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筍又名石刁柏,是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蔬菜。原産歐洲地中海及小亞細亞一帶,已有2000年栽培曆史,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在我國栽培僅有百年曆史。世界上種植蘆筍多的國家是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等。我國近幾年來發展很快,面積達萬畝以上,以台灣省、福建省、山東省、浙江省等較多。現已成為蔬菜重要的出口創彙産品,我國年加工制罐頭超過1萬噸,僅台灣省出口蘆筍罐頭遠銷25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占有重要地位,國内鮮食量也在逐漸加大。
(一)播種方式
蘆筍可以大田直播,也可以分株繁殖,又可以育苗移栽。北京地區采用分株繁殖的不多,因繁殖系數小,費勞動力,不便運輸,故大面積栽培通常用種子直播或育苗移栽。育苗移栽又分為育大苗移栽和小苗移栽。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直播
一般頭年4月直播,第二年開始少量采筍,比移栽的産量低,質量差。,(1)整地、施肥:先鋪施腐熟的堆肥、廄肥約5000公斤,耕翻兩次,深達到25--27厘米,地面整平,按預定的行距開溝;一般白蘆筍的溝距為1.3-1.4 米;綠蘆筍的溝距為1.2--1.3米,溝深30-40厘米,寬50-60厘米。每畝溝施過磷酸鈣30公斤,硫酸铵15公斤,氯化鉀10公斤;或氮、磷、鉀複合肥50公斤,并與土均勻混合,肥上另鋪一層土,距地面約2-3厘米,等待播種。
(2)浸種催芽:蘆筍種子壽命一般為2一3年,生産上宜選用新種子播種。蘆筍種子發芽慢,如用幹籽,約需1個月時間才能出苗。為了加快種子發芽出土,需采取浸種催芽。先用清水漂去癟籽或蟲蛀籽,撈出來,控幹水;再放在30--40°C溫水中浸泡2-3天,每天搓洗換水1--2次,當種皮稍漲裂後撈出再控水,用幹淨濕布包好放在瓦盆或放在地面濕麻袋片上,上面多蓋幾層麻袋片,用25--30C溫度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用溫水投洗-一次,洗掉外表粘液,約經5天,大部分種子發芽即可播種。如暫不能播種,應放于通風陰涼處,延緩芽伸長。
(3)播種:蘆筍種子出苗最低溫度要10°C,适溫為25--30°C,北京地區4月上旬10厘米的平均地溫在10°C左右,此時露地直播為時偏早,通常采用浸種催芽的種子于4月底一5月初開淺溝條播,每畝用種量1公斤左右;如使用幹籽,要提前在4月中旬、下旬播種。浸種催芽的,播後溫度适宜時,7-8天可出苗,隻浸種未催芽的,播後15天才可以出苗。
(4)幼苗期管理:苗期水肥管理要根據土壤墒情和幼苗生長情況靈活掌握。剛出土的小苗根淺,不耐旱,出苗後到雨季前,要适當澆水,防止過幹影響生長;夏季雨水多,要控制澆水,一般不澆水,防止倒伏;立秋以後,生長轉快,在土幹的情況下,及時澆水,促進生長。定苗前可不追肥。苗出齊後,進行淺中耕、松土,除淨雜草,特别是夏季,雜草容易滋生,除草不要放松。當小苗生長到10-13厘米高時,要适當間苗1-2次,苗距10厘米左右,選留壯苗。當幼苗具有了根和地上莖,株高25厘米左右時,進行定苗,按苗距30厘米定棵,最好選留三棵地上莖中第一次抽出的而且均朝同一方向生長的一棵,為方便以,後培土等管理。其它管理在下面育苗移栽後的田間管理再談。
2.育大苗移栽
即第一年春季育苗,第二年春季起苗定植。這種方式,幼苗有效生長時間長,育成具有鱗芽群的根狀莖和15 條以上的肉質根的一年生大苗,為定植标準。
(1)露地育子母苗:4月底,5月初播種育苗。每裁1畝按1700-1800株計算,再加安全系數,故需80平方米苗床,如育1畝地苗即可裁7-8畝地。露地苗為期--年,為了防止夏季苗床遭雨澇,苗床應選擇地勢較高,排水良好的地塊。撒肥、翻地同直播。宜作成平畦。種子按直播方法中進行選種、澄種催芽再播種。播種按35--40厘米行距,在苗床上開3厘米深小溝條播,播種量按千籽計算,每畝用種1公斤。也可采取在播種溝内按5--6厘米的間距點播一粒種子,每畝播種量0.5--0.6公斤。播後覆土近3厘米厚,再用腳踩一遍,即進行澆水。
小苗出齊前要保持床土濕潤,不宜缺水,以後澆水要靈活掌握;夏季雨水多,适當控水;秋季少雨,适當多澆水;冬前灌凍水,使安全越冬。自出齊後适當中耕松土,除草。條播的,當苗高10-13厘米高時,按10厘米間距間苗。入冬後地上部枝條逐漸幹枯,冬前不必割掉,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凍後挖苗時再割去,以增強冬季的抗察力。
(2)保護地育子苗,露地分苗:比露地育子母苗的要提前2個月即2月腫、下旬溫室育子苗,待晚霜過後,氣候适宜時,于4月中、下旬将溫室子苗移栽到露地苗床,繼續培育到冬季露地越冬;第二年春季挖苗定植。這種方式比露地直播育苗延長了生長天數,幼苗根株大,更加健壯,有利于定植後緩苗和迅速生産,對增加始收期的産量有明顯作用。
保護地育子苗,其苗床比露地苗床小得多,每栽1畝地隻需20一25平方米的苗床。苗床施肥、耕翻、整地、作畦、澆足底水、浸種、催芽、播種方式均可參照露地播種方法。要注意保護地的溫、濕度及通風管理,其它管理也按常規進行。等苗長到15厘米左右,晚霜已過,再移栽到露地。露地分苗畦的準備工作參照前面講的露地育子母苗的方式進行。因分苗後,幼苗生長期長,其行株距要大,以40厘米X12厘米為宜。
3.育小子母苗移栽
這是近幾年來采用的-種更簡便方法。當年早春于2月上旬日光溫室或溫室提早播種育苗,培育70--80天,育成具有3條地上幼莖,苗高25厘米左右,于晚春定植,第二年春季便可适當收獲。但是較寒涼地區,一年内蘆筍的有效生長季節短,植株體發育不充分,為了養好營養體,應推遲一年收獲,以免蘆筍質量差,總産量低。
播種方式可以采用塑料育苗缽,營養土方(制作方法查看綠菜花)或地苗劃格點播均可以。栽種1畝蘆筍需要2000株左右苗。營養缽、土方大小或地苗規格大小大體為10--12厘米見方。播前要澆透水,每個缽(土方或格)中點1粒籽,再蓋細土。地面如地溫不夠18°C,要臨時蓋地膜保溫;室内氣溫掌握在25--30°C,出苗後揭去地膜,室溫降至:白天20--25°C,夜間15-18°C,随着外界氣溫的升高,逐漸加大放風和早揭,晚鲞席,多見光。苗高15厘米左右,要再降溫煉苗,增強抗逆性。
苗期酌情澆水,尤其是塑料育苗缽保水差,更應該多澆水,保持濕潤狀态。幼苗期原則上施底肥或配制營養土育苗,以後不追肥,但是确實有缺肥現象,可在幼苗抽出第2根地上莖,苗高10厘米時,适當噴0.2%--0.3%的化肥水;地苗也可随水沖施化肥,每畝2.5-5公斤。苗期其他管理按常規進行。定植前用0.3%-0.5%的波爾多液或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噴霧防治病蟲。以上育苗方法,如是保護地栽培,應按照相關的栽培季節和方式,相應提早育苗。
(二)整地與定植
1.定植地的選擇
蘆筍連續生長與收獲年限長,定植蘆筍要選擇土壤理化性狀良好,富含有機質的沙壤土,排灌方便;切忌選擇地下水位過高,易于積澇的土地,又要選擇多年内未曾種過百合科的大蒜、洋蔥、大蔥的地塊;也忌薯類、胡蘿蔔、甜菜、棉花及各種果林、苗圃地為前茬地,以免傳染:病害,降低産量和品質。
2.整地、施肥、作畦
參考直播方式。
3.定植時間
北京地區頭年春季育大苗移栽的蘆筍苗,如露地定植宜在第二年春季土壤化凍後即可進行栽種,即3月下旬定植完。當年早春育小苗,當年春季露地定植的,要等晚霜過後,于4月20-5月上旬定植。地膜覆蓋栽培、小拱棚,改良陽畦等栽培,均查看前面栽培季節與方式适時定植。
4.定植密度與方式:蘆筍植株高近2米,株叢茂密,為了有利通見、透光,栽培綠蘆筍的行距掌握在1.2-1:3米,株距掌握在30厘米,每畝栽苗1700-1800株。栽培食用白蘆筍的行距加大為1.3--1.4米。
育大苗定植的,定植當天先進行挖苗,挖苗前把地上幹枯的枝條割掉,然後按割茬把秧苗的地下根茬一株株地刨出來,抖落附土,選根莖粗壯的秧苗運到定植地栽植。一般采用溝栽,把秧苗根群向四周攤開,不擠壓,深淺一緻,覆土8--10厘米,壓實,使土壤與根莖密接,再往定植溝内澆大水。育小苗移栽的,無論地苗、缽苗或土方苗都要先澆透水,帶土坨将蘆筍苗坨栽在定植溝内,栽好後苗坨土面比地面低下3厘米左右,随即定植溝内澆透水。
(三)定植當年田間管理
1.澆水
除定植水要澆透以外,4-5天澆緩苗水,幼苗成活後15-20天内如無雨還要澆一水,以後根據土壤墒情澆水,保持土壤濕潤,要防止澆水過多,誘發病害。夏季雨水多時,一般不澆水,并注意雨季排水,做到田間不積水;如高溫幹旱,要适當多澆水降溫;秋季幹旱少雨,植株蒸發量大,應5-8天澆一水;11 月中旬土壤即将封凍時,澆足最後一次水(凍水),使其安全越冬。
2.追肥
定植成活後,開始生長了。約半個月内可少量追施催芽肥,每畝随水施複合肥5公斤或追尿素3公斤,氯化鉀2.5公斤;也可以追施糞水500公斤。以後視苗情每隔2個月施肥一次。特别是“立秋”後,氣候逐漸溫和、涼爽是莖枝抽發和枝葉生長的旺盛季節,為滿足其水肥需求,可在距霜降兩個月左右(即8月中、下旬)施秋發肥,要離植株根20厘米處開溝攔一-次優質糞肥,每畝1000公斤左右或複合肥20--30公斤;也可追尿素10公斤、過磷酸鈣30公斤,氯化鉀15公斤;施後配合澆一次大水,增進肥效,促發莖和枝葉生長健壯,利于越冬。有條件的,也可以在冬前(11月中旬)澆凍水後,在畦面撒施.--次糞肥,來年早春地化凍時,結合中耕培土摟入植株根部培進土内,這次糞肥更有利于安全越冬。
3.中耕培土
雨後或澆水後,易闆結土壤,要多次中耕松土和清除田間雜草。并逐漸向蘆筍根部兩側培細土,-般每隔半月培土一一次,每次2-3厘米,直至使地下莖保持15厘米以上的土層,又利于冬季安全越冬。
4.溫、濕度與放風管理
地膜覆蓋栽培、小拱棚、改良陽畦及簡易溫室栽培,要注意每年早春及冬季管理,主要是根據蘆筍生長的溫度和棚室環境中的濕度情況,靈活地開縫、關縫、放風,以及拉、蓋席等來調節環境中的小氣候條件,按照蘆筍的生長發育規律和對環境條件的要求來管理,使之有利于蘆筍的生長。
(四)采筍年份的管理
蘆筍在翌年春季可進入采筍年份,各年蘆筍産量高低,取決于上年地下莖的生長狀況,養分積累和采收情況。因此,要正确處理好各年采筍期與生長期的相互關系,既要确保當年産量,又要使每年高産,确保總産。各采筍年的管理措施,要有利于促進和恢複植株樹勢和枝、葉、莖和根系的生長,增加養分積累,為下年高産及連年持續高産和優質打下基礎。所以,各個采筍年都要科學地進行管理。
1.清除田園
每年進入3月上旬(保護地要酌情提早)要徹底清除上一年蘆筍地塊的枯枝殘葉及雜草,以利于田間管理、蘆筍的生長和減少病蟲害侵染機會。
2.中耕培土
開春土壤化凍後,用四齒鈎松表土,以提高土壤透氣性,起增溫保溫作用,促進嫩莖生長。若冬前畦面撒了糞肥的,結合中耕把糞肥摟入根部附近,以後再結合培土蓋肥。采白蘆筍的培土可使嫩莖避光軟化而獲得鮮嫩潔白的優質筍。培土時間在春季土壤化凍以後,幼莖抽生前,當10厘米土溫達10°C以上時進行。培土過早,出筍遲;培土過晚,有部分嫩莖已抽出土面。培土要選晴天土壤幹濕适度時進行,要求土粒細碎,培成的土壟寬度要大,分成2-4次培成,厚度以使地下莖埋在土下為準:采收白蘆筍的培土要厚,以25--30 厘米厚為好,以加快壟土溫度回升,提早嫩莖抽發;采收綠蘆筍的,為使嫩莖粗壯,也要适當培土,使地下莖仍保持15厘米的土層。
3.蓋膜增溫
保護地栽培的(包括露地臨時蓋地膜或插小拱棚的),早春要提前扣農膜(如原有農膜要重新修補)來增溫保溫,使環境中升溫快,蘆筍早返青生長。原則上是露地3月中、下旬進行插小拱或扣地膜,保護地要提早到1-2月進行。到5月上旬揭膜。一般可增溫3--5°C,還能提高産量,降低空筍率,提早采收。
4.科學澆水,追肥
早春露地化凍後,盡量多中耕保墒,頭年澆好凍水的,一般露地4月份不澆水,5月份看墒情澆水,不旱不澆。保護地也要靈活掌握澆水。中後期采用開溝澆水降溫,以免蘆筍彎曲質量差。進入采筍期間土壤幹旱會降低嫩莖單根和全田産量和質量,所以,要注意澆水,一般5-10天隔行輪流澆水,使嫩莖抽生快而粗壯、柔嫩、品質好、産量高。早春土壤化凍後第一次培土前,先施催芽肥;在頭年秋天攔有機肥偏少的,冬前畦面又未撒糞肥的,可距植株30--40 厘米處開溝施入有機肥1500--200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氯化鉀10 公斤;頭年攔有機肥較多的,可隻施化肥,每畝施複合肥20-30公斤;在采收中期,每畝追尿素5-7.5公斤;除追肥外,可用濃度為25ppm的赤黴素處理,促進幼莖伸長,方法是:先将植株莖部土扒開,每株灌注赤黴素稀釋液約200毫升。
5.設支架防倒伏
蘆筍莖杆高又細,莖枝繁茂,在植株徒長和澆水後或者露地生長有大風雨時,容易倒伏,妨礙光合作用,引起病害蔓延,嚴重影響産量,除培土外,特别是對綠蘆筍培土少的,可在雨季前對露地栽培蘆筍的,要作好開溝排水。同時保護地與露地栽培可以根據長勢在蘆筍兩旁拉鐵絲或拉繩簡單攏起來,防莖枝倒伏。
6.及時采收
蘆筍頭年春天定植,第二年春季開始,可陸續采收少量嫩筍。采收期長短因筍齡而異:第1年采筍期以20--30天為宜,如果定植當年秋生長指數[生長指數是:平均株高(厘米)x株數x單株平均莖粗(厘米)達不到900--1000,下一年春天就不能采筍;第2年采筍期一般為40--50天;第3年以後可采筍50-60天;第4--12年為旺産期,又是成年期,可持續收獲70--80天;13 年以後植株趨向衰老,産量逐漸減少;植株的經濟年限為15年以上。栽培管理好的可延年到20年。在每年采筍期間,若發現細筍數達50%,硬度增加,劣質筍增多時,要停止采筍,以恢複樹勢。過度采筍,會影響以後數年采筍量。還要保證從采筍結束到霜降前蘆筍地上部植株生長期至少有100--110天,以利生長和養分積累。
采筍時間以每日清晨或傍晚為好。如果是鮮食,以采收出土高度21--24 厘米的綠蘆筍為好。用小刀直接切割出土的地上部嫩莖,以留茬2厘米為宜。如留茬過長,會降低蘆筍産量;留茬過短,易損傷鱗莖;如果以加工制罐頭為主,要采收培土層厚的未出土的白筍為好,用手小心扒開“龜裂”土層或“土堆隆起”處,再下扒,确定好嫩莖位置後,稍傾斜插入筍刀至筍頭下17--18厘米處,将繳莖切斷拔出,留茬仍為2厘米。采筍隻切割應采的嫩莖,避免碰傷或割斷其他細小幼莖或根株,以免損傷營養體和造成傷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的機會。采白蘆筍:後應随手把土樓回原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