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年當中陽氣最旺的季節,如果你出現:臉部皮膚發熱、發紅、幹燥,起皮屑;紅腫刺痛、痘痘萌生等;眼睛發紅,腫痛、眼屎較多;鼻炎、咽炎發作,鼻腔熱烘,流黃鼻涕;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疼、幹咳等症狀,說明你可能上火了。
一.“上火”的中醫病理
“上火”是中醫專用名詞。中醫認為,在人體内有一種看不見的“火”,他能提供給人生命的能量,能産生溫暖,并稱之為“命門之火”。
在正常的情況下,命門之火藏而不露,動而不散,潛而不越。如果對其失去制約,火性就會浮言于上,表現出一系列的病症,這就是中醫上所說的“上火”或“邪火”。
中醫認為,邪火大部分還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是一種誘因。
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過度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以及傷風、受寒、中暑均可導緻“上火”。怒火攻心、中暑導緻上火無可厚非,那麼過度的傷風、受寒為什麼也會導緻上火?要想理解這部分内容就要理解上火的真正原因。
二.“上火”的分類及其治療
1. 上火的病理分類
總的來說,邪火是身體的陰陽失調引起的。中醫講究陰陽平衡,在人體内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陰和陽是一個平衡狀态。當人體内陰陽失調後,就容易導緻各種疾病。其中一種就是所謂的“上火”。由此而言,邪火可以分為虛火和實火。
對于“實火”而言,人體内的陰是正常的,但是陽過亢,這樣就顯示為實火。實火的特點是症狀重、來勢猛。所謂的“虛火”,虛火症狀輕,時間長,并伴有手足心熱、潮濕盜汗等。
了解了“虛火”和“實火”,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傷風、傷寒也會導緻上火的原因。
實火的症狀以肝膽、胃腸實火為多見。症見高熱、頭痛、目赤、渴喜冷飲、煩躁、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幹或者起芒刺。
治療上述症狀可用“三黃片”和“牛黃解毒片”、“牛黃上清片”等洩火藥。三黃片(大黃、黃連、黃芩):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牙龈出血、心煩口渴、尿黃便秘。牛黃解毒片可清熱瀉火、散風止痛。用于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
所謂“虛火”多因内傷勞損所緻,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所導緻的髒腑失調、虛弱而生内熱,進而化為虛火。
根據虛火的緻病機理不同,一般将虛火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兩種病狀。陰虛火旺多表現為全身潮熱(尤其是午後)、夜晚盜汗、口燥射幹、兩顴潮紅、躁動不安、五心煩熱(兩手心兩足心發熱,并自覺心胸煩熱。多由陰虛火心血不足或病後虛熱不清及火熱内郁所緻)、少寐多夢、失眠健忘、遺精、月經不調等症狀。在調養時以生津養滋陰降火為原則。
方劑調養:當歸9g、黃芪10g、生地15g、熟地15g、黃芩6g、黃連3g、黃柏6g,煎煮。
食療方:黑豆30g加水煎熟爛,加淮山粉15g、糖适量,加開水調成糊狀,一日服完,連服7~14天。
中成藥:二至丸、左歸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等。
陰虛久了不調養就容易導緻氣虛、血虛,進而陰陽兩虛。陰陽兩虛多是疾病發展到嚴重階段。陰損及陽、陽損及陰,就會出現陰虛與陽虛的症候。腎陽虛和腎陰虛的辯證原則是: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内熱。這不難理解,陽虛說明體内生暖的少了;陰虛則陽相對多,陽多了就會生熱。氣虛火旺多表現為全身燥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尿清便溏。治療應以補中益氣、強腎興陽、甘溫除熱為原則。常用的中成藥有右歸丸、金貴腎氣丸、歸脾丸、補中益氣丸、人參蜂王漿等。
祛火的藥通常都是寒性極強的瀉藥,其中大多數都含大黃、番瀉葉等成分,這些成分在通便的同時也會傷害脾胃和腸道,對身體造成損害。剛開始時劑量可以稍大一些,随着症狀減輕,藥量要減少。服用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周。
以上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上火的原因及類型。那麼從上火的部位又該如何治療上火呢?各位且看下次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