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陽日報-龍騰南陽
□張建國藍成雲
(七)祭祀所用的巨石
南陽伏牛山區,桐柏山區的淺山丘陵之處,發現了很多巨石組成的巨石陣,分析研判,這些巨石陣大多為遠古祭祀留下的遺存。遠古人們認為天決定了一切,氏族部落的首領要溝通天地,祈求自己願望的實現,因此不惜耗費巨大的人力把巨石磨制成祭祀的聖壇,通過宰殺牲畜或人的手段,用巫師“溝通天地”舉行一定的儀式完成祭祀。
首領祈求的願望是多樣的,祭壇的巨石擺放也是多樣的。祈求風調雨順就祭天,首領去世就祭首領的往生,盼望族群繁衍就祭生殖等等。我們發現遠古祭場有很多,如方城縣獨樹鎮靈山、唐河縣祁儀鄉闆倉、南召縣南河店鎮石人溝鎮平縣老莊鄉定南針山等處都有。這裡,僅介紹其中的三處巨石陣。
第一處,卧龍區潦河坡鄉趙老墳村九岩山海拔200米處,為祭天用。該祭場共由兩組巨石組成,(圖十)一組有九塊大小不等的巨石按照東北西南方向排列,共長12.7米。第一塊巨石最大,磨刻似獸面圖案,石高3.6米,寬6.1米,石厚1.73米。巨石立面人工磨成平面,中間磨一子宮狀的凹穴,石上磨刻很多溝槽,為滲血所用;磨刻有40公分長的橢圓形凸起,10公分高的部分,似放祭品的頭。第二塊石頭小于第一塊,傾靠在第一塊巨石上。後面七塊其本獨自而立,排成一線。與這一組九塊巨石相隔的約10米處是另一組,由兩塊平卧石組成,兩塊巨石被磨刻成平面,長方形、似床。一塊長5.3米,寬1.7米,高1.1米;另一塊長4.7米,寬0.95米,高0.7米。兩塊巨石相錯2米,和另一組九塊巨石同行排列,研判分析,似床的兩塊卧石,是祭祀儀式中,宰殺祭品牲畜或人的地方。九塊巨石擺放成一線寓意九重天,九塊巨石上面是放祭品的地方。遠古時代是野蠻、殘忍和愚昧的時代,祭品不僅用牲畜,還用抓獲的俘虜。如果還原這個祭壇當日的場面,應是令人發怵的。
第二處為祭祀大地。遠古人類認為大地生長萬物,供人類生存需求。他們以人喻物,把孕育孩子的乳房比作大地,把巨石磨刻成乳房形态,在此舉行祭祀大地的活動。
圖十祭場1九重天石
圖十祭場2當地人稱劉秀石
位于唐河縣祁儀鄉闆倉村東部海拔180米一小山頭上,有巨石磨刻的兩個相連的乳房造型,(圖十一)兩個乳房石高度均3.6米,底成圓形,直徑3.7米;乳房上面均有乳頭,每個乳頭高20公分,呈圓形,直徑30公分,兩個乳石間相距2.7米。乳房巨石周圍磨刻有很多成排的爻窩和各種符号。乳房巨石代表大地,借母親孕育孩子喻大地哺育人類。這是一處希望豐收而祭祀大地的地方。
圖十一乳房石
其三是祭祀生殖。遠古先民認為人類的繁衍是靠男根女陰,陰陽結合繁衍生殖。因此,為了擴大族群就自然地要崇拜和敬祀男根女陰——把挺立的巨石磨刻成男根模樣,把形似的石縫磨成女陰形狀,并在特定時間祭祀。(圖十二)
圖十二男根生殖崇拜
用于生殖崇拜的男根巨石在南陽存量最多,已發現二十多處,僅舉最高一處和最小一處為例。
目前發現的最高的男根巨石,位于南召縣四棵樹鄉神仙崖村海拔321米的山頭上,(圖十三)磨刻有兩根挺拔的男根獨石。其中西邊一根高7米,呈圓柱體,直徑3米,數公裡外就能看到;東邊一根,高6米,直徑4.3米,上部磨刻的圓柱型高2米。
圖十三最高的男根巨石
最小、但最逼真的男根石,(圖十四)位于方城縣楊樓鄉趙店村的張溝組。在海拔220米的一座山頭上,一片巨石的正中間,矗立一人工磨刻的男根,高0.88米,直徑0.83米;圓柱上方,磨刻一凹槽,長0.7米,男根形象十分逼真。
圖十四最小的男根獨石
在這些獨石磨刻的男根附近,均能找到女陰石刻,是典型的遠古人類祈求族群繁衍的祭祀用品。
(八)巨石石屋
石屋又稱石室,是把巨石内部掏空,供人活動和居住。這類巨石屋子據考證是供給當時的天子或諸侯部落王使用的,就如封建社會皇帝所用的宮殿,我們把這種石屋、石室稱為遠古時期的“王宮”。這種巨石建築不多,目前僅發現了四處。
第一處石屋(圖十五),位于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山頭海拔220米處,一塊巨石底寬7.6米,厚度約有4.5米,這塊巨石一邊高,一邊低。高處被人工磨刻成一個上尖下寬的石屋,上邊呈三角型,尖頂,下面呈方形,屋門面南。屋門高1.8米,寬1.7米。石屋内高1.9米,内寬1.96米,内深2.3米,屋内面積淨4.5平方米。屋内靠後牆有兩層台階,每層台階高0.33米,寬0.48米,長1.98米。台階似床、似凳、似座。石屋内地面上有很多圓形爻窩圖案。石屋尖頂和屋面相接處有一排九個凹穴。石屋巨石左前方10米處,一塊立石雕刻成钺形圖案,圖案高60公分,寬40公分,凹深30公分。這幅钺形圖,就如今天單位門口挂的牌子一樣,是為了告訴人們這是“王”所居之屋。
圖十五小石廟王宮
這座石屋當地人說是藥王廟,是神農氏住的地方。實際是三皇五帝時代一個天下王辦公或居住之地,是遠古時期的王宮。
第二處石屋位于與小石廟山頭相鄰的大石廟山頭海拔230米處。山頂立一巨石,呈男根狀,最厚處磨刻一石屋。石屋門面南,高2.8米,寬1米;石屋内深3.2米,寬2.65米,面積8.48平方米;石屋右後2米處一巨石上,磨刻兩幅钺形圖案,左邊钺形圖案高2.05米,寬0.86米,凹深0.57米,左邊钺形圖案高1.6米,寬0.66米,凹深0.33米,兩幅圖案相距0.22米。
這座石屋有兩個特殊之處,其一、外形如男根,說明石屋摹刻時期正是生殖崇拜時代,男根屬陽,石室為陰,陰陽結合可繁衍子孫,綿延萬代。其二、室外刻有钺形圖案,“钺”是王的标志,钺形圖案刻在石屋跟前,是要告訴人們:這是王居住的地方。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人在石屋門前蓋一座送子娘娘廟,遮擋了石屋的外部輪廓。
第三處石屋位于方城縣獨樹鎮靈山山腰海拔248米處。(圖十六)一巨石高5米,寬8米,巨石内磨刻一石室,石室面南,門高1.9米,寬1.2米;内深4.8米,寬2.4米,高2米,室内淨面積11.52平方米。屋内牆壁上刻有太陽、月亮圖形。石屋頂部比較平展,磨刻有圓型爻窩,有雙排8連爻窩,雙排6連爻窩,雙排3連爻窩,還有石盤圖形等等。
圖十六方城獨樹鎮靈山山腰石屋
第四處石屋位于唐河縣祁儀鄉寨橋村明嘎山海拔220米處。(圖十七)一巨石高6.9米,寬10.3米,磨刻出一石屋,門高2.1米,寬1.5米,門牆厚0.7米;内高2.6米,深5.4米,寬4.7米,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石屋,是我們發現的面積最大的一座,牆壁上磨刻有六個钺形圖案,大小差不多,高1.7米,寬1.3米,凹深0.4米。石屋頂部是平展的石面,磨刻有成排的爻窩圖案。
圖十七唐河祁儀鄉明嘎山石屋
這些遠古石屋,位置朝向、周邊環境、方位高低,如何磨制都十分講究。據考證,南召縣石門鄉小石廟大石廟石屋應為天下王使用,其它石屋應為部落王所用。
這些石屋曆經數千年沒有受大的損壞,為研究那個時代王統治天下及部落王的生存環境、居住環境、禮儀文化等等提供了活教材。
三、南陽為何會有體量巨大的巨石文化遺存
南陽巨石文化成因:
其一,南陽地處中國的中心,不僅是南北分界之處,也是東西凝聚之地,氣候不熱不燥,不冷不寒極少發生各種自然災害,氣候、地理環境适合人類生存。因而出現了五十萬年前的南召猿人,淅川猿人,一萬年前的小空山智人,還有已發現的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等新石器遺址一百多處。特别是黃山遺址發現的仰韶文化時期延綿下來的大型治玉作坊以及多座新石器時期的“王”墓屍骨等,證明史前的南陽有大量遠古人類再次聚集、繁衍、生活,由此推動了石文化向更深、更細,多樣化的發展,留下豐富的活動遺迹。
其二,南陽環圍四周均為山區,最不缺的是石頭。石頭是遠古人類使用的最多的資源。那些巨石、奇石、嶙峋峥嵘之石,古人認為具有靈性。他們崇拜石頭,把選中的石頭人格化、人性化,當成圖騰,當成佑護之聖物而敬祀;把情思移注到石頭上,讓石頭成為“情感鑒賞”、“信仰崇拜”之聖物。
其三,巨石文化是史前最先進的最為豐富的文化,是那個時代王所組織的最有知識的人、最高智商的人之傑作。巨石的造型、磨刻的文化符号,是國家的行為和國家的意志力。
四、南陽巨石文化的特征和成因
南陽的巨石文化,雖然和國内其它地方(乃至世界範圍内)發現的巨石文化有相同之處,但更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和特征。
其一,從地域特征上分析,巨石文化産生在适應人類生存的海拔200米至400米的淺山丘陵之地。這是因為,如果山大溝深層巒疊嶂,人們的活動受限,又有大型野獸出沒,不适應人類生存;而遠古時期的平原,湖泊沼澤之地也不适應人類生活;低山丘陵是漁獵時代最合适的生存之地。因此,南陽發現的巨石文化,均在低山丘陵區域。
其二,南陽遠古巨石構建的位置十分講究,多以摞石、壘石、支石、獨石為主,建在無障礙的孤山山峰、山梁之上,視野開闊,(山頭重疊遮擋或深溝之中沒有發現巨石建築),起到标示作用,幾公裡遠就看的一清二楚。
其三,從類型特征上分析,支石、架石、壘石這些巨石多為無根之石,是可搬移轉運到需要的位置,堆壘起來的。而獨石是和地下之石相連的,也稱有根之石,是搬不動的,經人工磨刻而成所需要的獨有形态樣子,如生殖崇拜的男根,就是選用粗壯的有根圓柱石摹刻而成,再刻上爻窩符号。
其四,從文化上分析,南陽凡有巨石文化存在的地方,巨石上面或附近均有人工磨刻的圓形凹穴符号,這些凹穴符号是刻在巨石身邊的說明書,也是辨别巨石文化的主要手段、方法。因巨石建築和遠古文化現象共存,所以在尋找巨石文化過程中,能發現很多其它文化遺迹、遺址。
其五,南陽巨石文化的成因。從南陽單體巨石文化看,每一個巨石都神秘莫測,給人以極大的心靈震撼。這些巨石既不是“天外來客”,又不與原山共體。用現代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人力也很難完成或不可能完成,何況是在沒有金屬工具出現之前。那麼古人是如何完成的?經過反複研判分析,成因有以下幾種:一是地殼的運動變化形成,二是古人高度的智慧所表達出來的制石技藝遠超我們的想象,三是兩者結合而形成,有待進一步研究确定。至于這些巨石的構建年代,最晚的也在新石器時代晚期。
五、巨石文化的作用
1、标示指向作用
遠古時期,人們靠漁獵獲取食物要四處遊走,沒有明顯路徑,隻有尋找标志物作導引,而突出的巨石,起到了标示作用。在很遠的地方遙看熟悉的巨石,而可順利到達。卧龍區安臯鎮的狼背豬娃山的巨石,南陽郊區磨山的巨石均立在山頭之上,距離幾公裡就能看到,矗立的巨石起到了指引、導向和标示作用。
2、祭祀祈禱作用
大自然個鬼斧神工早就出千奇百怪的巨石形象,有的像神、有的像怪、有的像人、有的像動物。遠古先民們認為,似人似獸的巨石是天地造化,神靈賦予,或給人類帶來福佑,或帶來災禍,為趨吉避兇就把這些怪異的石頭當成賦予生靈的崇拜對象,敬重、祭祀、祈求平安。他們認為巫師的祭祀活動才是與天地鬼神溝通的最佳方法,祭祀才能得到神靈保佑、賜福、消災,達到願望的實現。
3、紀念作用
遠古先人們每幹完一件大事,如産生了新的領導人,擴大了一方領地,或打完了一次勝仗,或遷徒,或遇到罕見的天象,或遇到重大的災難,都視為部落之大事,并想法做一些紀念。那個年代,原材料隻有石頭最為堅硬和永久,沒有其它材料可用,隻能用巨石作為紀念物。這種紀念方法流傳數千年,至今仍被人們使用,如現在的城市石刻雕塑等。尤其是,對國家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人,我們常用巨石為他們雕像,矗立于城市廣場上或其故地故鄉;親人故去也要立石碑,刻上名諱以茲紀念,這其實就是遠巨石文化的傳承。
4、圖騰作用
高大的巨石是一個原始部落或一個族群的圖騰。圖騰一詞來源于印第安語“totem”,意思為“它的親屬”或“它的标記”。遠古時期先民們認為本氏族的人與某種特定的物種具有親緣關系,就把這個特定的物種作為圖騰。圖騰是最早的社會組織的标志,在原始社會起着團結群體,密切血緣關系,維系社會組織,與其他族群區分的作用。遠古先民們認為圖騰擁有看不見的力量保護族群,并給與力量。如南召石柱寺山的石龍、石人坡山的石蠶(圖十八)、小石廟山的石龜、方城縣德雲山的石虎、靈山的石猴等均屬巨石圖騰。
圖十八石蠶
5、彰顯威猛力量的作用
巨石文化是伴随着史前先民的原始信仰或原始宗教觀念而産生的。史前先民們以超越自身能力的巨大熱情,切割、搬運、打磨、壘砌,把人内心積蓄的巨大能量物化得驚心動魄。借助對天然巨石的移動,對自然偉力挑戰,以期建立強大的“自我”,彰顯着個人、族群的力量。用巨石建築把一個族群力量彰顯出來,威偉勇猛的表現出來。其它族群想占領自己的領地,看到威猛高大的巨石建築,也會知難而返。
6、昭示不朽和永恒的作用,滿足精神方面的享受
遠古先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僅限于捕魚圍獵,撒上種子等待收獲,或者是擴大氏族領地,還要建立充滿凝聚力和頑強意志的激勵機制,将精神幻想的一部分诠釋成想象,轉化為現實存在,讓生活現實與精神世界完成溝通。巨石的壘砌、移動,完成所需的形态,是實現這一目的重要方式。同時,通過鋪陳宏達的場面,在巨石上雕刻、磨刻凹穴,矗立起高聳的巨石,一方面顯示精神上的非凡和偉大,另一方面也展示了族群的能力,找到一種延續、不滅、永恒存在的表現形式。
7、道具的教化作用
在巨石上磨刻一些具象符号,表達一些倫理規定,以起到教育人的作用。如南召縣石門鄉石柱寺山屹立着的一塊呈三角型的獨石,高8米,底寬3.6米,一道磨刻的溝線從石頭頂端向下穿過一個女性子宮樣的凹穴,又向下延伸到女陰狀的凹穴,在一道磨刻的槽溝内又磨刻出從小到大三個腳印。蘇州文化學者藍玉獻解讀,溝線頂端是天,到巨石是地,天地結合必有新事物出現。新事物要經過長期孕育(子宮代表),到一定程度才能成熟,然後出生(女陰代表)。新事物出生後,必須按規矩發展(槽溝代表),才能由小到大成長起來(腳印代表)。這幅巨石圖案不僅告訴人們新生事物成長規律,也指出人是要經孕育、出生、教育才能由小到大的道理。
南召縣石門鄉石人坡山頭海拔251米處矗立一巨石,遠觀如人像,惟妙惟肖,當地稱石人。(圖十九)石人總高5.9米,由兩塊石頭疊加組成,下方矗立的巨石為石人身體,高4.4米、直徑3.6米;上有一小圓石摞于其上,似人頭,高1.1米,直徑1米;巨石上磨刻了心形、子宮形、钺形等形狀不同的凹穴及多種線條符号。蘇州文化學者藍玉獻解讀,石人是一個道具,教育收取稅費或物品的人,要掌握一個合适的比例,符合人們的承受能力,如兩塊石頭比例恰到好處——巨石代表個人全部收入,上面的小圓石頭代表部落收取的費用。掌握不好就容易出問題,如果上面石頭大,下面石頭小,就把下面石頭壓垮了,部族将無以存在。
圖十九石人
當然那個時代還不叫稅,這裡用“稅”這詞更容易理解這塊石頭的教化作用。
遠古時期曆史久遠,隻有石頭上磨刻的符号、圖案、珍貴的石頭造型才能得以保存至今。可以說,巨石文化遺迹、遺址是遠古的史書、先民們書寫的丹青,叙說着、記錄着那個洪荒世界的曆史……解讀巨石文化,就是解讀那個時代的畫卷,對中華文明探源有着現實的意義。發掘、考察巨石文化,就是發掘、閱讀一卷遠古的志書。
研究石頭文化是中華文明探源的一扇窗口,推開文明探源的一扇大門。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副院長、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湯惠生教授,2012年在《考古與文物》第六期發表的《河南地區新發現的岩畫、巨石遺迹及其時代》一文指出:“毫無疑問,中原地區凹穴岩畫的發現不僅為探索中原史前文化提供了新的考古學資料,同時也為探索整個華夏文明,特别是探索中華民族精神文明體系的起源、形成以及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物質材料”。
總之,研究巨石文化對文化探源工程,對文化軟實力的提升,起着重要的承載作用。
追尋來處,更能展望未來。中原地區對巨石文化的研究,目前還比較落後。南陽地區存在的巨石文化遺存,不僅數量多,而且内容豐富,是南陽遠古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但過去疏于研究,藏于深閨不為人知。對其進行深入研究,是發現南陽遠古文明密碼的一個重要手段,更是對南陽遠古文明研究的重要補充。
巨石文化久遠,沒有文獻記錄,又缺乏科學的斷代方法,隻憑遺存考察,研究難度巨大,再加上南陽巨石文化分布面廣,我們沒有系統的逐山走訪考察,看到的隻是鴻爪雪泥的一小部分,難免會出現一些認識上的偏差。我們的初步考察、研究,如果能在某種程度上對南陽的巨石文化起到初步的保護作用,對更多愛好者的參與、研究起到抛磚引玉、打基礎的作用,則心甚焉。
見6月18日《遠古時期的南陽巨石文化(上)》
本文來自【南陽日報-龍騰南陽】,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及傳播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