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名中外的商代甲骨文,是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
1899年(光緒二十五年),清朝最高學府的主管官員--國子監祭酒王懿榮,害了瘧疾,醫生給他開的藥方上有一味藥叫作龍骨,即一些大小不一的骨頭片。王懿榮是古文物家,他發現龍骨上面刻着很多古代的文字。經過一番研究,了解到這些龍骨是龜甲和獸骨(龜甲主要是烏龜的腹甲,獸骨主要是牛羊的肩胛骨)它們是從商朝京城的遺址--河南安陽西北郊小屯村一帶出土的,是三千多年前商代的遺物。
甲骨文是用青銅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商代的人們怎麼會把文字刻在甲骨上呢?這是因為當時占蔔之風盛行,不論大事小事,如戰争的勝負、打獵的收獲、疾病的輕重、莊稼的收成、有無風兩、生孩子是男是女等等,奴隸主貴族都要進行占蔔,向鬼神詢問吉兇禍福,以便決定行止,占蔔的方法是先在甲骨上鑿出橢圓形的小槽,或者鑽個孔,然後用火烘烤。甲骨鑿過或鑽過的地方在烘烤時會出現一些裂紋,人們認為裂紋表示鬼神的意志,就根據裂紋的形狀判斷吉兇。占蔔結束,人們即把所問的事情和占蔔的結果用文字刻在甲骨上;以後又把應驗的情況也刻在甲骨上。由于甲骨上刻的都是占蔔的記錄,所以今人稱它為蔔辭。蔔辭短的一、二個字,長的可達幾十個字。
甲骨文字,目前發現的有四千多個。經曆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考釋出來的将近一半。甲骨文字的造字方法已是多種多樣,不但有象形字,也有會意字、形聲字、假借字和指事字。這表明,甲骨文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文字。夏代雖然出現了文字,但就目前的資料來看,數量極少,因而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簡介: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代文字,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有時候也被認為是漢字的書體之一,也是現存中國王朝時期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屬于上古漢語(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語系的語言。
甲骨文,又稱契文、甲骨蔔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甲骨文記錄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經濟情況,主要指中國商朝後期(前14~前11世紀)王室用于占蔔吉兇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蔔所問之事或者是所得結果。殷商滅亡周朝興起之後,甲骨文還使用了一段時期,是研究商周時期社會曆史的重要資料。甲骨文其形體結構已有獨立體趨向合體,而且出現了大量的形聲字。它上承原始刻繪符号,下啟青銅銘文,是漢字發展的關鍵形态,被稱為最早的漢字。現代漢字即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在總共10餘萬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圖形,其中已經識别的約有2800多字。
商代甲骨文:
商代甲骨,一種最早發現于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裡的殷商時期的文字遺物。
甲骨文是目前見到的最早而且較系統、成熟的文字。其形成于殷商時期。較更早期的陶文及刻在甲骨上而得名。因最早發現于河南安陽小屯的殷墟裡,故又稱殷墟文字。系由清末金石文字學家王懿榮在作為中藥的龍骨上首先發現,并确定為漢文字的。因其所刻内容多為占蔔、祭禮等,故又稱蔔辭。甲骨文是用比較類利的刀具契刻于堅硬的龜甲、獸骨上的,因而其特點突出,筆畫以直沖的橫直斜線為主,間有曲弧線。筆畫瘦直,刀鋒畢露。對稱是甲骨文字結字的特征,如中、羊等。同時其形體不夠固定,筆畫有多有少,寫法也有正有反,如:趾寫成或,雖然結字較方正整齊,但其行文程式不一,有時依刻紋路而變,而且筆畫直硬,方筆居多。
此甲骨文為商代(公元前約十二十一世紀)遺物,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成熟文字。它是用刀直接刻在甲骨上的。字形大小不一,分行布白自然,疏密得當,錯落有緻,放逸得當,嚴整娟秀。刀法亦有方圓肥瘦之别,各字随物異形,純樸和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