,又稱行者關。關底寬80~200米,海拔200米。

東為五峰嶺,西為鳳凰山,雙峰對峙,山勢險峻,信(陽)應(山)公路經過關底,曆代為中原戰略要地,南北交通要道,曾在此設驿站或巡檢司。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1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2

武勝關,古稱直轅,又名禮山關、武陽關,與平靖關、九裡關(大悟縣境)并稱“鄂北三關”,古代稱“義陽三關”,号稱“中南第一關”,為中國九大名關之一。

關底寬80~150米,海拔192米。

周圍群峰聳立,西側山峰擂鼓台,海拔554米;東南側的将軍寨,海拔274米;主峰望父垴,海拔533.6米。

皆坡陡難攀,唯有奪關破寨,方能南趨江漢,北逾淮水,故自古以來在此屢屢發生奪關之戰。

盤古氏在此開天辟地,肇立乾坤,開啟人類先河。

古籍《藝文類聚》引三國史家吳人徐整的《三五曆紀》曰:“盤古死後……血為淮渎。”從而說明,人根之祖盤古不僅在這裡肇始人類,還在臨終之時将自己的血脈化為淮源,造福後世子孫。

唐朝或者再早一些時期,就已經在淮河之源建立了祭祀盤古的廟宇。

在桐柏山區及其周邊地區廣泛流傳着盤古創世神話,留下了大量與盤古神話傳說相印證的遺迹,蘊積了豐富而深厚的盤古文化。

桐柏山有積澱深厚的淮渎文化。大禹治水三至桐柏山,平複水患,功昭日月。

桐柏山的佛道文化影響深遠。道脈資源蘊藉深厚。

東周時期,王子喬、浮丘公于兩千三百多年前,就曾相攜遊曆并駐足桐柏山金庭觀,講經布道。

鬼谷子王禅曾于水簾洞授徒,孫膑、龐涓、蘇秦、張儀皆出其門下,成為一代英傑。

秦末,黃石公曾于毛集鎮黃仙洞靜修作《素書》,并授予張良輔作漢劉邦成就滅秦興漢的大業。

南朝梁國的大學問家沈約曾到金庭觀任首任道長,于此修真悟道,一代文宗就此發迹。

唐朝時期,李筌也曾棄官到桐柏山參道,成為桐柏真人。

明初,張三豐也于桐柏老君洞修道十餘年,為他日後于武當山得道成仙奠定了基礎。

佛教于清朝乾隆時期進入桐柏,從五台山而來經過這裡的華光德祖大德服衆,于此創立臨濟宗白雲系,名播天下,嗣後出現許多大德高僧,遍布海内外,影響很大,其祖庭太白頂雲台禅寺、水簾寺等聞名遐迩,成為四方善男信女以及觀光客朝拜、遊覽的勝地。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3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4

南麓随州市主要有桐柏山太白頂風景區,景區容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曆史遺迹、宗教文化、革命遺址于一體,景點涵蓋峻峰7座,峭壁8處,奇石10尊,異洞7個,有8寺1廟,4寨1殿,7壑3潭,尤以太白紅葉、古寨城堡稱二絕。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5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6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7

桐柏山脈分布圖(為秦嶺向大别山過渡地帶)28

資料整理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