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I算法效果的不斷提升,掃一掃的對象已經從碼圖擴展到各種真實生活中的領域,那在現有的基礎上,“掃一掃”能玩出哪些花樣?
“掃一掃”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功能。
它有很多優點,比如快捷準确地連結人與人/人與機器;能支持多人多設備同時掃,提高操作效率;不會暴露手機号這種影響更直接的個人信息;以及在疫情期間,還體現出了無接觸的優點。
随着AI算法效果的不斷提升,掃一掃的對象已經從碼圖擴展到各種真實生活中的領域。可以掃物、掃人、掃文字、掃劇照、掃外文、掃名片、掃文本,還能掃各種Logo。
(應用場景舉例)
本質上,掃碼、智能識别和AR功能,是三件不同的事情,但它們都以相機預覽作為載體。出于節省空間/統一交互形式/符合用戶認知等原因,最終歸類到同一入口内。本文中,我會重點分析一下智能識别層面的掃一掃功能設計。
一、變身為大搜索入口的“掃一掃”在各種AI算法加持下,很多“掃一掃”已經變成了實質上的“搜一搜”。用戶通過掃一掃的形式,去搜商品、搜人物、搜資訊、搜垃圾分類規則……
1. 需求點
當我坐地鐵看到一雙非常喜歡的鞋時,可能不好意思上前問人家要購買鍊接。這種時候,掃一掃搜商品的功能就可以派上用場。
當我看到一株不認識的植物時,可能描述半天也講不清楚它的特征是什麼。按圖搜索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痛點,讓我能更快速準确地找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從個人感受上來說,形色識花是我家人群裡出現頻率最高的小程序之一。如果看到不認識的植物,他們都會打開微信識别一下。
這些類似于“這是什麼?”的問題,幾乎都可以考慮用“掃一掃”搜索來解決。因為圖片的描述能力可能比語言更加直接和客觀。
2. 功能價值
提供這麼多種類的掃一掃,大家的目的是什麼呢?
掃一掃識物的目的是開辟一個用戶直達微信内部生态内容的一個新窗口,該窗口以用戶掃圖片的形式作為輸入,以微信生态内容中的百科、資訊、電商作為展示頁提供給用戶。除了用戶非常熟悉的掃操作,後續我們會進一步拓展長按識圖操作,将掃一掃識物打造成用戶更加觸手可及的運用。
掃一掃識物的落地場景如下圖所示,主要涵蓋 3 大部分:
- 科普知識。
- 購物場景。
- 廣告場景。
——微信「掃一掃識物」的背後技術揭秘
上文引用自微信技術團隊的一篇文章。可以看出,掃一掃識物本質上類似于一種搜索入口。通過掃物,來檢索出微信生态内各類相關的信息。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長按識圖,已經有一些手機廠商做過,都是通過識物/識圖這種形式,把自己變成了最直接的搜索入口,通過自己去進行資訊的分發和購物渠道推薦。
除了微信這種大生态外,在一些細分領域内,掃一掃搜索也有助于引發用戶在産品内下一步的行為。以愛奇藝為例,用戶在按圖搜劇之後,下一步就有可能點開對應的影視劇進行觀看。當我使用拍圖搜車時,下一步就會直接在APP内進一步了解關于這輛車的詳細信息。
此外,一些新穎的掃一掃功能也可能有助于拉新促活。例如去年垃圾分類的話題火熱時,有好幾款APP順勢推出了掃一掃垃圾分類。扔垃圾是生活中的高頻行為,如果通過推出垃圾識别,能夠讓用戶更多地打開甚至停留在自己的APP内,也是很有幫助的。
二、“掃一掃”的設計趨勢:弱化掃碼界面和掃物界面的差異
目前,複合功能的掃一掃,都在弱化掃描的特征。
在上一版微信的更新中,我們可以發現,以前的掃一掃界面,從掃描儀的形式變成更加清爽的相機預覽界面。而用于聚焦的黑底和模拟掃描儀的網格都不見了。打開淘寶也可以發現,掃一掃和拍照兩個入口下的内容,相差很小,從掃一掃也可以流暢地切換過去。就在我這篇文章寫了一半的時候,突然發現支付寶也修改了掃描界面。這種修改的目的,除了能夠使幾個子頁面的設計風格更加一緻外,也可能是向用戶傳達,除了掃碼,我們還能做更多。(當然,如果APP内掃一掃隻是用于掃碼,也沒有必要從設計上弱化掃描的特征。)
面對這些相似的功能,不同的公司選擇了不同的入口名稱。例如支付寶和微信都選擇了“掃一掃”這個定義;百度和拼多多則選擇了“拍照”;而淘寶則把兩個入口都留了下來。
這裡的掃一掃和拍照,雖然命名不同,但本質都是識别 搜索。定義為拍照的,大多會把這個相機icon直接放在搜索框内。因為邏輯上,以圖搜索、語音搜索和最常用的文字搜索做的都是同一件事。下一步的趨勢中,搜索框是否會變成文字 相機 麥克的形式呢?
保持邏輯/交互/視覺的一緻性
關于定義為拍照還是掃一掃,各家APP都有不同的做法。不論采用哪一種,我們都應該盡量保持用戶體驗的一緻性,包括邏輯、交互、視覺各個層面,在自己的APP内都要保持自洽。
“掃”和“拍”這兩個詞在概念上的差異點,主要在于有沒有點擊拍照按鈕的這個動作。掃一掃是識别後自動觸發,而拍照是點擊後觸發識别。如果使用“拍照”作為定義,那麼内部的交互行為應盡量與拍照相一緻。
截圖來自于一款汽車APP,在兩個tab内使用了不同的圖标來表示拍圖識車這個功能,這就會讓用戶比較困惑。
結合技術的設計創新
算法分析和檢索圖像會花費一定時間,多數APP會添加動效來緩解用戶等待的焦慮。常見的是為真實場景的關鍵點添加動效,這種做法會比過去純平面的GIF動效更加真實。能夠讓用戶感覺到真的正在對空間内的物體進行分析,而不是隻放個GIF貼圖糊弄一下。
除了常規的關鍵點動效外,還有公司采取了其他方案。下圖是百度的識别動效,看起來蠻酷炫的。當我們通過技術革新獲得了關鍵點、邊緣分割等信息時,在設計效果上也可以結合技術進行一些新的嘗試。
三、一點思考,掃一掃的未來屬于誰?
以前支持掃描各種二維碼的APP并不多,用戶主要習慣使用微信掃一掃。許多用戶(尤其是年紀稍長的人),看到二維碼,就會想到使用微信。微信也因為掃一掃這個功能,進一步提升了用戶打開APP的頻率。
其實在很多掃一掃場景下,微信是承載了手機網頁浏覽器的功能。現在手機廠商回過神來,紛紛在自有入口内加入了對二維碼識别的支持。同時,華米OV也加入了不少花樣識别的功能。
例如華為和OPPO的拍照識别卡路裡,解決健身人群的煩惱。小米可以拍照搜題,解決學生群體的煩惱。還有商品識别,是和第三方進行商務合作的入口。
華為還推出了“河圖”,要把地圖/本地生活/AR都收入自己的平台内。作為平台規則的制定者,手機自帶的各類入口可以比APP有更高的優先級。例如看到路邊的植物時,我可以擡起手機(自動亮屏),點擊鎖屏内的相機按鈕,拍下一張超好看的照片,順便了解下這種花叫什麼名字。這是很流暢的使用場景。
寫完這篇之後,愈發感覺,手機端純搜索引擎的壓力确實比較大。許多以往要在百度網頁内打字描述的問題,其實很容易就被其他專業領域内的APP分流,甚至手機廠商自身也要從中分一杯羹。
技術方、大APP、手機廠商,多方都在掃一掃的領域内不斷深入,似乎都越來越傾向用自有的産品或平台把用戶留住。
那麼在以後,能夠赢得用戶的差異點在哪裡呢?
是像形色識花這樣在細分領域不斷深入的産品建立了數據的護城河,還是微信這樣的大生态更有吸引力,還是說手機廠商依靠自身平台會越來越強勢呢?
參考閱讀:
淘寶攝像頭大解密:智能識别體驗設計 – 淘寶設計的文章
微信「掃一掃識物」 的背後技術揭秘 – 騰訊技術工程的文章 – 知乎
作者:迷思特圓;作者公衆号:迷思特圓(ID:mryuan55)
本文由 @迷思特圓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