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新:棄舊迎新
奉新縣,江西省宜春市轄縣,位于江西省西北部。
奉新于漢景帝三年(154)開始命名為海昏縣,是江西省最早設立縣治管理的18縣之一,漢靈帝中平二年(185),以舊隸楚今屬新屬吳,改名新吳。南唐保太元年(943)為表示“以南唐代吳,惡新吳之名”“棄舊迎新”之意改名奉新。
曆史沿革漢初屬豫章郡。漢景帝三年(154)開始命名為海昏縣,和帝永元十六年(104)海昏分置建昌縣,漢靈帝中平二年(185)分海昏、建昌兩地,設置新吳縣,縣治在今會埠故縣,屬豫章。唐中宗神龍二年(706)縣衙由故縣遷至馮川。南唐保太元年(973),吳把帝位讓于唐,為避嫌,遂更新吳為奉新。1949年7月8日獲得解放,1958年前屬南昌專區管轄,1959年1月始劃歸宜春地區管轄。2000年8月宜春撤地設市,仍轄奉新縣。奉新縣下轄10鎮、3鄉和1個街道辦事處、1個管委會,縣域面積1642平方千米。奉新古迹古代書院唐玄宗開元六年(718),中國第一所書院(麗正書院)在長安(今西安)建立,從此,書院成為中國古代藏書、講學、育人的重要場所,直至清末學校的興起。奉新的書院始創于南唐,到清末廢除書院時止,全縣曾先後建有51所書院。在這些書院裡,梧桐書院和華林書院最為有名,在全國都有影響。梧桐書院又名“梧桐書屋”,是中國古代早期書院,位于奉新縣羅坊河畔的梧桐坪,因滿山梧桐樹而得名,占地1.5平方千米;唐代教育家羅靖、羅簡二兄弟集徒講學、藏書著作之所。書院秀美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禅宗文化吸引了無以數計的各地人才駐留書院,曆史上曾經名師碩儒雲集,盛況空前。華林書院是江南古代四大書院之一,與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和鵝湖書院齊名,其址在華林浮雲山上。華林書院最早是胡氏家族私塾,後發展為華林學舍,宋初胡仲堯将其擴建為華林書院。它是一所家族化書院,曾為大宋朝廷培養大批人才。梧桐書院
華林書院人類遺址奉新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生息繁衍。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長河中,縣境内沉積了衆多的人類文化遺迹和古代建築遺址。
奉新縣已發現的古遺迹共有9處,其中6處為早期人類的生活居所,即烏龜山遺迹、賀家山遺迹、獅子瑙遺迹、河北山遺迹、老虎山遺迹、今古城遺迹;另3處分别為九仙窯址、餘城和故縣。
此外,奉新還有“天下清規”石刻、越王山、百丈寺、蘿蔔潭、濟美牌坊、宋應星紀念館等風景名勝。其中百丈寺又是是佛教"禅林清規"(又稱“天下清規”的發祥地。)
蘿蔔潭
百丈寺濟美牌坊
奉新名人
宋應星宋應星(1587—1666),字長庚,漢族,奉新人,明末清初著名的科學家。宋應星一生緻力于對農業和手工業生産的科學考察和研究,收集了豐富的科學資料;同時思想上的超前意識使他成為對封建主義和中世紀學術傳統持批判态度的思想家。宋應星的著作和研究領域涉及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不同學科,而其中最傑出的作品《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宋應星紀念館劉應棠劉應棠,字又許,号嘯民,奉新縣上富人,生活在清順治、康熙年間,劉慎虛後裔。他厭倦科考,帶着妻兒隐居梭山,隻管讀書、飲酒、務農,并以此為樂,學者稱他為梭山先生。劉應棠在從事和觀察農業生産的同時,總結農業生産各方面的經驗,寫下了《梭山農譜》一書。該書分耕、耘、獲三卷,詳細記述了農業生産的全部過程及當時用于從事農業生産的所有工具,并解釋了農事的原因、交代了農事的作法、講述了農事的功能和作用、說明了農事的要求和标準,為後人研究當時的農業生産和社會狀況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和有力證據。
客家習俗在奉新的西塔、溜頭、甘坊、石溪、澡溪、仰山等地,散居着很多講“客家話”的居民,他們便是當今世界上頗有影響的客家人的一部分,目前在奉新有近3萬人口。
客家子弟深知讀書的重要性。七歲入私塾就讀,叫“發蒙”。發蒙這天清晨,蒙童要吃蔥湯或鯉魚湯,吃蔥湯則認為會“聰明上進”,吃鯉魚湯則認為會“鯉魚跳龍門”。早飯後,父親攜蒙童備香燭、禮品到校,先拜孔子,後拜先生,先生接納,則辦“拜師酒”,方算入學。學生逢年過節要給先生送禮。入學後,學生要懂禮貌,則先生或長輩均要行禮;凡寫有字迹的廢紙,要放入“借字爐”燒掉,不得随意踐踏,否則認為,亂丢字紙,會成頑童;腳踩字紙,會瞎眼睛;用字紙如廁,則會作孽三代,不得發達。生童不得大把吃豆子(叫“打擦掌”),不得雙手亂摸算盤珠,否則會不識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