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文《禮崩樂壞:戰國七雄的君主大概都是在什麼時候正式稱王的?》中,本鬼介紹了戰國七雄正式稱王的時間。在戰國七雄的君主中,趙國稱王時間是最晚的,直到戰國中後期才正式稱王,比楚國晚了近四百年。
對春秋戰國曆史比較了解的朋友們可能知道,趙家在晉國時期就是實力最強的執政卿大夫之一,其綜合實力在戰國也是前列的。既然如此,趙國為什麼是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正式稱王的呢?甚至比七雄最弱的韓國還晚?
“三家分晉”之後,趙國的綜合實力在“三晉”位居第一。但由于各種原因,趙國沒能在戰國初期就推行有效的變法,導緻魏國成為戰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此後直到趙武靈王繼位,趙國基本都是大國(如魏、齊)的附屬盟友。
既然是大國的附屬盟友,趙國在趙武靈王繼位前當然不敢與盟主一樣正式稱王,。趙武靈王繼位後試圖通過“胡服騎射”改變趙國的地位,但在“胡服騎射”完成之前,趙武靈王還需要通過不稱王來營造有利于改革的外部環境。
另外,讓趙國稱王的曆史事件是周顯王四十六年(前323年)的“五國相王”。“五國相王”的本質是魏國和韓國為了打造北方聯盟,用承認稱王拉攏其他三國。但除了魏、韓、趙、燕之外,“五國相王”還包括了中山國。
趙武靈王對外擴張的第一目标就是中山國,而承認中山國在“五國相王”時稱王就等于承認中山國為魏國和趙國的共同盟友,這對吞并中山國非常不利。但面對其他四國聯合的戰略壓力,趙國又不能不承認中山國稱王。
于是趙武靈王承認中山國稱王,但他自己不稱王,以此拒絕接受“五國相王”,即不承認中山國為盟友。但不稱王是趙武靈王自降身份,四國也不好以此為借口向趙國問罪,直到趙武靈王吞并中山國後,趙國才算是稱王了。
綜合來講,趙國最後正式稱王一方面是因為國力較弱而擔心稱王引來大國進攻;另一方面則是為吞并中山國做準備。不過趙國晚稱王導緻北方五國沒能組成足以與秦國抗衡的合縱,為秦國向東的擴張掃除了一大障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