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般都是當局者迷?有句俗語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差别在哪兒呢?咋就身處事中容易迷呢?,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為什麼一般都是當局者迷?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有句俗語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差别在哪兒呢?咋就身處事中容易迷呢?
不着急,咱慢慢道來。先清晰兩個概念:主觀現實和客觀事實。乍一看,都是真實的,區别在于‘“主觀”和“客觀”上。主觀的都是個體化的有差異的,而客觀的都不摻雜個人喜好和信念觀點等,比較中立。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小馬過河》的故事,河水的深淺,是客觀事實,但每個過河的動物的體驗不一,是客觀現實。小松鼠說 “河水太深,會被淹死的”,河馬說“河水太淺剛沒過小腿”,它倆說的都沒錯,都是相對于自己經驗的主觀現實。那麼,“當局者迷”,多半也是因為把主觀現實和客觀事實混淆啦!
案例一:曉莉是個乖乖女,從小接受真善美的教育,認為“人就應該真善美”,她會抱着這個觀點看周圍的世界,同時也身體力行着這個信念。後來,她發現,同學會對老師撒謊,父母會對領導撒謊,曉莉無法接受這種情況,每每經曆都會想不通又放不下而痛苦不堪。
其實,曉莉就是混淆了主觀現實和客觀事實。主觀現實是,曉莉認同真善美,也願意踐行真善美,所以就理所應當的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做到真善美。而客觀事實是,這個世界上,既有真善美,也有假惡醜,既有建設性也有破壞性。關鍵是自己要如何,成為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自己需要做決定。一個人,在任何時候,總是可以有選擇的。我們可以管理自己,卻很難管理别人,隻能影響别人發生改變。如果自己需要真善美,那就身先士卒做表率,用實際行動影響更多的人呈現真善美。
案例二:好朋友蘿莉最近跟我吐槽,說她老公現在變了,剛結婚那會兒多麼多麼包容自己關心自己,現在越來越不把自己放心上了,然後一樁樁一件件的舉例。蘿莉的吐槽,都是她的主觀現實。而客觀事實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是兩個人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相互磨合,關系變了。沒有對錯,隻有雙方投射給對方身上的自己的期待是否被對方滿足而産生的體驗罷了。如果想要好的關系,一定是需要主動經營的。你想要什麼樣的關系,就主動為關系中添加這些影響。比如,蘿莉需要浪漫,不是等對方給,而是自己先要主動創造浪漫,讓對方體驗到浪漫的價值,漸漸的願意配合自己一起浪漫。這樣,自己就能享受到關系中的浪漫啦!如果隻是一味的抱怨老公不會浪漫,老公可能連原有的溫和都不存在了。
那麼,重點來啦:生活中,一旦有客觀事實發生,我們都無法改變,尤其是我們不想要的客觀事實,比如孩子辍學,老公劈腿……我們要如何避免當局者迷呢?
答案就是,客觀事實我們無法改變,我們可以改變主觀現實。具體步驟操作指南:
1、有覺察。先要意識到現狀,就是客觀事實已經發生。
2、承認和接納客觀事實。是的,這件事就是發生了,盡管自己不想要,但它還是發生了。如果能做到承認和接納,人的注意力就會放在如何處理和解決事情上,會及時止損,引導事情向好的方向發展。如果不能承認和接納,就會陷在懊惱抱怨和悲痛中無法自拔,事情就會擱置在那兒,不僅于事無補還有可能更加惡化。眼光放長遠一些,格局大一些,損失就會小很多。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走在街上突然被狗咬了,驚恐害怕痛苦是難免的,但是慌亂過後,你是要指責痛罵狗不該這麼對你呢?還是找棍打狗呢?還是坐在地上哀怨自己倒黴呢?我想大家應該都明白,要先自救先止損,理性的去醫院包紮處理傷口,就是承認和接納自己被狗咬傷的事實,才可能去做下一步的事情,否則,會在原地抱怨指責痛苦哀傷不肯離開。
3、做出新的選擇,如果能做到承認和接納客觀事實,那麼主觀現實随即也會發生改變,由受害者角色轉換為負責任的角色,為自己下一步的行動做出選擇。
祝福大家都能在事中保持清醒,不要被情緒牽着鼻子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