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東風盡破梅與雪

東風盡破梅與雪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02 08:35:56

一年初始,萬物複蘇。每當寒山蕭瑟之際,早有梅花疏影,立于山澗之崖,秀于萬仞之壁,浮于寒潭之水。“梅,卉之清介者也”。梅花以其清介之品,孤瘦之影,暗傳之香,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寄托,無數的文人詠梅、賞梅、畫梅,在詩文與字畫之間,留下隐隐綽綽的春天。歲首料峭,梅破,知春近。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3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4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5

“觸目橫斜千萬朵,賞心隻需兩三枝”,世人賞梅之始,秦漢已有。及至南北朝、隋唐之時,賞梅、植梅、詠梅之風漸盛。此間,“贈梅典故”乃成佳話。南北朝詩人陸凱,于梅嶺之時,想起長安故交範晔,便摘折寒梅一枝,托驿使送去,并附紙贈詩雲:“折梅逢驿使,寄予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這枝梅花,溫情至極,也浪漫至極,它一半是江南的春色,另一半是知己的惦念。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6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7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8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9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0

淩 寒

記 梅 影

梅花可賞,便能入畫。南朝梁代張僧繇畫有《詠梅圖》,許是畫史上關于梅花的最早記錄。唐宋之後,文人士大夫對梅花的喜愛有增無減,多有梅花之畫譜和專著,宋代宋伯仁所撰繪的《梅花喜神譜》,将梅花之态紛呈畢現,如其所列之俯、仰、依、盼、側、卧等,不一而足,落落萬千,顯梅之幽獨、淩寒、遒勁的精神品格。“君子寓意于物”,人與梅花兩白頭,正是文人千古如一的追求。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1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2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3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4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5

疏 影

浮 暗 香

曆代詩文,詠梅不計其數。如李白的“送君遊梅湖,應見梅花發。”如盧梅坡的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而隐于孤山的林逋,所作“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流傳甚廣,直把梅花的精神寫絕了,它如一幅畫,高懸于古典文學殿堂,一半是疏影,一半是暗香。在中國的美學現象中,把文學和繪畫相結合,是我們特有的藝術表現手法,無論是詩詞,還是繪畫,“梅妻鶴子”的林逋,将其呈現得淋漓盡緻。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6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7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8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19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0

折 枝

置 清 供

古代文人愛梅花,更視插梅為一件雅事。摘折梅花,投之于瓶,一枝幾朵,滿俱詩意。元人謝應芳有詩謂:“又與梅花共歲寒,新年好,有茅柴村酒,荠菜春盤”。梅花開在百花之先,獨天下而春,與青松、修竹并稱“歲寒三友”,其玉魄冰魂,實為文人清供之佳品。梅花清供,宜簡不宜繁,宜疏不宜密,當它與盆景、花草、時令果蔬、賞石、雅玩等陳置,便有了一番清奇的境界。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1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2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3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4

東風盡破梅與雪(梅破知春近)25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山外林中,窗前月下,此時,梅花開的正好,文人空間為諸君臻選雀藍玻璃淨瓶,不妨摘來一枝,裝點在案前,搖搖曳曳的,是令人欣喜的春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