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的詩被稱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其實,在詩人中,
不止王維的詩有這個特點。
很多詩人的詩作,寥寥數語,
亦能“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詩詞君今天分享十首五言絕句,
看詩人們在簡短的語言中,
怎麼寫出詩情畫意。
《鹿柴》
唐·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大家依然是王維,這首小詩描寫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
讀這首詩的時候,你腦海中有沒有浮現一個這樣的畫面:山中空曠寂靜看不見人,隻聽得說話的人語聲響。夕陽的金光直射入深林,又照在幽暗處的青苔上。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竹裡館》
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是王維晚年隐居辋川時的作品。我獨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邊彈琴一邊高歌長嘯。沒人知道我在竹林深處,隻有明月相伴靜靜相照。
讀完這首詩,腦中就浮現了一個獨自在山林中彈琴的形象,十分有意趣。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把船停靠在煙霧朦胧的小洲,日近黃昏,旅人心中又添新愁。原野空曠無際,天比遠處的樹還低,明月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顯得與人更親近。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是千古傳頌的名句,因為“野曠”所以天低于樹,因為“江清”所以月能近人,天和樹、人和月的關系,寫得恰切逼真。
《送靈澈上人》
唐·劉長卿
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
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
這首詩寫傍晚時分,詩人送靈澈上人返回寺中。蒼翠的叢林掩映着竹林寺,遠遠地傳來黃昏的鐘鳴聲。友人身背鬥笠在夕陽的映照下,正獨自沿着青山走向遠方。
每每讀到這首詩,詩詞君就像看到靈澈上人離開一般,他背着鬥笠,映着夕陽,沿着青山,走向遠方。這真像一幅構思絕妙的畫作。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幾乎所有人讀到這首詩,都會在腦海中描繪出這詩中的畫面: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迹。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對于這首詩,曆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可見,這首詩,真的似畫一般。
《尋隐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隻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藥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缭繞,不知他行蹤。
這首詩淺顯易懂,它就像一幅畫一樣展現在我們面前。地點、人物、事件,人物情節全都有了,即使是初學的畫者,也一定會毫無壓力的描摹出這個畫面。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劉長卿
日暮蒼山遠 ,天寒白屋貧 。
柴門聞犬吠 ,風雪夜歸人。
這首詩也是一幅風雪夜歸圖,詩人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
首句寫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進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後兩句寫入夜後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成一個獨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登鹳雀樓》
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着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裡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
“白日依山盡”寫山,“黃河入海流”寫水。詩人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把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意味無窮。
《鳥鳴澗》
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描繪了山間春夜中幽靜而美麗的景色,全詩緊扣一“靜”字着筆,極似一幅風景寫生畫。
很少有人活動隻有桂花無聲地飄落,夜裡一片靜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光輝照耀驚動了山中栖鳥,不時地高飛鳴叫在這春天的溪澗中。
詩人用花落、月出、鳥鳴等活動着的景物,突出地顯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靜,取得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效果,生動地勾勒出一蝠“鳥鳴山更幽”的詩情畫意圖。
《終南望馀雪》
唐·祖詠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這是一副長安雪景圖。終南山北坡一片清麗,皚皚積雪似白雲飄浮在天際。林梢被初晴的陽光映照得分外透明,黃昏的城裡又增添了陣陣寒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